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防除马铃薯田阔叶杂草除草剂的筛选及对马铃薯安全性

中国马铃薯 2017

摘要:为了筛选出对马铃薯田阔叶杂草防效较高的药剂,选择7种目前常用的除草剂进行大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除草剂50%乙草胺EC、33%二甲戊灵EC、50%利谷隆WP和33%二甲戊灵EC+50%乙草胺EC,在3.75 L/hm2、4.5 L/hm2、4.5 kg/hm2和2.25 L/hm2+1.875 L/hm2剂量下,对马铃薯安全,且对阔叶杂草具有一定的防除效果,其中50%利谷隆WP具有显著防效,药后60 d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6.70%和98.34%;苗期茎叶处理除草剂56%2甲4氯钠盐WP、70%嗪草酮WP以及二者的配比混剂组合70%嗪草酮WP+56%2甲4氯钠盐WP,在1.8 kg/hm2、1.2 kg/hm2、0.45 kg/hm2+1.35 kg/hm2、1.05 kg/hm2+0.75 kg/hm2剂量下,对马铃薯安全,且对阔叶杂草具有较高防效,药后45 d株防效在71.21%~100.00%,鲜重防效在81.52%~100.00%。

关键词: 马铃薯 阔叶杂草 除草剂 安全性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个适宜设施早熟栽培的桃优良品种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根据甘肃省各地设施栽培实践,介绍了表现较为优良的8个油桃早熟品种、2个普通桃早熟品种、1个蟠桃早熟品种。

关键词: 设施 促早栽培 优良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杀雄剂SQ-1对春小麦的化学杀雄效果初报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为了明确化学杀雄剂SQ-1对春小麦雄性不育的诱导作用,以5个春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观察SQ-1不同喷药时期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幼穗分化时期(Feeks8.0)为春小麦最佳喷施时期;用4.0kg/hm~2的SQ-1进行雄性不育的诱导,所有供试品种的相对雄性不育率平均可达到96.64%。喷施SQ-1后,春小麦的株高明显降低且穗长缩短。另外,基因型的不同导致化杀效果及制种产量有差异。

关键词: 春小麦 SQ-1 化学杀雄剂 化学杀雄 制种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重点杂交组合F群体组培高效育种技术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通过组培快繁重点杂交组合(L9712-2×L0202-2)建立F脱毒群体,组培扩繁基因型126份,平均每份基因型生产原原种123粒,共生产15 490粒。经鉴定试验筛选F群体表现优异的基因型20份,田间表现薯形美观、芽眼浅,小区产量平均比对照品种陇薯6号(CK)高44.4%,淀粉含量平均比对照品种陇薯6号(CK)高2.6%。品系F80在2016年甘肃省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的16份参试品种(系)中表现优异,薯块性状表现良好,薯形椭圆,薯皮黄色、薯肉黄色,表皮光滑、芽眼浅;小区产量居1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比对照品种陇薯6号(CK)增产25.4%;薯块淀粉含量居1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位,比对照品种陇薯6号(CK)增加48.0%;薯块炸片评分居16个参试品种(系)的第4位,比对照品种陇薯6号(CK)高14.3%。

关键词: 马铃薯 杂交组合 组织培养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布劳格小麦育种模式反思与节水专用型品种选育探讨

甘肃农业科技 2017

摘要:针对甘肃内陆河灌区农业水资源日益减少、环境干旱、干热风频发及目前主栽小麦品种在限额灌溉条件下减产的问题,探讨了调整春小麦新品种选育思路和实现小麦生产协调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发现,仿布劳格小麦育种模式选育的一些主栽春小麦品种在甘肃内陆河灌区栽培面积最大,在高水肥投入条件下可获得高产,但在减额灌溉后,籽粒产量大幅下降。通过适度"升秆(提升生物量)"选育的"陇春34号"等高秆、中高秆类型新品种(系),在减额灌溉条件下可以不减产或显著增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甘肃内陆河灌区主动减额灌溉,节水专用型春小麦新品种选育目标设计与立论思维,并对节水专用型小麦的育种实践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小麦育种 布劳格模式 节水专用型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花药败育的细胞学及转录组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花器形态、花药败育时期和败育分子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其不育特性发生的细胞学和分子机理,为进一步研究其雄性不育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为试验材料,不同温度(15℃和20℃)处理,采用形态学、细胞学方法及高通量测序技术(Illumina Hi Seq 2500),研究其形态特征、花药败育的细胞学及分子机理。【结果】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的育性转换受温度控制,高温(20℃)不育,低温(15℃)育性恢复。GS-19不育株与可育株花器差异显著,不育株花器显著小于可育株。花药细胞学观察发现GS-19的花药发育过程有花粉母细胞的分化,形成正常花粉囊,不产生花粉粒或者产生微量的无生活力的花粉粒,花药发育受阻于花粉母细胞到四分体时期,形成了花粉粒外壁发育异常的拟"四分体孢子",逐渐降解,剩下花粉空壳,属于花粉母细胞败育类型。GS-19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转录组分析共获得67 930个Unigene,其中Nt数据库比对到相似序列数最多(52 191个),Nr数据库比对到相似序列次之(46 447个),KOG数据库比对相似序列最少(13 198个);GO注释到25 336个Unigene;KOG注释到13 198个Unigene;KEGG注释到14 778个Unigene。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GS-19不育株花蕾和可育株花蕾中有2 170个基因差异表达,1 078个基因上调表达和1 092个基因下调表达。【结论】花椰菜温敏雄性不育系GS-19为高温不育类型,不育株花器显著小于可育株,花丝显著缩短,花药萎缩、干瘪,花药发育受阻于花粉母细胞到四分体时期,属于花粉母细胞败育类型。转录组测序获得了67 930个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2 170个。

关键词: 花椰菜 温敏雄性不育系 花药败育 细胞学 转录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效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浸提液生物测试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种子萌发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高浓度处理比低浓度处理抑制作用更强,且抑制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胡麻连作>胡-麦间作>撂荒>小麦连作,说明胡麻连作更能产生连作障碍,自毒效应明显;2)不同处理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幼苗的苗鲜重、根鲜重、根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高浓度主要抑制苗鲜重、根鲜重和根长,低浓度主要抑制根鲜重、根长,胡麻连作和撂荒处理对幼苗生长抑制要大于胡-麦间作和小麦连作处理;3)不同处理土壤水浸提液对胡麻影响的综合效应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小麦连作高浓度处理比低浓度处理抑制作用变化不明显,且综合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胡麻连作>撂荒>胡-麦间作>小麦连作;4)不同种植模式处理土壤可以减轻胡麻连作产生的化感效应,处理顺序为小麦连作>胡-麦间作>胡麻连作。综上所述,胡麻连作障碍问题确实存在,合理的作物布局有利于改善由于胡麻自身化感物质积累所造成的连作障碍。

关键词: 土壤水浸提液 胡麻 种植模式 化感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不同生态区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高效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豆科与非豆科间套作成为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保证粮食产量和维持氮素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分析了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节氮理论基础和增产原理;指出合理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能有效促进豆科作物生物固氮能力,提高系统内作物养分利用率,减少农田氮素损失,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总结了甘肃不同生态区域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豆科-非豆科间套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实现高产高效的重点技术措施。最后对间套作栽培在集约化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及间套作生产中机械化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以期为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和农民增收的需要,建立现代农作物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和耕作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间套作 高效栽培 技术措施 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与永昌县人民政府开展院地科技技术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政府推动、院所参与、科技人员下基层、联合县乡农技中心、服务企业农户"的"永昌院地合作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了创新思路。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大力发展了地方高原特色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建立科技联合创新平台,培养地方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蔬菜及食用菌 推广模式 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草地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Ustilago segetum var.avenae)的差异和探讨形成燕麦抗坚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的接种方法对135份燕麦种质进行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菌粉拌种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2份免疫,6份高抗,1份抗,19份中感,16份感,10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18.8%,9.4%,1.6%,29.7%,25.0%,15.6%;71份皮燕麦中,45份免疫,22份高抗,2份抗,2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63.4%,31.0%,2.8%,2.8%。在菌土覆盖条件下,64份裸燕麦中,17份免疫,8份高抗,13份抗,22份中感,3份感,1份高感,分别占鉴定裸燕麦的26.6%,12.5%,20.3%,34.4%,4.7%,1.6%;71份皮燕麦中,56份免疫,13份高抗,1份抗,1份中感,分别占鉴定皮燕麦的78.9%,18.3%,1.4%,1.4%;在2种接种方法下,62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10份材料在菌粉拌种接种方法的抗病性低于菌土覆盖的抗病性;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6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下降,说明菌粉拌种接种方法明显优于菌土覆盖。试验中获得的这些有效抗病种质,可为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更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

关键词: 燕麦种质 坚黑穗病菌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