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黑垆土长期施肥对冬小麦-玉米轮作产量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为探明作物在黑垆土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的产量变化趋势,寻求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能获得高产的黑垆土科学施肥模式,以1978年在陇东旱塬建立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定位试验数据为基础,对作物产量及肥料增产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6 a不同施肥处理下,各平衡施肥处理均使作物增产,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尤为显著,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小麦与玉米增产分别达120.57%、193.14%;单施氮肥对产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单施厩肥呈上升趋势,而氮磷肥配施、氮磷肥与有机肥配施、氮磷肥与秸秆配施的增产贡献率则在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冬小麦 玉米 产量 有机肥 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中药材仓贮与加工现状及发展建议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通过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仓贮与加工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甘肃省中药材仓贮与加工发展的思路与总体目标及发展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中药材仓贮与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及其保障措施。

关键词: 仓贮 加工 研究 现状 发展建议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

摘要:间作系统中作物种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系统的生产力,因此,合理的种间配置是间作获得高产的前提。本研究总结归纳了2010年甘肃武威和2014年甘肃张掖的小麦/玉米、蚕豆/玉米间作系统玉米行距试验,旨在探明间作玉米在不同种植行距下对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差异。试验设置5个间作玉米的种植行距处理(D0:10 cm、D20:20 cm、D40:40 cm、D60:60cm、D80:80 cm),测定了作物产量、产量构成、生物量累积。结果表明:间作玉米行距变化对间作配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主要影响间作玉米产量;2010年,两间作体系间作玉米产量、体系混合产量、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vity)均以D60最高,2014年均以D40最高;随玉米行距增大,系统生产力先增加后减小,拐点均出现在D60;玉米行距变化显著改变了玉米的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小麦/玉米体系,两年单株粒重峰值分别出现在D60(132 g·株~(-1))和D40(216 g·株~(-1));蚕豆/玉米体系均出现在D40,分别为158g·株~(-1)(2010年)和220 g·株~(-1)(2014年);不同行距处理下玉米共生期和单独生长期生长速率均存在差异,共生期各处理生长速率显著低于单独生长期,无论哪个时期,D40和D60处理的生长速率均占优。河西灌区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中玉米种植的最佳行距为40 cm和60 cm,此行距下间作系统可得到最大系统生产力。

关键词: 小麦/玉米间作 蚕豆/玉米间作 行距 系统生产力 生长速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了解贵州省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AFLP)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贵州省6个县市分离到的128个小麦条锈菌单孢子堆分离物中共获得32个AFLP基因型,没有检测到频率占绝对优势的AFLP基因型,其中1个AFLP基因型(zy6)频率(0.195)较高,AFLP基因型频率介于0.050~0.100的有3个,其余28个AFLP基因型的频率均低于0.050。香农系数及Φpt方法均显示亚群体间遗传差异不明显;Mantel test显示小麦条锈菌贵州群体遗传差异程度与地理距离无关;最大简约树步长评估结果显示小麦条锈菌贵州群体自由重组的可能性较低。表明,贵州省小麦条锈菌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小麦条锈菌 群体遗传结构 AFLP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走廊应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

中国种业 2017

摘要: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小麦是该区域优势粮食作物。近年河西地区春小麦种植面积直线下降,根本原因是春小麦生产耗水高且比较效益低。在河西地区恢复冬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是实现节水高效,提高小麦品质,增粮保生态的有效措施。应在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技术、复种作物、生产加工等科技支撑和政府扶持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 冬小麦 恢复 规模化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8份冬小麦品系抗条锈病基因Yr5和Yr10的分子检测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为了解甘肃天水近年育成品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布情况,选用与Yr5和Yr10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对38份冬小麦品系进行抗条锈病基因检测。结果表明,38份品系中,有15份品系检测到Yr5基因,有1份品系检测到Yr10基因,分别占被检测品系的39.5%和2.6%;品系0817-4同时检测到Yr5和Yr10基因,由于两基因对目前流行小种有较好的抗性,建议品系0817-4可在甘肃天水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合理利用。

关键词: 小麦 品系 条锈病抗病基因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小麦抗条锈新品种兰天35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5号为以兰天25号为母本、周麦11为父本,采用系谱法杂交选育而成,原代号兰天05-9-4。在2014—2015年度陇南片川区组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6 807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25号增产9.5%。经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种对条锈混合菌及条中32号表现感染,但抗条锈菌主要小种及致病类型条中33号、贵22-9和贵22-44。主要适宜于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浅山区种植。

关键词: 抗锈 冬小麦 兰天35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贮藏温度对马铃薯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青薯9号马铃薯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4、10、15、20℃)对150 d贮藏期间马铃薯块茎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含量、发芽率、失重率、腐烂率以及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贮藏温度不同对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品质及生理的影响不同,20℃下马铃薯块茎的贮藏品质及生理劣变最快,其次是15℃和10℃,4℃条件下贮藏能够较好地保持马铃薯块茎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

关键词: 马铃薯 贮藏温度 品质 采后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鲜食葡萄贵妃玫瑰在天水市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2012年引进鲜食葡萄品种贵妃玫瑰在天水市麦积区栽培,结果后通过连续3 a观察、评价,贵妃玫瑰表现为早熟、丰产、稳产、抗病,具有玫瑰香味,易栽培管理。根据品种特点,从定植及整形修剪、花果管理、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总结了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葡萄 贵妃玫瑰 引种 天水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贮藏技术研究进展

保鲜与加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马铃薯贮藏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马铃薯贮藏设施、抑芽防腐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及病害检测技术的现状,并对未来马铃薯保鲜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旨在为马铃薯的贮藏保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马铃薯 贮藏 抑芽防腐技术 病害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