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以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参与主体为研究切入点,从政策环境、创新能力、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协同力度5个方面探索构建了一套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体系,提出了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分级标准,以期为评价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参与主体的工作成效、加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区域 农业科技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中国果树科学研究70年-草莓

果树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草莓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中国草莓面积达173 333hm~2,总产量500万t,其中冷凉地区四季草莓面积达5 000 hm~2.共选育品种112个.在野生资源评价,冷凉地区育苗,穴盘苗生产,夜冷育苗,绿色防控技术,贮藏和加工研究方面发展迅速.草莓香气和色泽等品质形成机制和基因组学及抗性分子标记的研究为培育多样化的品种奠定了基础.草莓的观光采摘成为我国现代化都市农业的一大亮点,草莓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一带一路'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草莓 新中国 70年 科学研究 回顾 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树种配置PM_(2.5)动态变化特征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北京市大兴区南海子公园26种常见树种配置为研究对象,应用Dustmate手持PM_(2.5)监测仪监测各配置PM_(2.5),结合气溶胶再发生器和叶面积扫描仪,分析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以综合探讨不同树种配置PM_(2.5)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各树种配置中PM_(2.5)浓度呈现上午高、下午低的趋势,14:00最低。各树种配置中PM_(2.5)平均值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阔阔混交林>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且6月>9月>7月>10月>5月>8月。不同树种配置对PM_(2.5)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大,表现为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阔叶纯林>阔阔混交林。因植物吸附PM_(2.5)能力取决于单位叶面积PM_(2.5)吸附量及其叶面积指数,进行树种配置时需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将不同生活型和具不同叶习性的植物合理混交配置,从而提高植被吸附和调控PM_(2.5)的能力,为优化城市绿化植物配置、降低空气中PM_(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树种配置 PM_(2.5)吸附量 变化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摘要:学科建设是农业科研院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阐述了该院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学科布局、优化项目设置,强化科研方向的持续性投入、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学科建设管理等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科研院所 学科建设 对策与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本结缕草ZjERF1的克隆、转录激活活性、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草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ERF转录因子是植物体内最大的一类转录因子之一,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响应环境胁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利用RACE技术,从日本结缕草中克隆到Zj ERF 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MH294481),开放阅读框为630 bp,编码209个氨基酸残基,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2结构域,属于典型的ERF转录因子.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成功获得ATG上游1581 bp的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中含有多个响应MeJA等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元件.为分析其转录激活特性,构建了pGBKT7-ZjERF1载体,转化Y2 HGold酵母感受态细胞,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转录激活活性.为探析其亚细胞定位情况,成功构建35S::Zj ERF 1:YFP载体,本生烟草瞬时表达结果证明ZjERF1定位于细胞核.为进一步研究Zj ERF 1的表达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Zj ERF 1在日本结缕草茎中表达量最高,并且与叶片的衰老程度呈正相关性;此外Zj ERF 1的表达可受200μmol·L-1 ET、10μmol·L-1 MeJA和300 mmol·L-1 NaCl处理的诱导,但受到20%PEG4000的抑制.研究表明Zj ERF 1是一个可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的优良转录因子,为进一步探索Zj ERF 1基因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日本结缕草 ERF转录因子 转录激活 亚细胞定位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菊品种扦插生根规律的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扦插过程中不同菊花品种的生根速度不一致问题,以14个观赏大菊品种进行扦插试验,测定径粗、根长、根系直径、根数等的动态变化,研究不同品种根系生长规律.对大菊品种扦插生根试验研究表明,不同菊花品种的生根速度不一致,有的品种扦插后只需4~8 d即能开始生根,有的品种却要10~12 d才能开始生根,生根快和中速的品种,在4~8 d内,生长速率逐渐提高,扦插后9~12 d生长速率陆续处于顶峰;生根慢的品种在扦插后13~14 d生长速率出现高峰.生根慢的品种生长速率峰明显低于生根快和中速的品种.所有大菊品种在出现生长峰期后,生长速率逐渐下降,然后生长速率在0.25 cm/2 d附近趋于集中.在根系生长过程中,根系直径越大,径粗越粗,对植株的生长越有利.

关键词: 大菊 扦插 生长速率 根系生长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腊八蒜黄色素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腊八蒜黄色素是打破休眠期的大蒜在加工过程中,通过一系列酶促和非酶促反应产生的一类色素,作为一种天然黄色素,其发展潜力巨大。然而,由于反应物质和色素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还无法得知其真实反应历程。因此,了解腊八蒜黄色素的形成机制及其稳定性对腊八蒜黄色素的开发与应用极其重要。介绍腊八蒜黄色素的形成途径,归纳近些年腊八蒜黄色素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手段,探讨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以期为腊八蒜黄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腊八蒜 黄色素 形成机制 分离纯化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森林释放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温带林业研究 2019

摘要:挥发性有机物(BVOCs)是森林释放的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结合森林挥发性有机物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综述BVOCs的功能性研究及时间性变化特征,对它们的环境影响因子、生态释放、测定方法进行整合和探讨,进而更好的掌握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并强调复合型森林群落的生态保健功能的重要性。在日后的研究中,可加强对植物释放BVOCs的机理性研究,找寻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植物释放BVOCs的影响,建立并完善可以模拟各种植物BVOCs排放的时空动态模型,以期能更好地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植物群落应合理配置,让不同植物所释放的BVOCs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具有健康稳定、保健功能的森林群落。

关键词: 森林 挥发性有机物(BVOCs) 环境效应 时间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Faster-RCNN的花生害虫图像识别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实现花生害虫图像的准确分类,共收集花生主要害虫图片2 038张,针对目前在基于Faster-RCNN的图像识别领域较为成熟的VGG-16和ResNet-50这2种网络模型进行对比研究,并针对ResNet-50模型参数进行调整,提出了基于学习率、训练集和测试集以及验证集的比例选择、迭代次数等参数改进的ResNet-50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高效地提取出花生主要害虫的多层特征图像,在平均识别率上,经过改进的ResNet-50网络模型在识别花生害虫图像上优于ResNet-50原始网络模型。该模型可以准确地分类花生主要害虫图像,可在常规情况下实现花生害虫的图像识别。

关键词: Faster-RCNN ResNet-50模型 花生害虫 图像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表型组学大数据及其研究进展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

摘要:植物表型组学通过集成自动化平台装备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获取多尺度、多生境、多源异构植物表型海量数据,形成植物表型组学大数据,从组学高度系统深入地挖掘"基因型-表型-环境型"内在关系、全面揭示特定生物性状的形成机制,将极大地促进功能基因组学、作物分子育种与高效栽培的进程。本文概括了植物表型组学大数据的发展背景、含义、产生过程和特点,系统综述了植物表型组学大数据研究进展,包括植物表型数据获取与解析、植物表型组大数据管理及建库技术、表型性状预测和基于表型组的多重组学分析的进展;从植物表型数据采集标准、多样化表型配套设施和低成本表型设备研发、开放共享植物表型组大数据平台构建、表型大数据融合与挖掘理论方法、植物表型组学协同共享和互作机制五个方面探讨了当前植物表型组学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从加强植物表型组技术体系设计与标准研究、植物表型-环境感知机理研究和智能化设备研发、植物表型组大数据建设以及人才队伍和协作网络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植物表型组学 大数据 数字植物 数据挖掘 数据管理 数据获取 性状预测 植物表型组大数据平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