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人口迅速增长,资源严重短缺和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的三大问题,资源与环境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文从资源和环境角度出发,利用比较分析法和生态学原理知识,对中国生猪饲养业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生猪饲养的发展出路-生态养猪,并且从国家支持、政府投资、技术培训等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和推广生态养猪的建议。


一株对鳞翅目害虫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基因型鉴定及新基因cry2Ah3克隆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HYW-8是本实验室自行分离的一株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毒力的苏云金芽孢杆菌,PCR-RFLP鉴定含有cry1Ab、cry1E基因和一种新的cry2A基因,根据cry2A全长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获得全长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896 bp,编码632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Mr)是70.774×103,等电点pI=7.79,与已知的cry2Ah2基因编码的蛋白的同源性最高为98%.该基因序列已在GenBank中登记注册,登录号为GU073380,并被国际Bt杀虫晶体蛋白基因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cry2Ah3.SDS-PAGE分析,HYW-8菌株表达130×103大小蛋白,未见70×103大小蛋白.
关键词: 苏云金芽孢杆菌 鳞翅目害虫 PCR-RFLP 序列分析 SDS-PAGE


薄膜包装和乙烯吸收剂对黑宝石李贮藏品质和褐变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冷藏(0℃)及货架(20℃3 d)条件下塑料薄膜包装及包装+乙烯吸收剂处理对黑宝石李贮藏品质及褐变生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不包装(CK)相比,采用PVC(30μm厚)薄膜包装和包装+乙烯吸收剂处理能有效抑制李果实的软化,减缓可溶性固形物(TSS)和花青苷含量的上升,抑制可滴定酸(TA)含量的下降,降低腐烂指数;包装内加入乙烯吸收剂,能有效降低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提高CO2浓度,减少乙烯生成;两处理均可降低果实酚含量,抑制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从而抑制果肉褐变。薄膜包装+乙烯吸收剂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不加乙烯吸收剂的处理。


二氢吡啶对热应激奶牛产奶量以及奶牛体温、呼吸频率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4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全混和日粮饲喂,自由采食,分别饲喂含0,100,150,200mg/kg的二氢呲啶日粮20d,研究二氢吡啶对泌乳奶牛产奶量及体温、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二氢吡啶日粮可以使奶牛产奶量提高17.5%~28.3%,延缓奶牛产奶后期产奶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含二氢吡啶日粮对奶牛的体温、呼吸影响不显著(P>0.05),但添加二氢吡啶日粮有降低奶牛呼吸频率的趋势。


乱跗线螨(Tarsonemus confusus)引发套袋苹果黑点病及其防治
《果树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套袋苹果上人工接种乱跗线螨,验证其与黑点病的关系,试验表明,经杀菌剂处理果实,按每果10~50头接螨危害率为60%,接螨数量多少与套袋苹果黑点病危害率呈正比;自然对照危害率为20%;而人工除螨的空白对照危害率为0。因此证实,乱跗线螨的危害导致了套袋苹果的黑点病。田间使用螨类忌避剂防治可以有效的控制乱跗线螨危害,好果率达到96%,显著好于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控制效果,空白处理危害率高达54.17%。套袋前用螨类忌避剂乳油、48%乐斯本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3种药剂浸袋处理,螨类忌避剂危害率为4%、48%乐斯本乳油危害率为19%、1.8%阿维菌素乳油危害率为31%;喷药防治效果调查结果显示,螨类忌避剂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亦仅为4%,48%乐斯本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16.25%,1.8%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平均危害率为26.75%。调查发现乱跗线螨也可以引起套袋梨、套袋桃果实黑点病。


植株田间分布均匀度对夏玉米植株性状、田间光照和杂草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对夏玉米生长期的田间光照、田间杂草、产量及构成、LAI、根系等特性进行了研究,明确植株田间分布均匀度对夏玉米的生态效应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植株田间分布均匀度的提高,玉米产量、收获穗数、穗粒数、最大LAI提高,冠层内的光截获增加,光透射减少;同时,杂草的种类、数量和鲜重均有减少趋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杂草减少效应更明显。低均匀度处理的穗位整齐度和株高整齐度较小,空株率较大,提高密度可使株高整齐度得到改善;低密度高均匀度处理的茎较粗;根数对密度和均匀度反应不明显。因此,适当提高种植均匀度和密度有利于提高玉米群体质量,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抑制杂草生长,改善玉米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产量。


河北省小豆种质资源初选核心种质构建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河北省作物种质库中385份小豆资源为材料,根据13个农艺性状,利用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比例法、平方根法确定取样数法及聚类选择和随机选择2种个体选择法构建5个小豆初选核心样本,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及总资源间进行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性状符合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探讨构建河北省小豆初选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聚类选择取样优于随机取样,在聚类选择条件下采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优于平方根法,最终确定按地理来源分组、利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聚类选择个体为小豆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最佳方案,构建包含79份小豆种质的初选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20.5%,13个农艺性状的性状符合度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