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荒漠草原地区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建植试验研究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2
摘要: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并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因此,该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能够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影响较大。


季节变化对原料奶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中国奶牛 》 2012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原料奶营养成分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利用2010年1~12月期间赤峰市宝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料奶成分的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季节对原料奶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4季度乳中干物质含量平均分别为13.00%、12.53%、12.06%和12.48%,第一季度高于其他三个季度。1~4月份乳脂肪含量大于4.00%,5~12月份处于标准奶的正常值范围之内(2.90%~3.20%)。乳蛋白质随季节呈"V"字形变化,1月~6月~12月为下降-上升趋势,4~9月份乳蛋白率低于3.2%。由此可见,夏季牛奶营养成分含量低于其他季节。


显性核不育亚麻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及核心种质库的建立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核不育亚麻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构建了核不育亚麻核心种质库。以78份核不育亚麻资源材料为研究材料,通过10个农艺性状的形态学观察、RAPD标记和聚类分析,采用随机抽样和最大遗传距离法结合的策略,构建了由22个材料组成的核心种质库。通过各性状的均值、方差、变幅及变幅保持率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根据10个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78份不育亚麻种质资源,可分为8个类群,其欧氏距离在0.394 0~10.709 1之间,均值为4.050 0。而根据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将其可分为3个类群,其遗传相异系数在0.013~0.897之间,均值为0.361。构建的核不育亚麻核心种质库基本上能够代表原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显性核不育亚麻 种质资源 聚类分析 核心种质 遗传多样性


高梁杂交种赤杂28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种业 》 2012
摘要:高粱新杂交种赤杂28是适合赤峰地区大面积推广的优良高梁品种.通过一系列针对赤杂28播期、密度、肥料等不同栽培条件的试验,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赤杂28高产丰产的栽培模式.


向日葵芽期抗旱相关性状丙二醛含量的SSR分子标记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以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作为抗旱性鉴定指标,对K55×K58杂交组合的亲本、F1、F2:3家系丙二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K58为强抗旱性品种,K55为弱抗旱性品种,F1为高抗,F2:3家系抗、感分离比例符合3:1。进一步利用BSA法对60对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引物ORS510和ORS317在抗感基因池间表现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F2:3家系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采用MAPMAKER数据分析软件分析,表明ORS510、ORS317距离干旱胁迫下控制丙二醛含量的抗性基因分别为6.8cM、9.7cM。


应用奶牛群体改良体系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应用奶牛群体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体系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150头不同年龄、胎次、泌乳阶段的健康泌乳奶牛,进行为期8月(2009年6月―2010年1月)的试验。第1月为第1期,不进行调整;第2~4月第2期,进行第1次调整;第5~7月为第3期,进行第2次调整;第8月为第4期,为调整后的观察期。饲粮配方和饲养管理的调整结合试验期内内蒙自治区古巴盟地区气候条件及DHI报告中的数据信息。记录产奶量,通过DHI软件计算305 d产奶量、305 d成年当量,预测最高日产奶量及其出现时间,采集的奶样测定乳脂蛋比。结果表明:应用DHI体系能够显著提高305 d产奶量和305 d成年当量(P<0.05),显著提高最高日产奶量(P<0.05),并缩短其出现时间(P<0.05),改善乳脂蛋比。结果提示,在内蒙古自治区古巴盟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应用DHI体系能够提高奶牛生产性能。


不同精粗比水平下华北驼绒藜饲用评价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12
摘要:华北驼绒藜是一种数量可观、广泛分布于我国荒漠草原区的饲草资源,但目前人们对其饲用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水平,为了充分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华北驼绒藜这一自然资源,缓解冬春季及"白黑灾害"造成的饲草不足问题,更好地为荒漠草原区探索出高效养羊的新路子,开展了华北驼绒藜饲用评价试验。将华北驼绒藜、谷草、苜蓿铡短、粉碎后,再与50%、30%、20%的精料混合制成颗粒日粮,饲喂绵羊,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绵羊的增重情况,结合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不同精粗比水平下华北驼绒藜的养羊效益。试验表明,华北驼绒藜和谷草在30%精料水平下,具有与相同精料水平下用苜蓿饲喂绵羊同等的增重效果,并可增加纯收入高于80元/只;华北驼绒藜在精粗比为3∶7的条件下有较好的养羊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