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番茄声发射信号功率谱特征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番茄品种“佳丽14”为试材,采集盆栽番茄声发射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与频谱分析,获取番茄在水分亏缺条件下声发射信号、土壤含水率及光合特征的连续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依据土壤含水率变化将试验过程划分为DAY1、DAY2、DAY3和DAY4共4个阶段.试验结果表明,番茄声发射信号发生频次呈现出规律性,高峰期发生时间为每天10:00-16:00,幅值分布在40 ~60 dB;番茄声发射信号的主频和中心频率分布于250 ~375 kHz,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降低,其主频与中心频率无显著变化;DAY1的第1共振峰频率分布在0~ 125 kHz,第2共振峰、第3共振峰位于250 ~375 kHz,DAY2、DAY3和DAY4的第1、第2、第3共振峰均分布在250 ~375 kHz;从共振峰幅值上看,DAY1的排列顺序为第3、第2、第1共振峰;DAY2和DAY4的次序与之相反.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呈现单峰曲线,在中午12:00出现峰值,番茄的胞间CO2浓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番茄声发射信号、土壤含水率和光合特征参数变化可知,番茄灌溉初期与灌水后期的声发射信号共振峰频率、幅值的变化规律不同,其与水分亏缺程度密切相关,与番茄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光合作用具有相关性.通过番茄声发射信号功率谱特征分析可为番茄声发射特性研究提供一种分析方法.


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对杂交鲟生长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用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后对杂交鲟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血清肝功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试验饲料,A组饲料添加8%的鱼油,B、C、D组饲料分别用75%亚麻籽油+2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50%亚麻籽油+50%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1)以及25%亚麻籽油+7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3)替代A组饲料中全部鱼油。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40尾初始体重为(70.8±0.5)g的杂交鲟,共进行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B组杂交鲟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是4组中最高的,且与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杂交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B组杂交鲟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D组(P<0.05);B组杂交鲟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以B组最低,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与A、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B组杂交鲟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A组对应脂肪酸的65.7%和74.5%,肌肉中EPA和DHA的含量并没有因为混合油替代鱼油而大幅下降。由以上结果得出,以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全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当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即75%的亚麻籽油+25%的大豆油)时杂交鲟的生长效果较好。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探明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利用演变规律,促进其可持续利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2001—2015年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2002年以来,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水平持续改善,综合评价得分由2001年的0.23分提高至2015年的1.86分,15年增加7.21倍。其中,2001—2008年为快速改善阶段,2008—2015年为缓慢提升阶段。提出了提升平原区农民的节水意识、改革供水测算模式、建立奖罚分明的长效管理制度、加强节水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提供高水平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促进小农户节水等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水平的建议措施。


免疫增强剂对血鹦鹉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菌蜕、壳聚糖、天蚕素、左旋咪唑4种免疫增强剂对血鹦鹉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4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每个组设3个平行。实验组分别投喂添加5%菌蜕、2‰壳聚糖、1‰天蚕素和0.25‰左旋咪唑的饲料,对照组为未添加免疫增强剂的基础饲料,连续投喂血鹦鹉鱼56d。分别于7 d、14 d、21 d、28 d、56 d每个平行组中随机取3尾鱼,检测血鹦鹉鱼血浆中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补体C3和血液中呼吸暴发(NBT)活性。【结果】投喂血鹦鹉鱼菌蜕组分别在7 d、21 d、56 d的呼吸暴发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1d 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56d AL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壳聚糖组在56 d的呼吸暴发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在21d 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天蚕素组和左旋咪唑组只在56 d呼吸暴发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这4种免疫增强剂中,菌蜕能更好地提高血鹦鹉鱼呼吸暴发、LZM、ALP活性,整体非特异性免疫效果要好于壳聚糖、左旋咪唑及天蚕素。
关键词: 血鹦鹉鱼 菌蜕 壳聚糖 天蚕素 左旋咪唑 非特异性免疫


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的大豆育种材料叶面积指数估测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低成本的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高清数码影像获取系统,于2016年7—9月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圣丰大豆育种基地,获取大豆育种材料试验区的R1-R2、R3、R5-R6共3个关键生育期的高清数码影像,首先利用高清数码影像中的黑白定标布,对数码影像的DN(Digital number,DN)值进行归一化标定,并构建标定的18个数码影像变量,然后基于900个育种小区的叶面积指数实测数据构建大豆育种材料叶面积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全子集回归、偏最小二乘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最后基于模型建立和验证的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归一化的均方根误差(nRMSE)3个指标,筛选估测叶面积指数的最佳模型。研究表明,全子集回归模型中采用4个数码影像变量B、RGBVI、GLA和B/(R+G+B)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大豆育种材料叶面积指数的解析精度最优,模型建立的R~2、RMSE和nRMSE分别为0.69、0.99和17.90%,验证模型的R~2、RMSE和nRMSE分别为0.68、1.00和18.10%。结果表明,以无人机为遥感平台,搭载低成本的高清数码相机,利用高清数码影像进行大豆育种材料LAI估测是可行的,可以快速、有效、无损地获取大豆育种材料的长势信息,为筛选高产大豆品种提供一种低成本的可行方法。
关键词: 大豆育种材料 叶面积指数 标定 无人机 数码影像 全子集回归


干酪乳杆菌对黄瓜籽饮料发酵条件的优化
《食品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瓜籽为原料,经过加工处理打成白色乳液。将经过活化、驯化的干酪乳杆菌接种到黄瓜籽乳液中进行发酵。通过单因素试验,测定黄瓜籽饮料中溶出Ca量、总酸量、p H和活菌数。在此基础上,利用Central Composite响应面中心组合的方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试验设计,得出了15组试验,并做响应面数据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发酵温度33℃、发酵时间62 h、碳源量7%为最优发酵条件,对应发酵液中溶出Ca量133.79 mg/L、滴定酸2.76g/L、活菌数2.225×10~7 CFU/m L,接近于模型的预测值溶出Ca量133.846 mg/L、滴定酸2.799 g/L、活菌数2.224×10~7CFU/m L。


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对菜田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气象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5月起在宁夏吴忠地区进行生物炭和有机肥单施与配施的定位试验,试验对象为有机菜心。每年种植3茬,本研究选取2016年5月13日播种、6月22日收获的第1茬有机菜心有关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单施有机肥(M,110t·hm-2)、单施生物炭(C,17t·hm-2)、施有机肥+生物炭(MC,110+17t·hm-2)以及不施有机肥和生物炭(CK),通过测定菜心生育期内0-70cm土层水分动态、菜心生长状况,以分析生物炭配施有机肥栽培模式在西北有机菜田中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MC处理)可有效增加0-10cm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全生育期0-1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比CK、M和C处理增加12.4~29.2个百分点(P<0.05)。MC处理能够改变土壤剖面水分分布,使更多的水分集中在0-30cm土层,增加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含量,对水分的固持作用显著。MC处理促进菜心的生长,增加产量,提高水分利用率(WUE),与M处理相比,其收获期菜心株高、产量、生物量和WUE分别增加39.6%、63.0%、51.4%和64.0%(P<0.01)。研究表明,生物炭配施有机肥处理蓄水保墒增收效应显著,可作为当地有机菜地优选栽培管理方式推广。


基于称重式蒸渗仪的温室菜心耗水规律
《北方园艺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菜心为试材,利用称重式蒸渗仪,以直径20cm的蒸发皿水面蒸发量(Ep)为基础标准,研究了在不同灌溉处理条件下(0.6E_p、0.7E_p、0.8E_p、0.9E_p)温室菜心生育期的蒸散量、蒸散速率、产量、生物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以探明温室菜心的耗水规律,明确温室菜心合理的灌溉量。结果表明:温室菜心生育期内蒸散量波动范围为0.73~3.52mm·d-1,前期及中后期的平均蒸散速率分别为1.43mm·d~(-1)和2.04mm·d~(-1),呈前期变化平稳,中后期变化剧烈的趋势;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菜心的蒸散量随之增加,温室菜心全生育期蒸散量为65.98~78.92mm。其中0.7E_p处理下温室菜心产量、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与0.6E_p、0.E_p处理和0.9E_p处理相比,0.7Ep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5.16%(P<0.05)、5.63%和13.76%(P<0.05),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7.42%(P<0.05)、8.48%和27.66%(P<0.05),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1.96%(P<0.05)、7.41%和17.68%(P<0.05),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21%、10.32%和32.10%(P<0.05),0.7E_p灌溉量为供试条件下温室菜心的最优灌溉量。
关键词: 称重式蒸渗仪 温室菜心 灌溉量 蒸散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气象因子对负水头供液下番茄日耗液量的敏感性分析
《农业机械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番茄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温室内基质栽培负水头供液条件下的日耗液量、空气相对湿度、气温和太阳辐射强度等气象因子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计算各气象因子对番茄日耗液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间接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2的总贡献值。结果表明:作物系数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个因子的决定系数和对R~2总贡献值最大,是影响番茄日耗液量的重要因子;气象因子减少对番茄日耗液量影响的通径分析发现,敏感性最强的气象因子是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其次分别是作物系数和日最高太阳辐射强度。
关键词: 番茄 日耗液量 负水头灌溉技术 气象因子 通径分析 敏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