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的遗传弱点与育种方略
《江苏农业科技 》 1978
摘要:花生的栽培种包括两个亚种:A.hypogaea hypogaea Krap et Rig和A.hypogaea fastigiata Wsldron。每个亚种有两个变种。


关于我省大豆轮作复种制度的讨论
《江苏农业科技 》 1978
摘要:《人民日报》1978年2月12日的短评《重视大豆生产》一文中指出:“有必要为大豆来一个紧急呼吁:各地都来重视大豆生产。” 我省淮北和淮南两片,是我国关内大豆生产的两个主要产区。解放初期,这里有大豆面积千余万亩,可是后来面积和总产逐渐减少,目前栽培面积和总产只有五十年代的38.9%和65.9%。减少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近十年来“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他们不顾国计民生的需要,不懂大豆生产,硬给大豆扣上了“低产作物”的帽子。他们破坏党的有关政策,限制群众种植大豆,取消大豆科学研究,使大豆产量长期徘徊不前,面积也一减再减。


选育早熟、高产、高干的甘薯品种的亲本选配
《江苏农业科技 》 1978
摘要:近年来,我省夏薯面积逐渐扩大,部分地区还在发展作春玉米后茬的秋薯。生产上迫切要求选育出生长期在90~120天,产量超过现有品种15~20%、高干或高淀粉含量的新品种。


谈谈农业土壤普查的方法
《土壤 》 1977
摘要: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新跃进的需要,全国群众性土壤普查运动正在逐步开展。去年,我曾参加江浦县建设公社土壤普查试点,这给了我一个学习研究普查方法的机会,现根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与有关同志共同商榷。


辛硫磷防治棉铃虫试验简报
《昆虫知识 》 1976
摘要:目前防治棉铃虫使用的药剂,防治三龄后幼虫的效果不够理想,因而在蛾、卵量较大的年份,常因防治不彻底而出现大量残虫,给棉花生产造成很大威胁。1973—1974年我们采用苏州化工厂“辛酯醇钠丙酮法”和连云港市综合化工厂“乙酯液碱法”(中间试验产品)生产的50%辛硫磷,作了些试验,结果表明辛硫磷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用浓度0.005—0.1%的辛硫磷稀释掖对三龄幼虫怍触杀试验,24、48小时后,杀虫率均为100%,显著优于当前常用的杀虫畏、双硫磷、杀虫脒、混灭威等农药。尤其对老龄幼虫是一


棉花浅沟、压种、厚盖土的播种保苗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 》 1966
摘要:棉花一次播种,一次早苗全苗,是棉花增产的重要关键。在苏北滨海盐垦棉区,由于土壤盐分重,结构差,遇雨容易板结,天旱又易跑墒。同时春种时气候多变,时旱时雨,棉花的播种深度很难掌握,有时播浅些,播后如遇下雨,可以及时出苗,但如遇到天旱,种沟水分散失,要等雨才能出苗,早播而得迟苗。如1962年射阳、大丰两县100多万亩棉田由于播种较浅,播后天气干旱,直至6月初降透雨后才出苗。如果播深一点,播后遇雨,土壤板结,


苏北滨海盐土改良措施研究
《土壤通报 》 1965
摘要:苏北滨海盐土呈带状分布于江苏省长江以北东部沿海,总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这个地区的特点是:地势低平,一般地面高程在1.5—3米之间,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且流动缓慢,旱季地下水位在地面下1.5米,雨季均在1米以内,矿化度在1—10克/升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4.3—15.1℃,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大半集中在6—8月,全年蒸发量(指自由水面)约为降水量的1.4—1.5倍;土壤是黄淮冲积而成的滨海盐土,底土盐分重,以氯化钠为主,1米土体含盐量一般在0.3—0.5%之间,同时土壤含石灰也很多,一般为3—10%,加上细砂多,毛孔细,返盐速;其次是常年多风,特别是夏秋之交台风侵袭颇繁.这些多不利于粮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盐土的脱盐改良,严重影响水区粮棉产量的提高.把这部分盐土改良好,本区粮棉产量将会大幅度的增加.


水稻食根水叶甲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其屋钩部分的构造
《昆虫学报 》 1965
摘要:水稻食根水叶甲(Donacia provosti Fair.)的为害和发生规律研究虽较早,但对幼虫形态方面的研究资料则不多见。国内为害作物的食根水叶甲类,除该种外,尚有大食根水叶甲(D.simplex Fabr.)及Haemonia sp.等数种,在形态上有加以区别的必要。有的地区甚至将食根水叶甲幼虫和稻象虫幼虫混淆,故须加以较详细记述,以便易于区别。


只有善于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认识
《中国农业科学 》 1965
摘要:我们新洋农业试验站与盐土斗争十三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认识,不断前进的过程。由学习群众经验、外地经验、书本经验和外国经验,一直到总结自己的经验,都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每实践一次,总结一次,对盐土的认识就深刻一步,工作就前进一步。终于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基本上把原来3,000多亩荒滩变成了良田。1952年重盐地和光板地占90%,到现在只剩4%;轻、中盐地原来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