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GUS基因和NPTII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其在转基因棉花检测研究中的应用
《棉花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含有35S启动子驱动NPTII基因和GUS基因以及棉纤维特异表达启动子E6驱动目的基因FB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入到常规棉花R15中。重点分析了GUS基因和NPTII基因在愈伤诱导阶段、T0代及T1代转基因棉花中的表达情况。综合两个基因的表达来进行转基因棉花的阳性鉴定,可以为转基因棉花后代的纯合选育提供双重保障。7个转基因株系选育到T3代共获得株行51个,卡那霉素检测多数株行阳性率在90%以上,其中21个株行阳性率达100%。


运用RAPD技术分析检测枣疯病植原体基因
《华北农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枣疯病是中国枣区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从表现症状的和未表现症状的3个枣品种(酸枣、辣椒枣和郎枣)的叶脉中提取核酸DNA。用13个引物(12个10 bp碱基和1个11 bp碱基)进行RAPD分析。只有引物AM-14从所收集的表现症状枣品种中扩增出400 bp的特异条带,而其他12个引物未有基因多样性;引物AL-07可以区分郎枣和其他2个品种,所有的样品重复2次,结果一致,与使用植原体特异性引物的常规PCR相比,对于检测不同枣品种枣疯病的枣植原体,RAPD技术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


不同杂种优势模式下六个玉米外引群体的配合力分析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外引玉米材料在我国更有效的改良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于2003-2005年在山西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长治)选择了6个不同血缘的测验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6个美国引进的玉米群体进行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群体GT-MAS:gk、RFC-Rm2m10、GT-R14和2C2451#(P)(C3)为瑞德的近缘群体,GT-FAWCC(C5)和GT-DDSB(C5)为兰卡斯特的近缘群体;适合在春播区杂种优势模式下遗传改良的群体为RFC-Rm2m10、GT-R14、GT-MAS:gk和GT-FAWCC(C5),适合在夏播区杂种优势模式下遗传改良的群体为GT-MAS:gk、GT-FAWCC(C5)和GT-DDSB(C5)。


优质抗旱小麦新品种临丰3号选育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临丰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抗旱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山西省旱地组区域试验和河北省节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862.5~5 460.0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58%~13.04%;根系发达,抗旱性强,其抗旱指数平均为1.13;品质优良,粗蛋白15.26%,湿面筋32.7%,沉降值52.2ml,形成时间5.5 min,稳定时间7.2 min,面条评分86.5,馒头评分82.5;抗病性好,经鉴定中抗白粉病,低抗根腐病,免疫吸浆虫;后期叶片功能期长,抗干热风,籽饱满,落黄好。该品种株高75~80 cm,长方形穗,长芒,穗粒数35~40粒,白粒,角质,千粒重40~45 g。该品种适宜在山西省南部麦区、河北省黑龙港、陕西省渭南和渭北旱垣区的旱地种植。


施钾对强筋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效应
《西北植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强筋面包小麦临优145为试验材料,于大田生产条件下研究了施用钾肥对强筋小麦叶片光合、膜脂氧化及产量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适量施钾能显著降低开花14d以后旗叶中超氧阴离子的产生强度和MDA含量,并显著提高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显著增加千粒重;在施钾(K2O)37.5~150.0kg/hm2范围内,随施钾量增加,各处理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均比对照极显著增产14.5%~30.7%,各处理间产量差异显著,以施钾(K2O)112.5kg/hm2时籽粒产量最高.结果表明,中产条件下施用钾肥可显著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且以施钾(K2O)103.0~112.5kg/hm2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