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适宜机械收获株行距对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黄土旱塬适宜机械化收获的不同株行距种植模式,研究不同株行距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该春玉米生产力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紧凑型高产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置适宜机械化收获的55cm和75cm两种行距,通过株距调整设置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共4种栽培密度,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2年定位试验,研究株行距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55cm行距相比,75cm行距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有效延缓叶片衰老,成熟期依然具有较高的SPAD值、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持绿性良好,为光合产物提高给予了支撑。不同株行距种植模式WUE表现不同,吐丝期WUEF基本随密度增加而增大,2种行距下2014年和2015年均是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F较高;收获期2014年55cm行距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H较高,75cm行距7.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H较高,2015年2种行距下均为6.0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处理WUEH较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Y,55cm行距变化无规律,75cm行距随密度增加而增大。55cm行距和75cm行距均可以作为黄土旱塬区春玉米机械化收获种植行距,综合土壤水分变化、叶面积指数、SPAD值、收获指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75cm行距7.5万株/hm~2种植密度可以作为紧凑型春玉米试验区域内最佳株行距设置。
关键词: 春玉米 SPAD值 株行距 水分利用效率 叶面积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盖种植方式和施氮对甘肃庆阳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连续2 a田间试验,研究了覆盖种植方式和施氮对庆阳地区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各土层含水率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垄沟、覆膜和覆草在小麦生育前期具有很好的保墒集水作用,水分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并且在小麦生育前期效果显著。2 a间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2 a中覆膜种植冬小麦籽粒产量均最高,而不同年度间覆草、垄沟种植模式表现出不同效果;与常规模式相比,2009年覆草和垄沟种植模式均减产,其中覆草模式减产幅度最大,较常规栽培减产10.4%;而2010年这几种种植模式的冬小麦籽粒产量较常规模式均有所增加,增产幅度平均在4.5%~6.9%之间。合理的氮肥施用量能显著提高水分生产效率,施氮120和240 kg/hm~2的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不施氮肥高1.1和2.0 kg/(hm~2·mm)。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覆膜处理和垄沟处理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D处理对辣椒杂交制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辣椒杂交种‘甘科5号'的双亲及制种田第4~5层花为材料,对授粉花朵人工杂交后,随即用5种不同质量浓度的2,4-D溶液对花梗进行涂抹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重复3次,每重复100朵花。统计坐果率、单果种子数量和产量、种子千粒质量、发芽率和发芽势。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质量浓度2,4-D处理的坐果率、单果种子数量和产量显著提高,其中,20×10~(-3)g/L 2,4-D处理的坐果率最高;10×10~(-3)g/L处理的单果种子数量最多,单果种子产量最高,比CK提高约5.8倍。不同质量浓度2,4-D处理对种子的千粒质量和发芽率影响较小。辣椒杂交制种中,用5×10~(-3)~20×10~(-3)g/L的2,4-D溶液涂抹杂交授粉花梗,能够显著提高杂交坐果率和杂交果实的单果种子数量及产量,对种子质量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梨地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SSR分析
《中国果树 》 2017
摘要:为了解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地方梨(Pyrus L.)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采用28对SSR引物对119份甘肃省梨地方品种或类型进行鉴定分析。供试28对SSR引物中有7对引物具有较好的多态性,7对引物共扩增出4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8条,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3.27%;观察杂合度(H0)介于0.068~0.809,平均为0.59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介于0.365~0.680,平均为0.545;香农指数(I)介于0.713~1.482,平均为1.094;引物NH005b、NH007b及NH008b多态性较好,品种鉴定效率较高。所有材料遗传相似系数分布在0.074~1.000,平均为0.597;聚类分析显示,7对SSR引物可将119份供试梨品种资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1.076处分为7组,主成分分析和UPGMA结果基本一致;群组内各品种资源由于其遗传相似性,更多地被聚在一起,但主成分分析并没有很明显地被分为多个类群或者分成几个主成分。研究结果揭示了甘肃省梨地方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广泛的遗传变异,还对根据形态特征无法确定归属的梨品种据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适当归类,为进一步分类和利用甘肃省梨地方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梨 甘肃 地方品种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香农指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的大豆品种(系)(冀豆17、中黄30、齐黄36、陇黄2号、晋豆19和XD2015-6)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筛选兰州市不同海拔条件下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大豆间作品种,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因生育特性的差异,各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间作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皋兰、榆中和永登表现均最好,产量平均分别为12 561.8 kg/hm~2、11 954.3 kg/hm~2和11 011.8 kg/hm~2,间作大豆品种晋豆19在皋兰和榆中产量最高,分别为1 941.7 kg/hm~2和1 691.7 kg/hm~2;中黄30和XD2015-6在较高海拔的永登县则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是1 523.1、1 505.2 kg/hm~2。综合考虑玉米、大豆适宜机械收获的农艺指标及产值和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选用玉米品种金穗3号和大豆品种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
关键词: 玉米/大豆复合种植 品种配置 海拔 效益 兰州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MCP处理对冷藏期间花牛苹果香气成分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花牛苹果为试材,研究了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花牛苹果在低温贮藏期间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及香气成分的种类数量和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6个月时,1-MCP处理花牛苹果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7.53 kg·cm-2、15.57%和0.29%,比同期对照分别高53.2%、1.2%和5.3%,同时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的生成。1-MCP能显著减少果实贮藏期间酯类、醇类、酸类、醛类和其他类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处理果中酯类、醇类、酸类、醛类和其他类香气成分种类比同期对照分别减少了41.9%、15.5%、17.1%、50%、11.9%。在低温贮藏条件下,1-MCP能显著减少花牛苹果贮藏期间香气的种类,降低各类香气的含量,提高花牛苹果的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肥和密度对胡麻干物质及钾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以陇亚杂1号胡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3个钾肥用量(K2O):0,45 kg·hm~(-2)和90 kg·hm~(-2)和3个密度水平:4.5×10~6,7.5×10~6株·hm~(-2)和10.5×10~6株·hm~(-2)对胡麻干物质和钾养分积累、转运、子粒产量以及子粒中钾积累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钾肥和密度促进了胡麻干物质及钾养分的积累和转运,随施钾量和密度的增加,胡麻干物质和钾积累量增加,转运量升高,来自叶和蒴果皮及茎中干物质和钾对子粒的贡献率降低,子粒产量来自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子粒中钾来自花后钾积累的量增加。在施钾45 kg·hm~(-2),密度7.5×10~6株·hm~(-2)处理下,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和钾转运量最高,分别为1 183.56 kg·hm~(-2)和30.28 kg·hm~(-2),对子粒贡献率最低,分别为40.28%和58.72%,子粒产量和子粒钾最高,分别为2 938.33 kg·hm~(-2)和51.57 kg·hm~(-2),与不施钾,密度4.5×10~6株·hm~(-2)处理相比较,分别提高了44.32%和49.43%。在本试验区同等环境条件下种植胡麻,以施钾45kg·hm~(-2),密度7.5×10~6株·hm~(-2)为宜。
关键词: 钾肥 密度 胡麻 干物质 钾积累量 钾转运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物有机复合肥施肥量对半干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产量及经济收益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生物有机复合肥是解决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产量品质和保护农田环境的有效措施。半干旱区大田条件下,以传统肥料为对照,于2015和2016年研究不同生物有机复合肥施肥量对半干旱区马铃薯水分利用、产量及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肥料相比,2015~2016年当亚环生物多元有机复合肥施肥量达到1 800 kg/hm~2时,马铃薯总耗水量略有下降,但促进了花后耗水,导致花期地上地下生物量提高,使收获期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率显著增加,产量分别达到29 244和24 684 kg/hm~2,分别较对照增产1 775和6 11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6和20.2 kg/hm~2·mm,增收1 468和7 978元/hm~2。因此,在半干旱区的亚环生物多元有机复合肥施肥量为1 80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并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为该区域的适宜施肥量。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马铃薯 生物有机复合肥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经济收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