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主要病害的防效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摘要:研究了植物免疫诱抗剂对番茄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即苗期叶面喷施氨基寡糖链蛋白500倍液3次,每7 d喷1次;定植后用1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30 kg/hm~2灌根2次,每30 d灌1次;结果期轮换使用1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15%黄腐酸水剂2 000倍液、2亿CFU/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甲壳素水剂800倍液,每7 d喷1次,交替用药。结果表明,免疫诱抗法对番茄主要病害总体防治效果显著,其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化学防治法,生长前期对病毒病、枯萎病、茎基腐病、晚疫病、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90.56%、87.60%、83.38%、92.05%和86.42%,生长中后期对前述病害防效分别达到90.25%、78.41%、93.12%、73.11%和71.37%。

关键词: 植物免疫诱抗剂 番茄 病害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京津冀夏播早熟玉米新品种NK815选育过程及配套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8

摘要:针对京津冀玉米生态条件,确立正确育种目标,运用"高大严"选系技术,选育出新品种NK815,并于2017年通过京津冀联合审定。该品种产量较高、耐密植,抗性较好,适应性较强,生长期短,适合机械化收获,适宜在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廊坊、唐山、秦皇岛、沧州、保定等部分区域夏播种植。有望成为该地区更新换代品种。

关键词: 京津冀 玉米品种 NK815 选育 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碳纳米管富集净化作用和电化学特性的真菌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菌毒素污染是造成粮食和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效的真菌毒素分析检测方法,能够为真菌毒素的高通量快速筛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近年来,碳纳米管成为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碳纳米管具有吸附能力强、表面可修饰、易分离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在很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根据碳纳米管的特性及真菌毒素的污染特点,对真菌毒素的检测现状作了简要介绍,对基于碳纳米管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了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真菌毒素 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张家口市蔬菜生产变化趋势及优势品种分析

中国蔬菜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2008~2017年张家口地区16种主要蔬菜的生产数据,采用比较优势模型分析各主产区县的优势品种。结果表明,张家口市有7大蔬菜主产区,各主产区趋于均衡化发展;尚义的白萝卜、芹菜、叶用莴苣(生菜)、胡萝卜,崇礼的甜椒、番茄,康保的莴笋、大白菜,沽源的菠菜、青花菜、胡萝卜、花椰菜,宣化的菠菜、茄子,张北的大白菜、莴笋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脱硫石膏配施聚马来酸酐对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我国吉林地区碱化土壤的特点,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稻种植条件下不同用量脱硫石膏对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同时进行了脱硫石膏配施聚马来酸酐(HPMA)增强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脱硫石膏可以显著降低碱化土壤pH值、碱化度,其中耕层土壤pH值最大降幅为1.59,碱化度(ESP)降幅在30%以上。施用脱硫石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水溶性Na~+、Ca~(2+)、SO_4~(2-)、HCO_3~-含量来调节土壤含盐量;适量施用脱硫石膏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最大降幅为1.81 g·kg~(-1),过量脱硫石膏带入土壤的盐分不能及时淋洗反而会导致土壤含盐量增加。脱硫石膏配施聚马来酸酐对降低土壤pH值、碱化度无显著影响,但在一定程度可以降低土壤含盐量。从改碱与降低含盐量两方面综合考虑,建议东北碱化土壤改良过程中添加脱硫石膏的质量配比以2%为基础进行调整。

关键词: 脱硫石膏 聚马来酸酐 碱化土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相变储能技术在现代温室工程加热系统中的应用

能源研究与利用 2018

摘要:现代温室工程中气温精准控制、节能减排等问题日益突出。相变储能技术将能量存储利用,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温室经济性。针对不同的加热系统进行归类分析,并综述了温室加热系统的研究进展。研究相变储能技术在温室中的应用进展和实施方案,提出仍需解决的问题,为现代温室工程加热系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室工程 相变储能 加热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

今日畜牧兽医 2018

摘要:本研究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HB株生产工艺进行了筛选,通过不同接毒量和不同收获时间等相关试验,优化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即鸭胚成纤维细胞按体积分数0.5%接种DTMUV HB株毒种,接毒后84h收获病毒液,收获毒液病毒含量达10~(7.1)TCID_(50)/0.1ml。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 疫苗 生产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新型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通过小麦品种间近缘杂交获得,具有良好的不育性和恢复性。为了解FA的生态适应性,本研究通过FA与116份恢复性材料进行组合配制,在北京和河南南阳两个试验区进行种植,筛选高恢复性材料和强优势组合。研究发现,FA的花粉粒在两地都表现为瘦小、空瘪,花药成熟后不能完全开裂,主要通过开颖授粉,且在南阳种植的植株花粉碘染率低于北京。通过对FA杂交组合结实率的分析,在北京和南阳分别筛选出结实率大于90%的高恢复性组合72个和25个,分别占比62.07%和21.55%;进一步筛选出北京和南阳两地结实率均大于90%的高恢复性组合22个,占比18.97%,说明FA具有较好的恢复性。比较FA和杂交组合F1代在北京及南阳两地的结实率,发现在南阳结实率小于5%的低恢复性杂交组合12个,且这些组合在北京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南阳,推测FA及部分FA的杂交组合具有一定的光温敏特性。将FA与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具有相同父本的20个组合进行比较,发现FA与BS366的恢复源存在差异,其育性恢复机制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小麦 F型雄性不育系 恢复性 结实率 光温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基因型玉米生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京科968和京农科728为试验材料,研究适温和低温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势、发芽率、芽长、根长、种子a-淀粉酶及保护酶活性等的变化,探讨低温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适温和10℃低温胁迫条件下,京科968和京农科728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在10℃低温胁迫下,京科968、京农科728的发芽势、发芽率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10℃低温胁迫条件下,京科968和京农科728的芽长和根长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在25℃适温条件下4个参试玉米品种的芽长和根长差异不显著。2个温度处理条件下,京科968和京农科728种子的α-淀粉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郑单958和先玉335,在10℃低温胁迫条件下优势更明显;丙二醛(MDA)含量在品种间呈相反趋势。在低温胁迫下,京科968和京农科728表现出较强的耐低温萌发能力。

关键词: 玉米 低温胁迫 萌发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秸秆生物质原料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农学学报 2018

摘要:为阐明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原料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以生物质原料可持续生产和供应系统为基础的生物质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作物秸秆生物质原料可持续利用模式,并分析了中国作物秸秆生物质原料可持续利用潜力。在中国现代生物质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控制作物秸秆生物质原料利用比例整体上不超过25%,即使部分适宜规模化开发利用地区亦不应该超过35%;生物质产业发展应该兼顾生物质原料需要与传统利用方式需要之间的平衡,尤其是要满足作物主产品可持续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 作物秸秆 木质纤维素 生物质原料 可持续利用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