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北京顺义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估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北京顺义区农业用地采集了412份土壤表层样品,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6种重金属元素(Cu、Zn、Pb、Cd、As和Hg)的地积累指数(Igeo)平均值均小于0,处于无污染程度;但处于Hg、Zn和Cd"轻度-中等污染"和"中等污染"的土壤样本分别有12.6%、12.9%和17.0%。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93.07,属于轻度生态危害;轻度、中等和强度生态危害的比例分别为95.6%、3.9%和0.5%;均有超过20%的土壤样本处于Hg和Cd中等生态危害以上的水平;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样本的RI分析,菜地土壤RI平均值为109.55,达到中等污染等级的比例为14.3%。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生态危害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域内潮白河、小中河和金鸡河对区域生态存在影响。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地积累指数 生态危害指数 生态风险评估


不同成熟期白梨品种糖酸质量分数及风味评价
《西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成熟期不同的9个白梨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果实糖和有机酸组分,研究早熟、中熟与晚熟品种间糖酸组分及质量分数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品种间的果实风味指数。研究结果表明:成熟期不同的梨品种间果实糖酸组分及质量分数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总糖或总酸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的条件下,不同品种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糖组分质量分数,苹果酸、柠檬酸和琥珀酸等有机酸组分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与糖酸比相比,果实风味指数更能反映果实的真实风味。从果实风味指数角度来考虑,早熟品种中‘雪青’风味最佳,中熟品种‘黄冠’最佳,晚熟品种中则以‘雪花梨’最佳。


苹果糖度高光谱图像可视化预测的光强度校正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类球形水果表面曲率变化引起高光谱图像光响应强度差异较大,难以有效预测各部位的品质信息的问题,以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对高光谱图像进行黑白标定后,以糖度测试部位为感兴趣区域提取平均光谱并建立糖度的定量预测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Rc为0.930 5,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433 1;高光谱图像经构建掩模消除样本背景噪声后,提出了高光谱图像光强度校正方法,比较校正前后的高光谱图像能量分布图可以发现光强度得到有效补偿,对校正后的高光谱图像标记空间信息并提取对应光谱,用已建立的苹果糖度模型计算各像素点对应的糖度值,绘制苹果糖度的伪彩色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图像经强度校正可以快速无损的预测苹果的糖度及其分布。
关键词: 苹果 糖度 高光谱图像 光强度校正 可视化 无损检测


一种基于无线技术的光合速率测量方法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现有成熟光合速率测量系统,不能多点采样及远程实时监控。针对该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Zig Bee技术的作物光合速率远程测量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节点和接收节点两部分构成,数据采集节点通过Zig Bee网络将数据传给接收节点,在数据接收端完成数据的处理和显示,选用Zig Bee协议对本测量系统的节点进行组网编程,实现数据远程监测。进行传感器测量值准确性验证实验,得出本系统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湿度测量值与LI-6400平均测量偏差依次为-1.09%、-7.68%和0.64%,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表明传感器能有效测量光合速率重要参数。进行光合速率测量实验,数据显示本系统适合光合速率低于5μmol/(s·m2)的应用场合,且与LI-6400测量值存在近似线性关系(y=0.87827x+0.31641),说明测量值变化规律一致,满足光合速率测量要求。同时本系统具有低功耗,低成本,节点扩展灵活等优点,方便扩展应用。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土壤中12种除草剂残留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快速测定土壤中12种除草剂。[方法]土壤提取液采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UPLC-MS/MS测定,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12种除草剂在1.0~250滋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 1~0.999 9;在10、50滋g/kg质量分数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1.2%~117.0%;检出限为0.08~8.04滋g/kg。[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节省溶剂、准确、灵敏度高,可用于大批土壤中除草剂残留快速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土壤 除草剂 分散固相萃取


四倍体西瓜抗枯萎病生理小种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研究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已获得的二倍体西瓜与抗枯萎病基因Fon-1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一步完成了Fon-1基因的精细定位。利用两个四倍体西瓜材料(易感病的NF3为受体,抗病的JH为供体),构建以NF3为轮回亲本的回交群体,使用新开发出的SNP标记对各世代群体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苗期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发现,在分离世代群体中通过接种鉴定获得抗病株比例较分子标记检测值低12.64%~15.34%,这可能是由于基因剂量效应造成的。抗病基因杂合位点对枯萎病抗性依次为:三显体(AAAa)>二显体(AAaa)>单显体(Aaaa)。目前分子标记尚无法检测杂合基因型的剂量效应,容易将感病的单显体(Aaaa)误判为抗病株。在构建的673株BC1F2代自交群体中检测到29株纯合基因型(AAAA)抗病单株,占总检测株数的4.31%,与苗期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符合度达到100%。
关键词: 西瓜 四倍体 枯萎病生理小种1 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繁育寄主对三种赤眼蜂个体大小及抱卵量的影响
《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繁育寄主及成蜂日龄均会影响赤眼蜂体内的抱卵量,为了解繁育寄主及育出赤眼蜂个体大小与赤眼蜂抱卵量的关系,我们在室内研究了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üenée)卵作为繁育寄主对3种赤眼蜂雌蜂大小、抱卵量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5±1℃的室内条件下,以米蛾卵、亚洲玉米螟卵作为繁育寄主,解剖不同日龄(羽化后12-72 h)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以及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观察雌蜂抱卵量,测量成蜂的大小,分析雌蜂抱卵量与其日龄、个体大小以及繁育寄主的关系。【结果】在羽化后48 h以内,3种蜂的抱卵量随雌蜂日龄的增长而增加。羽化后72 h,除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及玉米螟卵繁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抱卵量比羽化后48 h时略高外,其他组合均出现下降。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的玉米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显著高于对应日龄的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的抱卵量,而松毛虫赤眼蜂(除羽化后12和24 h外)和稻螟赤眼蜂则相反;以米蛾卵为繁育寄主时,相同日龄的赤眼蜂中,松毛虫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的抱卵量最低;以亚洲玉米螟卵为繁育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抱卵量最高,稻螟赤眼蜂抱卵量最低。雌蜂抱卵量与雌蜂个体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雌蜂日龄增加而更加明显。【结论】后足胫节长度可以作为评价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质量的指标。赤眼蜂抱卵量受繁育寄主、赤眼蜂蜂种及雌蜂日龄的显著影响,寄主的适合性也会影响育出赤眼蜂的大小,筛选合适的繁育寄主有助于提高赤眼蜂的质量。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玉米螟赤眼蜂 稻螟赤眼蜂 繁殖力 寄主适合性


中国新外来害虫——洋白蜡卷叶绵蚜
《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北京的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 Marsh.上发现了一种卷叶绵蚜,小枝端部卷叶里的蚜群在植物生长季节均有发生,绵蚜的寄生造成卷叶,部分卷叶会枯黄,影响美观。这是一种我国新记录的外来种,为原产于北美的洋白蜡卷叶绵蚜Prociphilus fraxinifolii(Riley,1879)。本文描述了该种绵蚜的鉴别特征,记录了其5种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食虫齿爪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和斑楔齿爪盲蝽Deraeocoris ater)和3种访问的蚂蚁(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丝光褐林蚁Formica fusca和黑褐草蚁Lasius niger)。
关键词: 洋白蜡卷叶绵蚜 洋白蜡 外来种 形态学 捕食性天敌


白纹草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提高白纹草(Chorophytum bichetii)种苗质量和繁殖效率,以其顶芽或茎段为外植体材料,比较不同实验时间外植体的灭菌效果,筛选诱导丛生芽和继代繁殖的最佳激素配比,建立白纹草离体快繁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3月取材,外植体的灭菌效果最好,顶芽和嫩茎段的灭菌率分别为74.7%和82.7%;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 2 mg/L+IBA 0.2 mg/L为最佳诱导丛生芽的培养基;以6-BA 2 mg/L+KT 0.2 mg/L为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达5.1;使用较高浓度6-BA时会发生较严重的玻璃化现象。以1/2MS+NAA 0.1 mg/L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100%;根长0.5 cm左右时最适宜移栽。用泥炭和珍珠岩按2:1混合的基质移栽,移栽成活率达99%以上,并且种苗健壮。在保证繁殖系数前提下尽量降低细胞分裂素浓度,并在继代中不断进行筛选剔除变异株。该技术体系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营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矮壮素对夏季黄瓜幼苗徒长的抑制效果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无基质营养液育苗是一种新的育苗技术。幼苗整个苗期都生长在营养液中,如何控制徒长,特别是夏季如何培育出壮苗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试验研究了在营养液中添加5、10、15 mg/kg矮壮素对夏季黄瓜幼苗生长发育、徒长抑制和培育壮苗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营养液中添加矮壮素能降低幼苗下胚轴长度和植株高度、缩短最大节间距,植株叶片颜色加深,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增大。5、10、15 mg/kg矮壮素处理植株的壮苗指数为0.042、0.048、0.038,比对照分别增加27.3%、45.5%、15.2%。说明添加矮壮素处理能较好的抑制黄瓜幼苗徒长和地上部物质积累,同时促进地下部的生长,从而有利于壮苗的形成。夏季采用无基质营养液育苗,在整个育苗期间于营养液中添加10 mg/kg矮壮素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