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肃苜蓿秋眠性评定技术标准的研究
《草地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1个不同秋眠级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其秋季再生高度的测定,研究了苜蓿秋眠性在兰州地区的评定技术标准,并对甘农五号、哥萨克、太阳神进行了秋眠级的评定。结果表明:在兰州地区测定苜蓿秋眠性应在9月初刈割,10月初测定其再生高度;甘农五号的秋眠级为11,哥萨克的秋眠级为3,太阳神的秋眠级为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作马铃薯根际干腐病优势病原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及在根际的动态变化
《草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了以马铃薯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的干腐病病原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体系。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进行快速检测和绝对定量,主要优化参数为:上下游引物各0.4μL(10mmol/L),DNA模板3μL,退火温度60℃。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随连作年限的动态变化趋势均表现为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现上升趋势,其中CP5的累积量最大,为1.45×104拷贝/g,比CK增加了27.8倍。CP4、CP3、CP2、CP1根际病原菌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5,16.31,8.32,3.51倍。由此可见,茄病镰孢菌和接骨木镰孢菌的数量均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根际镰刀菌随生育进程的动态变化因病原菌种类而异,茄病镰孢菌以收获期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2×104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而接骨木镰刀菌是播前累积量最大,平均为1.55×104拷贝/g,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因此,研究区马铃薯根际土壤中镰刀菌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马铃薯干腐病优势病原菌 连作根际土壤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态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对策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甘肃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及开发利用不足,库存种质信息缺乏,共享体系不健全,种质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专题研究。概括了甘肃省在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资源收集保存、资源开发利用、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经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提高资源研究工作重要性认识、研究核心种质挖掘利用优异基因、创新资源研究工作方法、完善资源共享体系等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种质资源主要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西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应用潜力,为西瓜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育种实践提供依据。【方法】以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768份西瓜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2009年和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进行了24个性状(包括果实生育期、全生育期、雌花到生长点距离、茎节间长度、叶片纵径、叶片横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果皮厚度、固形物含量、种子百粒质量、单瓜种子数等13个数量性状,以及茎断面形状、植株性型、果皮底色、果皮斑纹形状、果皮斑纹颜色、果肉色泽、果肉质地、果肉风味、种子底色、种子斑纹形状和种子斑纹颜色等11个质量性状)的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西瓜种质资源13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3.28%,其中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2.63%,雌花到生长点距离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32%。11个质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3.21%,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种子斑纹形状(72.32%),最小的是茎断面形状(17.07%)。13个数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3,11个质量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0;果肉质地(2.12)、雌花到生长点距离(2.06)、固形物含量(2.04)、叶片纵径(2.02)、种子百粒质量(2.02)、单瓜种子数(2.01)和果实横径的遗传多样性指数(2.01)均较大,茎断面形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0.40)。【结论】西瓜种质资源不同性状指标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指数较大,表明其具有丰富的变异程度和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不同地理种群红色型豌豆蚜的遗传多样性
《草地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西北地区红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Harris)(Pink form))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了解其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技术(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用15对引物,对5个地理种群进行了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100%、等位基因数1.7391、有效等位基因数1.3338。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在0.1488~0.3132之间,其中新疆呼图壁种群的多样性最高。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256、多态位点百分率73.91%。种群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198,表明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大。AMOVA分析表明,种群间变异占39%,种群内变异占61%。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6时,固原、民和、兰州、临夏的种群聚为一类,呼图壁种群独自聚为一类。
关键词: 豌豆蚜(红色型) 地理种群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生物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阴坡-阳坡梯度上的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甘南亚高山草甸不同生境的18个植物样地的调查,研究了物种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学特征,并结合分析土壤养分,探讨了它们与土壤N、P含量、有机质、水分及N∶P比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甘南亚高山草甸植物叶片N含量在不同坡向之间的变化范围为4.46~26.59 mg.g-1,平均为16.24 mg.g-1;P含量变化范围为0.71~1.98 mg.g-1,平均为1.37 mg.g-1;N∶P比值变化范围为6.43~17.75,平均为11.60。叶片N含量及N∶P在不同坡向梯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叶片P含量在不同生境下差异显著。物种之间叶片N、P含量及N∶P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物种与生境的交互作用对叶片N、P含量及N∶P之间差异不显著。根据限制性因子的N∶P阈值判断,该地区植物生长受N限制,这也体现了该地区植物对其生境的一种适应。
关键词: 植物叶片 N∶P 化学计量 阴坡 阳坡 亚高山草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与刈割对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草原与草坪 》 2013
摘要:在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研究了4个施肥处理(ck、N0P、N1P、N2P)和2个刈割次数处理(3次、4次)对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株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各茬株高和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施肥水平下,甘农3号刈割4次年鲜、干草产量均比刈割3次的高,陇东苜蓿刈割4次年鲜草产量比刈割3次高,但刈割3次年干草产量比刈割4次的高。甘农3号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和干草产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1 611kg/hm2和15 117kg/hm2;陇东苜蓿在N2P和刈割4次处理下鲜草产量达到最高,为39 178kg/hm2,在N2P和3次刈割处理下干草产量达到最高,为11 217kg/hm2。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和陇东苜蓿均以N2P处理的株高和干草产量达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定西市当归“水烂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植物保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烂病是甘肃省当归上发生的一种病害。本试验对水烂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和相似性比对,发现该病原菌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荧光假单胞杆菌第2生物型(Pseudomonas fluorescens生物型Ⅱ)的序列相似性达99%,其片段大小为1 445bp,编号为ZB1。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岷归2号’(新繁品种)致病力最强,‘岷归1号’(主栽品种)次之,对‘朝鲜当归’(引进品种)的致病力最弱。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荧光假单胞杆菌第2生物型能引起当归水烂病。
关键词: 当归 水烂病 病原菌形态鉴定 16SrDNA鉴定 致病性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