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多枝柽柳春夏两季开花物候特征与生殖特性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多枝柽柳的两季开花物候特征与生殖特性,对分布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荒漠区的多枝柽柳自然种群各水平的开花物候指数、开花过程中的花部特征变化和结实特性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1)多枝柽柳春花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表现为"集中开花模式",夏花期为6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为"持续开花模式"。(2)多枝柽柳春、夏花期的群体、个体、花序和单花水平的花期持续时间分别为14d、10d、3d、1d和85d、77d、2d、1d。(3)花序水平上夏花期始花日期、开花持续时间、开花数和座果数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4)两季花期间单花水平的开花进程与形态结构没有明显差异。(5)春花期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夏花期,但两季花期结籽率差异不显著。(6)春花期昆虫访花次数显著高于夏花期。(7)两季花期的花粉活力没有明显差异,春花期的柱头可授性持续时间比夏花期长。研究认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荒漠区的生境条件恶劣,多枝柽柳特殊的春、夏两季开花结实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生殖成功的可能性,是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表现。
关键词: 多枝柽柳 莫索湾荒漠区 两季开花 开花物候 生殖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传播方式和传播特性研究初报
《植物病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天津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发达的经济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提高又反过来拉动经济进步。研究城镇化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重大。本文阐明了中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城镇化率虚高;土地利用规模大、闲置、浪费以及招致农民问题;部分历史建筑和城市特色风貌遭到毁坏;城镇化带来环境污染;二元户籍制度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桎梏;城镇规模小对经济拉动作用弱等。并且认为城镇化发展水平低、质量差受中国发展史、人们思想观念、缺少资金支持和主导产业、存在大量农民工等方面的影响,政府在执行城镇化相关措施中存在偏差是产生土地问题的主要原因,城镇化建设缺乏合理规划招致城镇规模小、历史遗迹破坏、土地问题等,政府监管不力、部分乡镇企业无视环境保护、部分城镇居民素质较低、环保基础设施难以发挥作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户籍管理对城镇化影响的根源。文章旨在为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在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中的分布及功能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小麦粒重基因TaCwi-A1等位变异TaCwi-A1a和TaCwi-A1b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价值,首先利用TaCwi-A1功能标记对539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检测,确定各供试材料的等位变异类型,从而获得TaCwi-A1a和TaCwi-A1b 2种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对审定品种、参加区试品系以及自育品系进行了千粒质量(3个不同生长环境)及粒长、粒宽和籽粒面积(1个生长环境)测试分析,比较TaCwi-A1a和TaCwi-A1b等位变异籽粒表型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539份黄淮麦区小麦资源中TaCwi-A1a的分布频率为65.03%,TaCwi-A1b的分布频率为34.97%,TaCwi-A1a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TaCwi-A1b。籽粒表型性状分析表明,无论是审定品种,还是参加区试品系和自育品系,在3个生长环境下,TaCwi-A1a基因型材料的千粒质量均值都显著高于TaCwi-A1b;TaCwi-A1a基因型材料的粒长和粒宽均显著高于TaCwi-A1b。进一步验证了TaCwi-A1a等位变异的籽粒表型性状增效功能,说明其对粒重及其构成要素是优异的等位变异。此外,本研究鉴定了黄淮麦区中TaCwi-A1等位变异的分布情况,为亲本选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普通小麦 TaCwi-A1 分子标记 等位变异 千粒质量 粒长 粒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中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因素(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7
摘要:白藜芦醇是葡萄中一类重要的酚类化合物,在人类抗肿瘤、控制血糖疾病、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炎和保护神经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2种,其中,内在因素主要是基因控制、葡萄品种及其发育期,外在因素则包括紫外线辐射以及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多糖或寡聚糖类物质等诱导。在自然条件下葡萄中白藜芦醇的合成量很少,要想使得葡萄内白藜芦醇的合成量足够大并满足市场需求,就必须辅以外界的诱导因素,因此,研究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