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茄种子萌发期耐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水分胁迫条件(0,-0.2,-0.3,-0.4MPa)对8份番茄种子进行萌发试验,研究了番茄萌发期渗透胁迫对种子萌发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渗透溶液的浓度越高对种子萌发的胁迫程度越大,并且在-0.4MPa水势下,所有材料都不能发芽。在-0.2~-0.3MPa水势下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胚根生长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两种浓度下的萌发耐旱指数具有相关性(r=0.759*)。通过萌发期耐旱指数与各指标的相关分析、聚类分析,认为选用-0.2~-0.3MPa的PEG6000溶液都可进行番茄萌发期耐旱性鉴定,并明确了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指标体系,为综合评价不同番茄品种萌发期耐旱性奠定了基础。


干旱绿洲农田春小麦耗水规律及农业用水变化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4年田间试验数据的校准和验证,利用DSSAT模型对22年来(1985-2006)石羊河流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耗水规律及农业用水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以期为石羊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冬季储水灌溉条件下,武威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多年平均耗水量为526.4 mm,年总蒸散量为658.5 mm,其中拔节—孕穗期耗水量最大,是春小麦的需水高峰期;灌浆期需水量略有下降,但此期缺水将会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是春小麦的需水关键期。对农业用水变化趋势来说,20世纪90年代春小麦农业用水最多,达50.5亿m3,与80年代相比增加了25.5%;2000年后,由于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关井压田实施力度不断加强,春小麦年均农业用水量由90年代的5.05亿m3减少到3.17亿m3。


球孢白僵菌HFW-05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粉虱、小菜蛾高效的球孢白僵菌HFW-05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旨在从分子水平上了解HFW-05菌株的几丁质酶特性。根据已发表的几丁质酶基因序列(EU828354)设计几丁质酶基因全长引物,扩增HF-WBbchit1全长基因,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克隆载体pMD19-T连接获得含有HFWBbchit1全长基因的重组质粒pMDchit1并测序。该基因的编码区包括1 047 bp,编码了34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36.795 kDa,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其基因序列与球孢白僵菌菌株NCIM1216几丁质酶基因(EU828354)和球孢白僵菌菌株Bb0062几丁质酶基因(AY145440)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同源性达到98%。氨基酸序列与球孢白僵菌菌株Bb0062几丁质酶(AAN41259)同源性达到99%。


夏大豆籽粒成熟期根叶衰老特性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鼓粒始期至成熟期根系和叶片的生理性状,探讨了大豆籽粒成熟期根、叶衰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根、叶生理参数之间高度相关,不同产量类型大豆品种根系可溶蛋白含量、可溶糖含量、SOD活性衰退幅度均小于叶片,表明在生育后期叶片衰老先于根系;不同产量类型间比较,相对高产品种较相对低产品种根、叶各生理指标衰退速率慢,相对高产品种根系较叶片衰老的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对低产品种。应在栽培上重视养根护叶及育种中加强根系生理性状的选择,延缓衰老进程进而获得高产。


河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要素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基于历年来河北粮食生产的统计资料,分析了1949年以来河北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产量、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与粮食产量均呈显著相关;科技创新水平在粮食生产中起重要作用。提出了河北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项战略措施:即推动粮食生产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科学利用和严格保护农业资源;增强集约运作能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通过粮食生产优惠政策的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关键词: 河北省 粮食产量 耕地面积 化肥施用量 有效灌溉面积


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北省黑龙港区吴桥市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依据黑龙港区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二项Logit模型,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港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应该重点向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重高、家庭年均总收入低、土地经营规模大、地块面积大、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高、户主男性、户主文化程度高的农户示范、推广;应该加强引导示范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农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农民的节水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制定合理提高农业水费的政策,促进农户节水;继续对农户进行扶持,并加大扶持力度;多采用报纸,村里喇叭广播,培训会,村干部、亲戚、朋友、邻居渠道传播小麦玉米节水信息。


土壤镰刀菌种群检测的巢式PCR-DGGE方法的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比较了4种提取小麦-玉米轮作免耕田土壤DNA的方法,并对巢式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检测土壤中镰刀菌多样性的PCR-DGGE体系。结果表明:土壤DNA的质量是影响PCR扩增结果的关键因子,试剂盒Fast DNA SPINfor Soil所提土壤DNA片段接近23 bp,A260/A280比值为1.84,DNA产量为18.1μg/g,更适合进行PCR反应。DNA模板的浓度决定PCR扩增结果,第一轮PCR扩增的DNA模板适宜量为2~5 ng,以第一轮PCR产物的原液为模板进行第二轮PCR扩增,在退火温度为67℃时扩增结果最好。PCR产物在变性范围为45%~60%的丙烯酰胺梯度凝胶中电泳7~8 h,其条带能够完全分离,可以用作土壤中镰刀菌多样性的检测。


河北省棉花黄萎菌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初步鉴定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特异性扩增技术对从采自河北省的228株棉花黄萎菌(Verticillium dahliae)、四川省的2株棉花黄萎菌(菌株Sch-1和Sch-3)、辽宁省的1株黄萎菌(菌株Ly-1)、棉花黄萎菌标准菌株(落叶型标准菌株T9和非落叶型标准菌株V97)和3株棉花枯萎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菌株进行了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系的鉴定。结果表明,利用V.dahliae特异性引物DB19/DB22从233株黄萎菌中均可获得500bp的特异性片段,而3株棉花枯萎菌中不能获得扩增产物。分别利用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NDf/INTNDr和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对233株黄萎菌进行PCR扩增。菌株Sch-1、Sch-3、Ly-1及非落叶型黄萎菌标准菌株V97利用非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NDf/INTNDr可扩增出1100bp的产物;采自河北省的228株黄萎菌和落叶型标准菌株T9利用落叶型特异性引物INTD2f/INTD2r可扩增出450bp的产物。结果表明,目前河北省主要棉区棉花黄萎病菌以落叶型黄萎菌菌株为主。


ABA诱导玉米初生根根尖细胞胞质Ca~(2+)浓度变化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初生根根尖为材料,在成功制备原生质体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共聚焦显微技术,对外源ABA和钙通道试剂处理后玉米根尖细胞胞质Ca2+的荧光及其浓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 min内,随着ABA处理时间的延长,Ca2+荧光强度和浓度都增加。表明Ca2+参与了初生根干旱信息的信号传递过程。分别以钙离子螯合剂EGTA、钙通道阻断剂Vp和钙调素拮抗剂TFP与ABA共同处理玉米根部,以进一步探讨Ca2+的来源。结果表明:EGTA和Vp均能显著抑制ABA诱导的根尖细胞胞质Ca2+浓度的增加,说明ABA诱导的初生根根尖细胞胞质Ca2+浓度的增加主要源于胞外,少部分来自于胞内钙库的释放;TFP能使Ca2+荧光产生变化,但浓度上下起伏,表明胞外钙调素也参与了根系干旱信号ABA的信息传递过程,但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