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陇南不同种类花椒籽的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中国饲料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文章旨在以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九月青花椒籽、红花椒籽、无刺嫁接红花椒籽、为研究对象,采用凯氏定氮法、色谱法等测定花椒籽中蛋白、挥发油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评价3个不同种类花椒籽的饲用价值。结果表明,经过品种改良后,无刺嫁接花椒籽中的水分、总灰分和粗纤维含量下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增加;无刺嫁接红花椒籽中粗脂肪、粗蛋白和挥发油含量显著高于九月青花椒籽和红花椒籽(P <0.05)。无刺嫁接红花椒籽中α-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顺油酸、顺亚油酸和十五烷酸中含量显著高于九月青花椒籽(P <0.05)。无刺嫁接红花椒籽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甘氨酸、亮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组氨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九月青花椒籽和红花椒籽中的氨基酸含量(P <0.05)。无刺嫁接红花椒籽所含必需氨基酸中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均低于FAO/WHO的推荐值,且只在无刺嫁接红花椒籽中检测出蛋氨酸,其中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缬氨酸均高于FAO/WHO的推荐值。综上所述,3个不同种类的花椒籽中各组成成分种类和含量有所不同,其中无刺嫁接花椒籽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良好的饲用开发价值。


基于IRMAnet的全生育期小麦品种识别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决小麦种植中品系混乱、劣种降效、假种坑农以及模型参数过多不利于部署到移动端等问题,提出了IRMAnet模型。通过拍摄29种不同小麦的种子期、幼苗期、开花期图片,构建了一个拥有87个类别46 420张照片的小麦多生育时期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首先将原始ResNet34模型的基本残差块中的第二个卷积块替换为inverted residual block,以降低网络的参数量;其次在网络的Layer1层后加入一层RFB层,增大感受野的同时提高特征提取能力;最后在网络的Layer2、Layer3层后分别加入一层MAPOOL层,以增强泛化能力和准确性。在训练集上进行训练后,IRMAnet的准确率为95.0%,相较于ResNet34提高了1.9个百分点。将在训练集上训练得到的权重加载到验证集上后,除个别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精确率、召回率、特异度均达到了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IRMAnet能够对多个生育时期的小麦品种进行准确识别,模型性能更加优越,所使用参数量更低。该研究为全生育期小麦品种识别提供了依据,为小麦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技术选项。
关键词: 小麦 品种识别 图像分类 ResNet34 生育期


高原夏秋胡萝卜营养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寒旱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为研究高原夏秋胡萝卜未先期抽薹植株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规律,以耐或易先期抽薹的3个胡萝卜品种为试材,采用连续2 a的高原夏秋露地试验方法,测定不同品种高原夏秋胡萝卜的茎叶与肉质根的鲜重、干重及库活性。结果表明,3个高原夏秋胡萝卜品种随生育进程茎叶和肉质根的鲜重、干重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叶片迅速生长期,耐抽薹胡萝卜品种茎叶与肉质根的干重显著高于易抽薹品种;在高原夏季长日照条件下,耐抽薹胡萝卜品种的库活性显著高于易抽薹品种,较强的库活性可能是胡萝卜不易发生先期抽薹的内因之一。


蒙古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寒旱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蒙古黄芪作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生产中存在轮作倒茬不合理、施肥用药不科学、连作障碍突出、根腐病及地下害虫持续加重等问题,对种植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科学规范蒙古黄芪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施用,保护道地产区耕地质量,提高黄芪品质,经试验研究及多年示范,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化肥减施、种苗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控、采收等方面制订了蒙古黄芪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规程,以更好地指导黄芪种植生产。


影响庄浪苹果金纹细蛾生长的因素及防治措施
《果树资源学报 》 2024
摘要:随着苹果产业的发展,苹果病虫害的发生已成为庄浪县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关于苹果病虫害的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苹果腐烂病、重茬、褐斑病、黑星病、锈病、落叶病以及绵蚜病,而对苹果金纹细蛾虫害的研究较少,尤其关于影响庄浪苹果金纹细蛾的生长因素方面未进行研究。为了解庄浪苹果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及生长影响因素,结合前人的研究及庄浪果农的果园管理实践,对金纹细蛾的危害、生长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述,研究表明温度、湿度、苹果品种、果园管理及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均会影响金纹细蛾的生长,庄浪苹果金纹细蛾的生长是否与此类条件有关,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陇豆5号选育报告
《寒旱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针对甘肃省自然条件复杂,广适型大豆品种少,播种面积增长缓慢的现状,为选育出高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广的大豆新品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大豆课题组以吉育72为母本、Stout为父本,利用系谱法经过连续多年选择杂交选育出大豆新品种陇豆5号。该品种在2021—2022年进行的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中,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2 808.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3.20%。在2023年进行的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中,7个试点平均折合产量为3 030.3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4.30%。陇豆5号平均生育期128 d,属中晚熟品种,植株田间长势好、落叶性好、抗倒伏,抗花叶病毒病,抗灰斑病。籽粒饱满、圆形,商品性好,粗蛋白(干基)含量为394.8 g/kg,脂肪(干基)含量为202.1 g/kg。具有高产、稳产、抗病和广适应性等特性。该品种适宜春播种植,在甘肃省雨养农业区(干旱、半干旱)和非保灌区的中晚熟及晚熟品种类型区及类似生态区均可种植。


油葵耐盐碱种质鉴定与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油葵是北方地区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目前盐碱危害范围逐步扩大,已成为制约油葵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在盐碱地区开展耐盐碱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研究,选育优质耐盐碱向日葵品种是提高盐碱地作物种植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从归纳油葵响应盐碱胁迫生理机制,总结油葵响应盐碱胁迫分子机制以及分析油葵耐盐碱种质资源的鉴定和优异资源的筛选等方面详细综述国内外进展,概述了目前油葵耐盐碱品种选育及种质资源创新的最新研究状况,并对未来耐盐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一是通过鉴定种质材料,确定其耐盐碱性等级;二是对已收集和筛选到的种质材料进一步研究其抗逆性机制。同时也为开展油葵耐盐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