科研产出
杏果实振动采收速度规律的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杏果实在振动采收过程的运动规律、果实振动脱落时的速度变化规律。运用果树振动装置进行了杏果实振动采收试验,借助高速摄像仪对振动采收过程进行了跟踪拍摄,通过Phantom软件对图像进行捕捉、跟踪、分析和计算。结果发现:杏果实完全脱落前6~10 ms时刻,由于惯性力的作用使得果柄沿径向出现裂痕,表现出脱落的迹象;杏果实与枝干的相对瞬时速度出现峰值,果柄横截面出现裂纹,发生断裂。应用高速摄像技术对振动落果时的速度进行研究,可以较好地反映落果的运动规律,直观地了解整个落果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PCA—熵值法的新疆农业企业成长能力评价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构建新疆农业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选用新疆农业上市公司作为农业企业评价的对象,探析该地区农业上市企业成长能力及基本情况,以全国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视角,对比分析新疆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发挥区域上市企业龙头作用,带动全疆中小微型农业企业协调快速发展。【方法】选取20个财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符合选取标准的全国70家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成长性进行评价,立足全国重点剖析新疆9家农业上市公司。【结果】根据成长性水平等级划分,新疆农业上市公司整体成长处于较差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综合评价得分来看,新疆区域农业上市公司得分最高为3.76,最低为-5.53,分值间存在较大极差。【结论】新疆农业上市公司彼此之间成长性存在较大差异性,行业间发展不均衡,缺乏相应的服务企业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性服务;新疆农业上市公司更多需要偏重企业偿债与营运能力发展,保证资金高效安全使用,扭转公司成长失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樱桃李野生类型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产于中国天山的40个樱桃李(Prunus divaricata Ldb.)野生类型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遗传多样性研究及UPGMA聚类分析显示,野生樱桃李种下类群间遗传多样性有差异,平均多样性指数(I)为0.488,遗传相似系数(Hs)介于0.504~0.851之间,平均为0.678,遗传距离(GD)的范围在0.127 0~0.604 2之间,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908和1.571,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22则显示其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分子标记下的聚类结果,可将中国天山产的40个樱桃李野生类型归为4大类,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天山的40个野生樱桃李可划分为4个变种,即矮生樱桃李P.divaricata var.humila(N.R.Cui et L.Wang)D.F.Cui,comb.nov.、黑果樱桃李P.divaricata var.nigrooarp(N.R.Cui et L.Wang)D.F.Cui,comb.nov.、红果樱桃李P.divaricata var.phoenicea(Z.Xu)D.F.Cui,comb.nov.和黄果樱桃李P.divaricata var.luteola(N.R.Cui)D.F.Cui,comb.no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什地区冬季果园微环境的低温特征分析
《经济林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冬季南疆果园微环境中的最低气温及其变化特征,从而为果树越冬防寒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利用2009~2012年连续3个冬季在喀什地区伽师县、疏附县2个果园内实测的气温数据,就2个果园中最低气温的出现时间、变化趋势和低温持续的时间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伽师果园微环境中测定的最低气温和伽师县气象站记录的标准气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月是当地果园气温最低的月份,2个果园连续3个冬季的最低气温都出现在1月,气温在清晨08:00时至上午10:00时达到当天最低值;伽师果园测定的日、旬最低气温与该县气象站记录的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伽师果园中测定的日、旬最低气温始终低于伽师县气象站记录的同期标准气温,其与气象站标准气温的平均温差在3.6~4.1℃之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化学封顶对植株上部枝叶形态变化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化学封顶剂的主要作用部位和效果,提高化学封顶效率,挖掘高产潜力。以人工打顶为对照,设置不同化学封顶剂量,通过用药前对上部主茎、果枝、叶片进行标记,研究化学封顶剂对棉花上部枝叶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封顶处理棉花最终株高高于人工打顶处理5cm以上,但封顶剂剂量越大对株高抑制越明显。化学封顶剂抑制株高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上部主茎节间伸长,但对下部主茎节间伸长可能有促进作用。化学封顶标记的上部主茎直径相比人工打顶处理变小,果枝长度缩短,叶宽变窄,SPAD值有上升趋势,更利于通风透光和光合作用。棉花上部蕾铃数增加且增长速度加快,但最后成铃率不高。分析认为,化学封顶剂影响上部枝叶形态,使株型紧凑,蕾铃增多,但对最后成铃影响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封顶高产棉花株型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化学封顶棉花高产的理想株型,为株型塑造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化学封顶剂的使用效果,使化学封顶棉花能够保持稳定高产。【方法】通过田间培育和定点取样,研究人工打顶、化学封顶的低产棉田和高产棉田的株型特征,进行数据分析和产量对比。【结果】化学封顶的高产田封顶效果好,化封后株高增加控制在5 cm以内,而化学封顶一般产田棉花株高增加普遍在5~10 cm;化封后上部主茎节间变短,倒一主茎节间长度不超过3 cm,倒三和倒五主茎节间容易变长,其调控情况对株高影响较大;化学封顶后棉株上部果枝变短,尤其是倒一果枝变化明显;化学封顶的高产田棉株上部结铃高于化学封顶的一般产田,与人工打顶棉田没有差异,主要依靠内围铃,且三桃比例分部合理。【结论】化学封顶高产田的棉花产量比人工打顶的还要高,在合理调控和化学封顶条件下,能够有效控制棉花株高,塑造高产株型,代替人工打顶并实现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工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引起加工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种类。2013年6-9月,从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加工番茄主产区采集了加工番茄早疫病样本46份。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种真菌分离物,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 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分离比例约为2∶3。2种病原菌与Gen Bank中已有的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序列相似性均达到100%,序列已在Gen Bank上登录,登录号分别为KJ696551、KJ696552和KJ018786、KJ018787。因此,将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加工番茄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这是我国首次报道由2种链格孢菌复合侵染引起加工番茄早疫病。
基于农艺措施的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农艺措施实施对番茄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为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及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枝与疏果2因素2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整枝方式对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片数的影响,以及不同疏花疏果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双干整枝株型结构和群体结构合理,叶/果比适中,单干整枝早期结果率高,而中后期结果率不如双干整枝高。【结论】在日光温室番茄高产栽培中,双干整枝留4果模式优于单干整枝留6果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