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芹菜(Apium graveolens L.)软腐病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的特征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北京通州地区芹菜软腐病样中分离获得的菌株QC01在实验室条件下能浸软芹菜叶柄组织,并能引起温室种植的芹菜软腐症状的产生。经病原菌表型特征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有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QC01与参试的P.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Pco)菌株T5和CC1均具备在37℃以及在含有7%Na Cl培养基中生长的能力;能分解柠檬酸盐和液化明胶;除常见碳源外,QC01还能降解α-甲基葡糖苷、麦芽糖、山梨醇、阿拉伯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基于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系统发育关系表明,QC01与其他Pco菌株聚集成明显的Pco类群。QC01和CC1 type II与已报道的Pco菌株JKI 582 type II和NB 1892的16S rRNA基因完整序列相似性为100%。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odoriferum引发芹菜软腐病。


不同生态型柳枝稷茎秆细胞壁组成特点与降解效率的差异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纤维素复合酶直接酶解(Direct enzymolysis,DE)、1% H2SO4预处理后酶解(Enzymolysis after 1% H2SO4 pretreatment,ACE)和1%NaOH预处理后酶解(Enzymolysis after 1% NaOH pretreatment,ALE)3种处理方法对2种生态型柳枝稷Alamo(低地型)和Cave-in-Rock(高地型)茎秆进行降解效率的研究,并对其细胞壁组成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DE处理下,Alamo茎秆总产糖效率、六碳糖产糖效率和纤维素降解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24.94%、40.52%和24.68%(P<0.05或0.01);ACE处理下,Alamo茎秆预处理产糖效率、酶解产糖效率和总产糖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17.13%、25.69%和16.87%,五碳糖产糖效率、六碳糖产糖效率和纤维素降解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9.71%、38.93%和21.86%;ALE处理下,Alamo茎秆酶解产糖效率和总产糖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16.69%和13.48%,五碳糖产糖效率、六碳糖产糖效率和纤维素降解效率分别显著高于Cave-in-Rock 13.07%、17.46%和6.59%;2)Alamo茎秆细胞壁中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Cavein-Rock 11.31%,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分别显著低10.09%和40.54%;半纤维素中阿拉伯糖(Ara)含量显著高于Cave-in-Rock 5.28%,而木糖(Xyl)含量显著低于Cave-in-Rock 1.37%,阿拉伯糖替代程度(Ara/Xyl)显著高于Cave-in-Rock 6.74%;木质素单体紫丁香基(S)含量显著高于Cave-in-Rock 16.40%。较高的纤维素含量、较低的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是Alamo茎秆高产糖效率的直接原因,推测阿拉伯糖的替代程度对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的影响以及较高含量的木质素单体S可能是Alamo茎秆高降解效率的深层次原因。


TFL1基因在甜樱桃童期向成年阶段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甜樱桃‘雷尼’为试材,利用桃基因组设计引物克隆获得两个ORF分别为519和516 bp的TFL1基因全长序列,分别编码172和171个氨基酸,均具有保守的PEBP结构域和9个底物结合位点,符合TFL1家族基因的典型特征,分别命名为Pa TFL1a和Pa TFL1b。对‘雷尼’×2121杂交组合3年生和4年生实生后代调查发现其始花节位为28.72±1.34,童程为(63.33±3.19)cm;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其新梢顶端分生组织中,童区内Pa TFL1a和Pa TFL1b表达量远高于成年区,且成年区内的表达量随着节位增高而增加;对1~4年生实生后代不同枝龄的顶端分生组织中Pa TFL1a和Pa TFL1b表达量检测发现随树龄和枝龄的上升其表达量下调明显。因此,Pa TFL1a和Pa TFL1b基因与甜樱桃童期向成年阶段转变相关。在第30节位新梢成熟叶片中Pa TFL1a表达量不随树龄的改变而变化,而Pa TFL1b的表达与顶端分生组织中规律一致,可以作为甜樱桃‘雷尼’阶段转变过程的检测标记。


紫茎泽兰多糖诱导烟草对烟草花叶病毒的抗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rum)中提取紫茎泽兰多糖(EAP),用EAP、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对幼苗长至8叶期时(第七叶完全展开)的三生烟(Nicotiana tabacum cv.Samsun NN)进行抗性试验处理,分析EAP对TMV侵染烟草叶片的预防作用、EAP对系统宿主防御性酶活影响、EAP诱导病程相关基因在烟草叶中的表达,探讨EAP对烟草植株抗TMV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EAP对TMV侵染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当EPA质量分数为10%时,预防效果最佳(为82.79%);EAP可以通过调节植物防御系统,减弱TMV对烟草的损害。EAP处理过的烟草植株多酚氧化酶(PPO)酶活在第4天达到最高,是水处理组的3.54倍;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在第3天达到最高,是水处理组的1.59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第2天达到最高,是水处理组的2.69倍;说明EAP可以有效的诱导寄主产生防御性酶,以抵抗植物病毒侵染。EAP能够诱导酸性PR蛋白PR-1α、PR-3、PR-5在烟草叶中表达,PR-1α、PR-3、PR-5都在EAP处理后5 d达到最高峰,PR-1α是水处理组及阴性对照组的5.27、12.06倍;PR-3是水处理组及阴性对照组的7.93、26.31倍;PR-5是水处理组及阴性对照组的5.60、8.09倍;提高了病程相关基因PR-1α、PR-3、PR-5的表达。


基于主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的农村发展差异分析——以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居民生活质量角度评价区域发展程度长期以来备受关注。本文以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为例,在抽样农户调查基础上,基于小康监测体系中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的主观评价体系,分别测算了村级客观、主观生活质量指数,运用聚类法与差异贡献率法,开展北京山区经济薄弱村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的对比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1客观指数上,99.29%的村庄低于北京农村的平均水平,村间差异显著,高指数村庄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近郊区;2主观指数上,具有一定地域趋同性,离城区越近主观满意度越低;3综合来看,深山区与近郊区的村庄自身存在较大的主—客观差异,18.95%的村庄综合生活质量较差,文化娱乐、信息教育、生态环保等生活品质是限制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4差异扶贫、提升人口综合素质、扶持生活质量高维度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开展扶贫动态监测与开发规划,是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主要驱动力。主客观生活质量评价能够深入反映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间的关系,可作为区域综合发展决策的重要辅助方法。
关键词: 客观生活质量 主观生活质量 经济薄弱村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差异贡献率 北京山区


基于分级阈值和多级筛分的玉米果穗穗粒分割方法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克服果穗形状畸变和穗粒颜色差异对穗粒分割的影响,该文提出一种准确、鲁棒的玉米果穗穗粒分割方法。该方法利用果穗三维形状特征校正果穗径向畸变以最大程度恢复图像上果穗表面信息;采用分级阈值分割策略确定每颗穗粒最佳阈值范围,并利用穗粒几何特征实现穗粒初次筛分,消除穗粒间粘连效应;结合主成份分析和支持向量模型完成穗粒的二次筛分,生成果穗表面穗粒分布图。该方法整合了果穗径向畸变-分级阈值-穗粒多级筛分,实现果穗穗粒的精准分割,为玉米果穗自动化考种提供了基础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在穗粒分割准确性和鲁棒性上具有显著优势,平均计算效率达15 s/果穗。
关键词: 分级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玉米果穗 径向畸变 分级阈值


我国新育成葡萄品种SSR指纹图谱的建立
《果树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我国近年来新育成葡萄品种的指纹图谱,明确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了国内新育成的24个葡萄品种,采用6对国际通用的SSR荧光标记引物对其进行扩增,通过毛细管电泳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这6个标记不仅可以明确的区分每一个供试品种,而且能很好鉴定葡萄品种的倍性,同时这些标记也可以用于品种间亲缘关系的鉴定,区分不同亲本、不同种群及不同亚属的葡萄品种。【结论】该SSR指纹图谱的建立可以完善我国葡萄品种数据库,为品种鉴定、植物品种权保护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基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及信息融合的小麦品种分类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光谱成像技术因具有图谱合一的特点在作物品种鉴别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但目前研究大多只提取利用了光谱信息,对图像信息没有进行有效利用。本文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采集了强筋、中筋、弱筋3个类型共计6个品种的单粒小麦种子高光谱图像,提取了长、宽、矩形度、圆形度、离心率等12个形态特征,并对图像中的胚乳和胚区域进行分割建立掩膜,提取了胚乳和胚区域的平均光谱信息。采用PLSDA和LSSVM方法建立基于图像信息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强筋、弱筋两者二分类的识别率能达到98%以上,强筋、中筋两者二分类的识别率只能达到74.22%,说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形态信息能够反映品种间差异,但单独利用图像信息进行分类时准确度可能欠佳。采用SIMCA,PLSDA和LSSVM方法建立了胚乳和胚区域光谱信息的多分类模型,胚乳区域的分类效果较胚区域略好,说明籽粒不同部位的形状差异会影响分类效果。进一步融合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采用SIMCA,PLSDA和LSSVM方法建立融合模型,识别率较单独的图像或光谱信息模型均略有提升,PLSDA方法从原来的96.67%提升到98.89%,表明充分挖掘高光谱图像所包含的形态特征和光谱特征可有效提高分类效果。
玉米纯度分子鉴定标准研制相关问题的探讨
《玉米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纯度鉴定和一致性鉴定的关系,探讨与纯度鉴定标准制定相关的8个问题,包括是否覆盖所有品种类型、是否鉴定所有杂株类型、是否提供杂交种的制种亲本、是否用田间小区种植鉴定结果进行校正、是否指定检测平台、是否在纯度鉴定前先鉴定真实性、是否所有样品都能鉴定、是否适用于转基因品种纯度鉴定,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纯度分子鉴定技术规范和标准。以玉米杂交种纯度分子鉴定为例,确立鉴定引物选择和鉴定程序,并分析弱苗、病苗、非典型株和种子发芽率对田间小区种植和室内分子鉴定结果吻合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