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皮在繁育母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7
摘要:为研究妊娠母猪日粮中不同含量大豆皮的饲喂效果,将36头妊娠经产大白母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大豆皮(0、4%、8%、12%),探讨大豆皮对母猪繁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母猪在哺乳期间的平均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能显著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以试验2组母猪的繁殖性能最佳、维持背膘厚度和体质量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母猪的窝均产仔数提高0.7头,窝均初生质量提高0.83 kg,断奶存活率提高2.33个百分点,窝均断奶质量提高12 kg,发情间隔缩短2 d,哺乳期背膘厚度下降5.0 mm,整个繁育周期平均体质量下降12 kg。因此,建议在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大豆皮的量为8%。


I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与谷子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源于中国,遗传多样性丰富,近年来,科研人员培育出来了许多新品种,但是,可选用的目标种质资源不多,育种形势不乐观。I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法是一种以DNA测序为平台的检测方法,拥有更高的自动化、准确性等一些优点。本实验利用I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技术对30个优异的谷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ISSR分析结果也表明参试的谷子品种遗传变异丰富,8条ISSR引物扩增出120多条多态性条带,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89~0.93。数据处理后聚类结果发现一些地理来源不一致的品种也被聚集在一起,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许是因为人类的行为所造成的,使得谷子品种间体现出了近亲缘的关系。本实验可以为谷子品种的分类鉴定、谷子优异种质的科学利用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规模化猪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板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猪场废弃物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随着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生猪产业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很多达不到环保标准的猪场被迫关闭。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加强猪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才能实现我国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从我国养猪业环保问题现状、猪粪尿对环境的污染、规模化猪场粪尿清理工艺和无害化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怎样在蔬菜上使用除草剂
《农药市场信息 》 2017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蔬菜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然而蔬菜种植地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草害挑战。春、夏、秋季气温高和降水频繁,使得杂草生长速度加快,若采用人工除草,不仅成本过高、防除时间长,而且多受气候条件影响,另外还受劳动力成本的制约。防除杂草是蔬菜栽培重要的环节,不能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山西分离株S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山西地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遗传变异情况,试验利用RT-PCR方法对2014-2015年山西省疑似猪流行性腹泻的阳性病料进行克隆和测序,获得4个S基因片段,并对其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毒株进行比对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显示,4株PEDV山西分离株的S基因与CV777vaccine相比,在170~171bp之间插入12个核苷酸,在401~402、454~455bp之间均插入3个核苷酸,在461~468bp之间缺失6个核苷酸。4株PEDV山西分离株S基因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2%~99.8%和98.6%~99.7%,与2011-2015年中国流行毒株、CV777vaccine、attenuated DR13、CV777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95.0%~98.5%、93.2%~93.6%、93.2%~93.7%、93.7%~94.4%,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2%~98.9%、91.9%~92.6%、92.1%~92.9%、92.9%~94.0%。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PEDVS基因分为3个群,4株PEDV山西分离株属于第一群,与2010年以后国内流行毒株(除AH-M、SQ2014)的亲缘关系较近,与2010年以前中国流行毒株、2个日本株、7个韩国株、2个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提示山西省流行的PEDV发生较明显的变异,需研发新的疫苗来控制PEDV的暴发。


马铃薯抗旱性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干旱胁迫作为目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而马铃薯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抗旱性也一直是研究热点。综述了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的影响、马铃薯抗旱生理机制研究进展以及马铃薯抗旱的分子机制,期望为今后马铃薯抗旱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营养成分及灌浆动态变化研究
《耕作与栽培 》 2017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品种灌浆特性及养分含量动态变化,比较了先玉335、郑单958和沈玉26授粉后不同时期的籽粒灌浆及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并对百粒重、灌浆速率、出籽率、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粗淀粉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授粉后天数的延长,百粒重表现为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相对较慢;灌浆速率在不同时期有起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灌浆速率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3个品种均有两个灌浆速率高峰期,第1个灌浆速率高峰要高于第2个,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是影响灌浆速率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灌浆速率越快;出籽率先快速增长,然后增长变缓,38d左右,基本趋于一致;粗蛋白含量初期最高,然后快速下降期,在授粉后26d左右逐渐趋于稳定;粗淀粉含量的变化可分为快速增长、快速降低和相对稳定阶段三个阶段;粗脂肪含量一开始快速下降,授粉后22d左右,逐渐趋于稳定。在灌浆过程中,百粒重与出籽率、粗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出籽率与粗蛋白含量及粗脂肪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粗淀粉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极显著相关,而与粗淀粉含量相关性不显著。粗淀粉与粗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