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大斑病菌Stgb-1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功能初探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是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本研究在前期克隆得到的玉米大斑病菌G蛋白β亚基编码基因Stgb-1的基础上,利用pSO-I质粒成功构建Stgb-1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并将反义表达载体用于转化玉米大斑病菌的原生质体,获得了3个突变体菌株,分别命名为anti-GB-1、anti-GB-2和anti-GB-3。其中,anti-GB-2、anti-GB-3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差异较为明显,anti-GB-1则与野生型菌株没有表型差异。利用anti-GB-1对Stgb-1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发现在反义表达诱导物奎宁酸溶液(15 mmol/L)中,野生型菌株的孢子萌发率为93.7%,而anti-GB-1的孢子萌发率仅为16%。推测Stgb-1基因调控了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过程。


玉米热激蛋白70基因对温度胁迫的响应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技术从玉米自交系H21叶片中克隆获得一热激蛋白70(HSP70)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全长1 737 bp,编码578个氨基酸,命名为ZmHSP70。编码的氨基酸与其他作物比对分析表明,ZmHSP70与高粱中一推测的蛋白(SbHSP70,XP_002465635)同源性最高,达95%,与水稻中一推测的蛋白(OsHSP70,EAY89062)同源性达87%。半定量RT-PCR的结果表明,该基因明显受42℃热激诱导表达,热激2 h其表达量达最大值;4℃冷胁迫也能诱导ZmHSP70表达量增加,冷胁迫4 h,其表达量达最大值。ZmHSP70是一个受温度诱导的热激蛋白。


高温胁迫法对球孢白僵菌HFW-05耐热力及毒力的提高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测及提高球孢白僵菌HFW-05对高温环境的耐受力,将浓度为108孢子/mL的孢悬液,在48℃下恒温振荡水浴,不同时间取出测定孢子存活率,同时将处理液接种制备孢子粉,测定下一代的产孢量、疏水性、不同温度下的萌发中时、生长速率、毒力以及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FW-05菌株的耐热力。其中处理120min孢子存活率可达到80%以上,处理110min在27℃下产孢量是对照的3倍多,两者的疏水性均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一代菌株分生孢子在32℃下萌发中时(GT50)均显著低于对照,在32,34℃下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高于对照,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以二龄初小菜蛾为供试幼虫,在27℃下,各处理的毒力仍均低于未处理对照,但在32℃下均显著高于对照,在34℃下对照及处理分生孢子均无杀虫活性。


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河北省麦田土壤全硒含量为0.061~0.584mg/kg,平均值0.341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河北省麦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为4.93~83.88μg/kg,平均值为31.51μg/kg。河北麦省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存在,占土壤全硒含量的42.25%~58.46%,其次为残渣态硒,占28.28%~40.99%,其余形态之和占12.26%~17.36%,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仅占8.12%~10.37%。河北麦省田土壤硒的平均有效度为9.69%。麦田土壤有效硒与土壤全硒、土壤有机质、土壤pH及土壤阳离子代换量(CEC)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效硒的含量。


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0,90,180,270kg/hm24个施氮量下夏播玉米CF008、郑单958和金海5号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明确不同株穗型品种在不同施氮量下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3个品种夏玉米均在施氮量90~180kg/hm2下冠层透光率较高,LAI发展动态合理(前快、中稳、后衰慢),群体光合性能较高;其群体粒数、群体粒重和籽粒品质较高,源库性能较优。早衰型品种CF008成熟期粒叶比处理间无规律可循;郑单958成熟期粒叶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的条件下成熟期源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而保绿性较好的品种金海5号成熟期粒叶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较高条件下库不足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


太行山前平原区节水技术模式适应性模糊评价
《节水灌溉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对3种节水技术模式以生产上的常规灌溉模式为对照进行了技术优属度评价,以期为山前平原主流节水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模糊集理论和嫡一信息理论为指导,构建模糊综合评价墒一权数学模型,对节水技术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节水技术模式从优到劣排序为:通用模式、简易模式、喷灌模式、传统模式(对照)。其中通用模式和简易模式两方案比较接近,较适宜在太行山前平原推广应用。


白洋淀芦苇田常见杂草种类及发生情况调查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的发生情况,2008-2009年在白洋淀的6个乡(镇),采用随机取点和倒置"W"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种类及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白洋淀芦苇田常见杂草29科103种。相对多度在10%以上的有十种杂草,它们是狗尾草、野大豆、大狼把草、葎草、盒子草、牛鞭草、虉草、荠菜、犁头草和水蓼。白洋淀芦苇田杂草群落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不同区域优势杂草种类差异很大;牛鞭草、虉草、萝藦、大刺菜、白茅等多年生杂草种类多;盒子草、葎草、野大豆、萝藦、打碗花等藤本类杂草为害严重;虉草、大狼把草等新的苇田杂草增多并且为害严重。


不同覆盖方式和灌水量对甘蓝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生产上的经验灌水量30 m3/667m2-未覆膜(G0-N)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和灌水量对甘蓝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减少,未覆膜处理植株的茎粗、叶球膨大率呈下降趋势;覆膜处理的植株呈现上升趋势;VC,可溶性糖,粗纤维均随着水量的减少而增加,甘蓝的品质提高;10 m3/667m2-覆膜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是20 m3/667m2-未覆膜,而30 m3/667m2-覆膜与10 m3/667m2未覆膜产量最低。综合产量和品质指标,在该试验中,认为20 m3/667m2-未覆膜和10 m3/667m2-覆膜可以使甘蓝达到高产优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