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特色农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基于静宁县苹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摘要:苹果产业作为静宁县"兴农富县"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静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剖析了静宁苹果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静宁苹果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升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相关的对策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个柱形苹果品种在甘肃的生长习性及生理特性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为探讨柱形苹果在甘肃地区栽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长习性,分别对陇南市礼县、天水市秦州区和甘谷县等不同生态地区栽植的4个柱形苹果品种的枝类组成、座果率进行了调查比较,同时进行了叶片光合指标以及果实品质测定。结果表明:鲁加1号树体相对较矮小,主枝细长,侧枝相对较多,花量较大,光合能力强,果个大,产量高,可溶性固形物、Vc、总酚含量高,综合品质优于润太1号和舞乐、舞姿,且硬度小,树体抗寒、抗旱能力强。综合不同柱形苹果品种的各个指标,认为柱形苹果品种鲁加1号更适宜在甘肃地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干旱地区边际土地高抗逆纤维类能源植物的筛选与初探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 2017
摘要:合理利用边际土地,筛选种植高抗逆新型能源植物,为发展生物质能源提供足够的生物能源植物原料已成为解决目前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广泛分布的边际土地的优势,以甘肃省民勤县和榆中县为代表,对该地区高抗逆的纤维类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这些调查植物的生长习性,并选取了分布广泛且高抗逆的甘肃省民勤县11种植物、榆中县9种植物,采集这些植物地上部分,测定能源指标含量,包括综纤维、木质素、灰分和热值,进一步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各个植物是否适宜作为能源植物,从而为西北干旱地区高抗逆新型纤维类能源植物的初步筛选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综纤维含量高于木本植物,木质素含量低于木本植物,但灰分含量较高。综合生态适应性、化学成分和热值三项指标可得,草本植物芨芨草、冰草和旱生芦苇及木本植物柠条、野蔷薇、花棒可以作为潜在的高抗逆能源植物。柠条作为已公认的能源植物,目前已经大面积的种植和开发利用,这也为其他高抗逆能源植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纤维类能源植物 筛选 边际土地 高抗逆 能源指标 能源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藜麦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内首个藜麦自育品种"陇藜1号"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以蒸馏水处理作为共同对照(CK),分别用100、200、300、400和500mmol/L NaCl水溶液处理藜麦种子和盆栽幼苗,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指标及处理后第5、10、15天藜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脯氨酸、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分析NaCl胁迫对藜麦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藜麦的耐盐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随NaCl浓度的升高,藜麦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先升高后下降,且在200 mmol/L NaCl处理下种子各发芽指标均达到最高,比CK分别升高了6.40%、28.18%、20.77%和30.91%。(2)随NaCl浓度的升高,藜麦幼苗根部和茎部生长均受到抑制,且茎部生长受到抑制程度大于根部。(3)随NaCl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藜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可溶性糖、脯氨酸和MDA含量逐渐升高,SOD、POD、CAT和APX活性增强。研究发现,低浓度盐胁迫处理可增加藜麦幼苗叶片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清除多余活性氧,从而促进幼苗根系生长,提高幼苗耐旱性;初步推断藜麦耐盐阈值为200~300mmol/L NaC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走廊盐碱土壤中抗马铃薯干腐病放线菌的筛选鉴定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从河西走廊盐碱土壤中分离得到的256株放线菌对马铃薯干腐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及活体组织法筛选拮抗菌,对其进行形态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菌株XA06225对靶标菌表现出强的抑制作用,平板初筛抑菌带为5.03cm,发酵滤液复筛抑菌率为54.45%,发酵液处理可有效抑制马铃薯块茎病斑直径扩散,对马铃薯干腐病的防效为65.45%.结合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为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濒危药用植物秦艽种子的灌浆特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在4年生秦艽品系GQ05-2采种田中选取健壮植株作为研究对象,于开花盛期选取同一天开花的植株用吊牌标记,并从标记后4 d开始,每隔4 d采样1次,分别测定秦艽种子千粒鲜质量、千粒干质量、种子含水量等指标,对秦艽种子灌浆动态进行研究,旨在为秦艽种子采收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结果表明,秦艽种子千粒鲜质量在开花后第40天达到最大值,随后迅速下降到接近干质量的水平;秦艽种子籽粒千粒质量变化呈"S"形曲线趋势,符合Logistic方程,花后第4~8天种子千粒鲜质量缓慢增加,灌浆处于渐增期,花后第8~28天种子鲜质量快速增加,灌浆进入快增期,花后第29~40天为稳增期,鲜质量增加速度趋于平稳,并在花后第40天左右千粒鲜质量达到最大值(0.221 7 g),开花后第60天灌浆基本结束。灌浆速率呈"快—慢—快—慢"规律,籽粒脱水速率大致随灌浆的进行而加快,含水量持续下降,含水量下降最快的时期为灌浆高峰结束期。由结果可以看出,秦艽种子籽粒脱水加快、干质量和含水量趋于稳定是种子成熟的标志,采收期应在开花后第56天左右(9月中下旬),蒴果种荚尚未开裂时为最佳,秦艽种子应根据成熟情况采取及时分批采收为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质矿化特性与生化性状协同效应的研究
《干旱区地理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配方基质矿化特性与生化性状协同效应,探索其养分释放规律,以期合理高效利用,为戈壁非耕地合理使用基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实验以初选的三种不同配方基质为试材(T1:草炭+秸秆+牛粪+蛭石=2∶2∶4∶2;T2:草炭+秸秆+鸡粪+蛭石=5∶2∶2∶1;T3:草炭+秸秆+羊粪+蛭石=3∶2∶3∶2),按一定温/湿度,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养分指标和生化特性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质碳、氮、磷的矿化量、矿化率、残留率及生物化学性状等指标在不同培养期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培养末期,T3有机碳矿化率最大、残留率最小,其净矿化量分别较T1和T2高41.9%和22.2%;T3在整个培养期氮矿化率和矿质氮含量最大,而残留率最小,其氮净矿化量分别较T1和T2高25.8%和71.8%;T1有机磷矿化率、净矿化量和残留率最大,T3则相反。T3多酚氧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在整个培养期内变幅最大,T1最小。基质配料和比例不同,其矿化特性和生物性状不同。T3更能充分发挥物料组合的促进效应,为微生物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碳源和生长物质,是适合非耕地使用的基质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