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强不同层面群体的健康素养是防控布鲁菌病的关键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4
摘要:布鲁菌病的易感动物范围较广泛,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人感染后则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丧失劳动能力。通过对布鲁菌病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充分地认识到加强防控布鲁菌病的重要性,提出加强不同层面群体对布鲁菌病的认识所形成的健康素养是防控和根除该病的关键。


孑遗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异地保护条件下的气候生物学特征与光合效率
《中国沙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廓清异地保护条件下孑遗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光合生理生态适应性及生境适宜性,应用1971—2011年的地面气象资料进行了不同试验区的气候生物图解与分析,测定了四合木及其伴生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及光合效率。结果表明:①四合木自然分布区(内蒙古乌海地区)与异地保护区的气候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分异;②当年种植的四合木实生苗的生长量大小依次为:乌海四合木核心区实生苗>鄂尔多斯实生苗>阿拉善实生苗;③自然条件下,5个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依次为阿拉善移植的四合木成株(24.05±1.68μmol·m-2·s-1)>乌海客土栽培的四合木(19.97±1.05μmol·m-2·s-1)>乌海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8.96±1.04μmol·m-2·s-1)>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64±0.92μmol·m-2·s-1)>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16.48±0.13μmol·m-2·s-1);异地保护试验区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没有明显差异(p≥0.05),即原生境条件下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较高。同时,异地保护栽培四合木实生苗中,鄂尔多斯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的Pn>阿拉善栽培的四合木实生苗。从四合木光合作用特征中的Pn、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气候生物学特征和生长量等综合研究结果可以推断,从原生境区东移的实生苗迁地保护,使四合木具有更高的生理生态适宜性和环境适应性。
关键词: 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孑遗植物 光合效率 气候生物学 异地保护


不同饲养模式对商品肉鸭养殖效益的影响
《中国家禽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饲养模式对商品肉鸭养殖效益的影响,选择1日龄健康樱桃谷SM3系商品代肉鸭20 970只,随机分为网上(N组)和发酵床上(B组)2组进行饲养,监测一个完全生长周期内肉鸭死淘率及其生产性能指标。结果表明:N组和B组均在第5周龄出现死淘高峰,N组的最高双日死淘率为33.94‰;最高周死淘率为65.64‰,总死淘率为77.24‰。B组的最高双日死淘率为46.04‰,比N组高12.10‰;最高周死淘率为107.80‰,比N组高42.16‰;总死淘率为124.03‰,比N组高46.79‰。N组肉鸭单只全净膛重比B组高0.033 kg,单只耗料量比B组高1.422 kg,料肉比比B组高0.502,肉料比比B组低0.065。结果提示,N组商品肉鸭单位体增重的耗料量比B组高,N组养殖效益相对较低;在有效控制死淘率的情况下,我国北方寒冷气候下使用发酵床饲养可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商品肉鸭的生产性能。


大力推进日粮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时代呼唤着传统的日粮配合技术与时俱进。当前国际饲料科学正面临着实现后现代化目标的历史任务。大力推进日粮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最富有全局性的任务。文章首次提出日粮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对日粮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的四个优先方向,即日粮的存在状态、日粮学营养学原理、日粮优化设计技术体系和日粮营养诊断进行了较深入地介绍和讨论。


成吉思汗陵景区环境容量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摘要:用30m分辨率的Landsat TM卫星影像数据,并进行几何纠正、融合和变化信息提取技术对研究区用地进行监测和实地勘查.应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模型,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景区进行了环境容量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成吉思汗陵景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64 hm2,其中旺季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98 8hm2,人均生态足迹为0.067 6hm2,目前的生态盈余为0.031 1hm2/人,生态压力指数为0.684hm2,处于相对安全状态.但景区旅游生态扩充率显示出景区片面追求规模而忽视软实力的提升.可为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草原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建设和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2013年内蒙古地区蓝舌病流行情况调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内蒙古地区蓝舌病(BT)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对内蒙古存在疑似BT病例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了内蒙古6个盟市不同种类动物的抗凝血及其对应血清样品212份,采用竞争ELISA及套式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竞争ELISA检测结果显示212份血清样品中有63份为BT阳性样品,13份为BT弱阳性,总阳性率为35.85%(76/212)。套式RT-PCR检测结果显示212份血液样品中有61份为BT阳性样品,总阳性率为28.77%(61/212),其中绵羊感染率为21.25%(17/80)、绒山羊感染率为35.35%(41/116)、牛感染率为18.75%(3/16)。不同的饲养方式对动物感染BT也有影响,其中圈养感染率为16.67%(1/6),散养感染率为29.13%(60/206)。本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BT流行范围比较广泛,因此有必要加强该病的检测及预防。
关键词: 蓝舌病 流行病学调查 竞争ELISA 套式RT-PCR


西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种群结构和点格局分析
《中国沙漠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是古地中海区系的残遗种,是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种群数量和规模已非常有限。为了揭示半日花种群的结构和发展的空间规律,运用大小结构分析法将半日花种群分为3个龄级(Ⅰ级,d≤3cm;Ⅱ级,3cm
关键词: 半日花(Helianthemum soongoricum) 鄂尔多斯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


不同耕作条件下玉米光合特性的差异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廓清不同耕作措施下玉米光合效率的差异性,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措施下玉米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性能指标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玉米和传统耕作玉米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最高值都出现在11:00时,净光合速率最高值分别为30.61,27.30μmol/(m2·s),气孔导度最高值分别为0.20,0.19 mmol/(m2·s);保护性耕作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5:00时,其峰值分别为5.81,6.05 mmol/(m2·s),传统耕作玉米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1:00时,其峰值为4.82 mmol/(m2·s);在其他时间点2种耕作类型玉米的日变化曲线大体趋势一致。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曲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表明保护性耕作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玉米。鉴于此可以推断,从光合效率的角度看,在内蒙古土默川南部保护性耕作模式可以替代常规耕作模式。


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关键词: 氮利用率 饲粮蛋白质水平 尿素氮循环 微生物蛋白质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