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产、优质杂交玉米新品种创玉118的选育与应用
《种子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杂交玉米创玉118是用自选系P 289为父本与母本3046组配而成的杂交新品种,该品种在2015年、2016年的贵州省玉米区试、生产试验中表现较好,产量高,抗大斑病、丝黑穗病,适宜在贵州省热量条件好的地区种植。于2017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黔审玉2017009号),准予推广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无机磷溶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对扁穗雀麦生长的影响
《草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扁穗雀麦根际溶磷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测定其溶磷、分泌IAA能力及对扁穗雀麦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不同无机磷底物具有选择性,以磷酸钙为磷源时,筛选的溶磷菌株都有溶磷活性,其中Br17的溶磷活性最高;以磷酸铝为磷源时,只有Br1、Br7与Br8具有溶磷活性,其中Br7溶磷活性最高。IAA测定结果显示Br4、Br8、Br17与Br24具有较强IAA分泌能力,添加生长素前体物质色氨酸时菌株分泌IAA能力增强。对培养基pH分析发现,筛选的8株溶磷菌株都为产酸型微生物。将纯化后的溶磷菌接种到扁穗雀麦无菌苗,对根长、根数、株高以及生物产量等性状考察发现接种Br8、Br13、Br17与Br24菌株对扁穗雀麦的根系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主根变短,根数变多。接种Br7、Br8、Br13与Br24菌株促进扁穗雀麦株高增高、产量增加。综合分析,Br24在贵州地区的应用潜力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检测杨梅中噻嗪酮残留
《贵州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为杨梅质量安全检测和农药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检测杨梅中噻嗪酮残留量的方法,通过试验对提取剂和净化剂进行选择。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50 mg N-丙基乙二胺(PSA)和10mg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净化,外标法定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杨梅中噻嗪酮在加标水平为0.05~2mg/kg时,方法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8.74%~94.87%,相对标准偏差为1.84%~6.50%。方法检出限(LOD)为0.01mg/kg,定量限(LOQ)为0.02mg/kg。该方法简便,快捷,满足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用于大量杨梅样品中噻嗪酮残留的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省白背飞虱对杀虫剂抗药性现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与相对敏感基线比较,监测贵州省不同地理区域白背飞虱对7种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了解贵州省各地理种群的抗药性现状和地区差异,为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与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5年田间采集的白背飞虱成虫或若虫于室内饲养一代后,取3龄若虫进行生物测定。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8个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玉屏、黔西、平塘、播州、平坝、花溪、务川和兴仁)对7种杀虫剂(毒死蜱、异丙威、吡蚜酮、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烯啶虫胺)的毒力,并与报道的相对敏感基线比较,分析贵州省白背飞虱的抗药性现状。[结果]兴仁县、玉屏县、平坝县、务川县和播州区种群对噻嗪酮均有较高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7.6、128.7、123.6、93.5和53.9倍,抗性均已达到高抗水平;花溪、平塘和黔西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25.0、17.1和11.4倍,为中等水平抗性。花溪、平坝、务川和平塘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4.7、78.4、68.9和51.0倍,均属高抗水平;玉屏、播州、黔西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29.5、22.6和20.8倍,抗性为中等水平。兴仁、平塘、花溪、玉屏和播州种群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6.4、15.9、12.8、12.3和10.6倍,抗性均为中等水平;黔西、平坝和务川种群抗性倍数在10倍以下。对于吡虫啉,抗性倍数最高为务川种群(30.0倍);平塘和玉屏种群抗性倍数分别为13.0和11.9倍,为中等抗性水平;其余5地的抗性倍数均低于5倍。异丙威的LC50值均变化不大,抗性倍数均小于3倍。对噻虫嗪而言,除务川、平塘种群的抗性倍数稍高(16.3、5.5倍),抗性为中、低等水平外,其余6种群的抗性倍数均低于3倍。平坝(7.9倍)和务川(6.6倍)种群对烯啶虫胺的抗性倍数稍高,为低水平抗性,其余种群的抗性倍数均低于3倍,基本属敏感状态,其中播州、花溪、兴仁种群对烯啶虫胺的LC50值甚至低于相对敏感基线值。[结论]2015年贵州省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吡蚜酮2种杀虫剂均已产生中等以上抗药性,因此,防治白背飞虱应避免使用这2种药剂。多数地区白背飞虱对毒死蜱与吡虫啉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少部分地区仍然敏感,因此这2种杀虫剂的使用应因地而异,在中等水平抗性地区,要避免使用或采取轮用和混用的方式,以延缓抗性进一步发展。多数地区白背飞虱种群对异丙威、噻虫嗪、烯啶虫胺仍然敏感,可作为防治白背飞虱的推荐药剂轮换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模式对素花党参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现代化农业 》 2017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素花党参干物质量、养分吸收、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的党参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增产率达42.8%;缺氮和缺钾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缺磷处理,对党参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钾>氮>磷。在整个生育期,党参茎叶、根部干物质累积量先升高后降低,施肥处理以NPK干物质累积量最高,NK次之,NP最低。随着生育期推进,党参根部氮、钾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规律,磷含量表现为降低-升高-升高,整个生育期内党参根部氮、磷、钾含量为氮>钾>磷。因此,素花党参苗期需肥不多,可适当少施,盛花期吸收量剧增,应适当补施氮、磷、钾肥以满足根部生长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测定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贵州省不同稻区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情况,可为水稻纹枯病的科学防治和药剂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从贵州不同水稻产区采集水稻纹枯病菌标样,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并保存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8株水稻纹枯病菌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及其交互抗性。【结果】所有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的EC_(50)值介于(0.026 4~0.380 2)μg/m L之间,平均EC_(50)为(0.071 2±0.059 4)μg/m L;所有供试菌株对己唑醇的EC_(50)值介于(0.003 6~0.090 7)μg/m L之间,平均EC_(50)为(0.025 1±0.015 8)μg/m L。不同地区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不同,贵阳的菌株对噻呋酰胺的敏感性最高,铜仁地区的最低;黔南州的菌株对己唑醇的敏感性最高,黔东南州的最低。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的敏感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供试菌株对噻呋酰胺和己唑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同地区菌株间敏感性不同。两药剂未产生交互抗性,可以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漠化区和采石场共性生态问题研究进展
《中国水土保持 》 2017
摘要:石漠化区和采石场都是涉及人类活动的经济环境问题的区域,其特征是基岩广泛裸露、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和植被稀缺,其本质是土地生物潜能的衰减或丧失,其生境保水性和蓄水性差,渗漏性极强,导致机械性缺水频繁,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缺失,迁入植物群落难以定居,自然恢复需要几十至上百年的时间且很困难。当前其生态恢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普遍追求植被的快速恢复,侧重于植被栽植技术的研究;大量使用外来物种导致的退化现象和潜在威胁乡土生物多样性;缺乏解除贫瘠和干旱等主要限制性因子的土壤微生物及动物添加类的土壤改良产品;极少见石漠化基岩裸露区恢复的研究;生态恢复成本过高、工艺复杂、效果欠佳。
关键词: 采石场 石漠化区 生态恢复 共性生态问题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