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黄芪麻口病的成因及防治技术研究

植物保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黄芪麻口病的成因,在甘肃陇西县多年种植的黄芪田进行调查、采样和防治试验。通过对黄芪根腐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根结线虫的分离,明确了根腐病菌不是黄芪麻口病的致病菌,在供试的麻口病株上未分离到线虫。经过回接地下害虫试验,确认黄芪根瘤象(Sitona ophtalmicus Desbrochers)幼虫的取食为害,是造成黄芪麻口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经中科院动物所专家鉴定该虫为中国新记录种。田间药剂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黄芪移栽前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45kg/hm2土壤处理,用15%阿维·毒乳油30kg/hm2灌根,防治效果良好,一次灌根的防治效果达87.51%,挽回92.14%的产量损失。

关键词: 黄芪麻口病 根腐病 线虫 黄芪根瘤象 防治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庆阳市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种类及优势种群

杂草科学 2013

摘要: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所辖8个县(区)内160个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杂草的种类、种群分布调查研究得出,全膜玉米田共涉及杂草17科29属34种,其中杂草优势种9个,按发生频率、相对多度排序依次为:狗尾草(93.75%、62.50%)>反枝苋(83.13%、31.33%)>打碗花(73.75%、28.99%)>藜(70.00%、28.11%)>马齿苋(55.00%、26.02%)>止血马唐(53.75%、18.10%)>毛马唐(46.25%、14.50%)>龙葵(43.75%、10.76%)>地锦(33.75%、10.81%)。全膜玉米田的杂草主要存在5种群落类型。在以自然降雨为主的半干旱的中南部地区(西峰、宁县、正宁、庆城、镇原塬区)主要分布有3种群落类型:狗尾草、毛马唐、打碗花、藜、反枝苋群落,打碗花、狗尾草、无芒稗、藜、反枝苋群落以及芦苇、止血马唐、地锦、打碗花群落,分别占所调查样方数的46.04%、37.07%、14.58%。在以河流水沟灌为主的北部地区(华池、环县、合水川区)主要分布有2种群落类型:马齿苋、藜、反枝苋、狗尾草群落,地锦、狗尾草、无芒稗、藜群落,分别占所调查样方数的58.73%、30.48%。

关键词: 庆阳市 全膜 双垄沟播 玉米田杂草 优势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西县甘草褐斑病的发生动态及防效试验

甘肃农业科技 2013

摘要:在陇西县首阳镇进行了甘草褐斑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甘草褐斑病6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上旬株发病率达100%,同时病害进入快速蔓延期;8月中旬病斑逐渐连片并开始大量脱落,病情指数快速增加,至9月上旬大部分田地50%植株叶片全部脱落。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 d,以20%丙环唑微乳剂2 000倍液和5%烯唑醇微乳剂1 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65.82%、64.41%;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 500倍液和20%丙环唑微乳油2 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90.73%和85.34%。

关键词: 甘草褐斑病 发病动态 病情指数 防效 陇西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杂交种陇单6号高产制种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3

摘要:陇单6号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引进自交系87-1为父本、自育自交系ly2211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晚熟玉米新品种。结合甘肃张掖九公里自然条件,通过多年试验,总结出该玉米品种亩产千斤制种技术。该技术的创新点:构建高产群体,父本采用"满天星"种植方式,提高母本株数;合理调整播期,保证花期相遇;集中种植父本备用,确保人工授粉到位,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关键词: 陇单6号 杂交玉米 制种 技术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生马铃薯立枯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

草业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大量累积可能是导致马铃薯连作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根际土壤中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积累与连作障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寻求缓解和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优化了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对引起马铃薯立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进行了快速监测和绝对定量,对马铃薯连作1~5年根际土壤立枯丝核菌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建立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可直接应用土壤DNA进行病原菌的定量检测,能检测到土壤中浓度为1×102个拷贝/g土的马铃薯立枯丝核菌,扩增效率为1.04,具有检出限低、扩增效率高的特点,实现了不通过病土分离培养方法,就可掌握病原菌在根际土壤中的累积状况;在马铃薯立枯病发病严重的连作根际土壤中,立枯丝核菌的累积数量随连作年限的递增呈上升趋势;病原菌的累积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呈下降趋势;病原菌累积量最大的是连作5年的播前土壤,每g土壤达3.75×107个拷贝数,由此可见,连作导致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土壤致病真菌数量增加,相应地也增加了马铃薯立枯病的初侵染机率。

关键词: 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 立枯丝核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动态变化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 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科技管理 2013

摘要:文章基于设施农业在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全方位地分析总结了设施农业在甘肃省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省情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制订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营造推进合力;加强指导示范,加快提升发展质量等以太阳能双效温室技术为科技支撑,提高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关键词: 设施农业 太阳能双效温室 强农富农 建议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犬尿石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甘肃科技 2013

摘要:犬尿石症是指在肾脏、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中盐类结晶凝结成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凝结物,刺激尿路黏膜而引起的出血性炎症和尿路阻塞性疾病,以排尿障碍和血尿为特征。在2010年接诊两例患犬,经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治疗性诊断及X线检查确诊为犬尿石症,采用综合疗法(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了治疗,均治愈。

关键词: 犬尿石症 结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甘肃农业科技 2013

摘要:研究了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在垄作栽培和传统平作栽培方式下,对土壤温度、水分、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5~25 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栽培提高0.92℃,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垄作栽培土壤含水量及储水量高于平作栽培19.1 g/kg和315 m3/hm2。垄作栽培在灌水量比平作减少1 200 m3/hm2的条件下,两种作物的混合产量为16 895.3 kg/hm2,增产达14.97%;水分利用效率为26.61 kg/(hm.2mm),节水1 268.4 m3/hm2。从增产节水的角度来看,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明显优于平作栽培模式。

关键词: 垄作沟灌栽培 玉米间作豌豆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河西绿洲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固定道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通过自2005年开始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的田间定位试验,以传统平作(CT)为对照,分析了垄作固定道(PRB)和平作固定道(ZT)2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小麦产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TOC和SMBC含量均表现为PRB>ZT>CT,且PRB、ZT与CT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OC和SMBC的土壤剖面垂直分布特征相似,耕层土壤TOC和SMBC差异显著,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小;PRB处理小麦产量是CT处理的1.14倍,ZT处理小麦产量是CT处理的1.11倍,PRB处理比ZT处理小麦产量高219kg·hm-2;TOC和SMBC之间及其与小麦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说明,在河西绿洲灌区实施垄作固定道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是持续增加小麦产量的主要耕作方式。

关键词: 土壤总有机碳 小麦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固定道耕作 绿洲灌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供氮水平对不同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甘肃兰州秦王川地区以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sativa‘Longdong’)为材料,设置3个供氮水平处理N0(0),N1(51.75kg.hm-2)和N2(103.50kg.hm-2),对其产量、株高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探讨供氮对紫花苜蓿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供氮对紫花苜蓿综合影响明显,供氮能显著提高其产量,且产量随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N2水平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最高,甘农3号的最高鲜草产量为51005kg.hm-2、干草产量为14856kg.hm-2,陇东苜蓿鲜草产量为35486kg.hm-2,干草产量为11217kg.hm-2,甘农3号明显优于陇东苜蓿;供氮还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株高,株高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甘农3号表现更佳;供氮也改善了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显著降低2个品种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其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因此,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最佳施氮量为103.50kg·hm-2。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