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VA菌根真菌对马铃薯养分吸收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在不灭菌的土壤中,研究了不同马铃薯接种不同菌根对马铃薯养分吸收以及土壤中速效氮、磷、钾的影响,接种菌根,几乎所有处理花期植株氮磷钾含量都高于对照,马铃薯成熟期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总的趋势增加,速效钾全部增加,但不同组合之间存在差异。


寒地草莓无公害栽培丰产技术
《北方园艺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优选品种与壮苗,合理栽植方式与施肥措施,控制湿度与灌水,防病治虫预防先行,化学农药谨施,辅助授粉,安全越冬,克服枯秧,保鲜果实,这些是寒地草莓无公害栽培与丰产的技术关键。


应用微波消解ICP-MS法同时测定青干草中20种元素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高压密闭微波化学工作站消解青干草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青干草中的主要元素;优化了微波消解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200.0μg/L,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999 6。方法的检出限均小于2.138 2μg/L,试样加标回收率为85.7%~118.8%,精密度RSD<4.42%;西红柿叶国家标准样品(GSBZ 51001-94)和茶叶国家标准物质(GBW07605)的验证分析测定值均在保证值和标准值范围内。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及多元素同时分析等特点,适用于批量粗饲料样品的多元素检测。


酿造高粱杂交种龙杂8号
《中国种业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敖杂1号高粱品种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黑龙江省、90年代中期推广的一个晚熟品种,也是目前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高粱品种,每年播种面积6.667万hm~2左右,约占我省高粱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从近几年生产表现看,敖杂1号品种明显退化,出现了严重的早衰、倒伏、品质差、产量低等现象,使农民的经济效益


正方形栽培单株营养面积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合丰43和绥农10这两个熟期接近、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在正方形栽培条件下大豆单株营养面积和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单株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单株营养面积均为442.60 cm2[(21.03 cm×21.03 cm)、22.59株/m2],合丰43和绥农10的有效单株营养面积分别为850 cm2[(29.15 cm×29.15 cm)、11.76株/m2]7、33.87 cm2[(27.82 cm×27.82 cm)、13.63株/m2],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均随单株营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营养面积和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


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的分离及其缓解大豆连作障碍的研究
《大豆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唯一碳源培养基筛选野生大豆根际微生物,分离获得5株分别降解邻苯二甲酸、丙二酸、乙酸、丙酸、苯等大豆化感物质的微生物,分别命名为HK14-2、HK26-2、HN31-1、HK46-2、HK53-1。通过单菌落培养、显微镜观察、革兰氏染色以及PCR-DGGE电泳试验证明,筛选的5种微生物均为细菌,HK26-2为杆菌,其余为球菌,且均为纯系。菌落平皿对峙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拮抗大豆立枯丝核菌;不同菌剂的大豆盆栽试验证明5种细菌均可降低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其中HN31-1与HK53-1复配菌剂的防效高达69.5%。统计根系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的数据表明:筛选菌剂的添加增加了大豆的主根长以及根干重,改善大豆根际微生态环境。初步认为所分离野生大豆根际细菌可以缓解大豆连作障碍。


大果沙棘不同品种的生长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黑龙江绥棱和内蒙古磴口试验区对13个大果沙棘品种的生长性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果沙棘的叶片长度在不同试验点间差异不明显,磴口试验点的叶片宽度不同程度地比绥棱试验点小,同一试验点不同品种的叶片长度与宽度亦存在一定差异;中国沙棘叶片长度明显小于引进大果沙棘品种,宽度与引进品种相近;磴口试验点叶片长宽比明显高于绥棱,叶片长宽比的大小可作为衡量品种抗逆性或者适应性的一个指标。(2)不同大果沙棘品种的枝刺数具有很大的不同,且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点的枝刺数并不完全一致,在磴口试验点,许多品种的枝刺数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可能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或反应;中国沙棘枝刺数量多,为长期适应干旱瘠薄环境的结果。(3)大多数大果沙棘品种在磴口试验点的株高、地径及冠径均低于绥棱试验点,中国沙棘生长旺盛,其株高、地径及冠径均明显大于大果沙棘。(4)品种不同丰产性也不同,而且产量的年度稳定性相差很大,在试验林进入盛果期后,一些大果沙棘品种产量可达到10 000 kg.hm-2。(5)不同试验点不同品种的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线性相关性强弱不一致;从生长指标的大小可对产量进行有效预测,而准确的预测还需要进行连续的生长观测和产量测定,以建立完善的沙棘产量预测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