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玉米抗病育种的若干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华北农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和矮花叶病。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对上述病害的抗性,主要表现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不同玉米材料,抗病性有明显差别。F_1的抗病性,倾向抗病亲本或比亲本的平均病级低。实践证明,采用轮回选择法和利用多细胞质杂交种是行之有效的玉米抗病育种途径。


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饲料作物引种栽培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从太行山前平原高产农区作物结构以粮为主的特点出发,拟定了该区应以提高粗蛋白质产量为目标,以兼用型饲料作物和蛋白质型饲料作物为引种栽培途径;並根据粒秆兼用型玉米的“两高”筛选标准,筛选出了四个达标的玉米杂交种和新组合,证实了在玉米品种中存在着可开发的秸秆粗蛋白质潜在资源;同时评价了苜蓿的初、次级生产效益。


苹果主要新品种的腐烂病发生情况调查
《中国果树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我们于1988年至1990年的每年春季腐烂病发病盛期,对昌黎果树所南一区7—9年生16个新品种的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6个新品种的发病情况大致可分为3类。第1类为发病较重品种,其中以初秋和王林发病最重,发病株率分别为13.3


枣树新害虫——皮暗斑螟研究初探
《华北农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枣树丰产措施之一是枣树开花后于主干进行环剥。但在环剥后,常有昆虫在愈伤组织内潜蛀为害,影响枣树营养液的输导和伤口愈合,当年减产15~20%,如不及时防治,数年后可造成树体死亡。经过1990~1991年的观察研究,现已明确,这是中国枣树新害虫——皮暗斑螟(Europhera batanyensis Caradja)为害所致。该虫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斑螟亚科(Phycitinae)。 该种昆虫于1939年由Caradja定名,但其寄主一直不明。我们对该虫的研究,填补了为


日本长野县的苹果栽培管理
《世界农业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一、基本概况 长野县位于日本中部地区,总面积13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1800公顷,其中苹果为11500公顷。有62.2万户人家,其中农户为18.3万户,占全国第一位。1988年农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日元,苹果总产量达233360吨,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22.5%,居第二位。


蝽蟓沟卵蜂的初步观察简报
《昆虫天敌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经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蝽蟓沟卵蜂 Trissolcus flavipes 是蝽象卵的主要寄生蜂。在河北省的6—8月,蝽蟓沟卵蜂的每代历期8~13天,每头成虫平均产卵24.28粒;从6月初到8月上旬,田间自然寄生率平均为59.61%,最高为87.05%,最低为22.16%;是一种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


草莓热处理脱毒技术研究初报
《植物保护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栽培草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传统的育苗方式已使病毒病普遍发生,一般减产20-30%,严重病田减产50%以上,河北省草莓老品种的病毒率已高达92.9%,并在不断蔓延扩大。应用脱毒苗是防治草莓病毒病的有效措施。热处理结合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可使脱毒率大大提高,Posnette A.F等(1958)用热处理方法获得了脱除草莓斑驳病毒(SMo V),草莓皱缩病毒(SCrV)的无毒苗。Converse R.H.等(1984)用热处理结合茎尖组培脱毒方法对脱除草莓和性黄边病毒


钙调素拮抗剂对玉米大斑病病原孢子萌发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199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 Pass。简称Ht)在我国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但过去仅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年份发病较重为害不大,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近十几年来,随着某些感病杂交种的推广为害越来越重,目前已成为玉米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探索Ht的防治新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很有必要在亚细胞或分子水平上深入了解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发育规律。因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