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鱼类性腺发育研究进展
《水产学杂志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性腺发育对鱼类的成功繁殖与种群延续至关重要。鱼类的性腺发育包括原始性腺的形成和分化、性腺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与时相划分以及环境因素对性腺发育的影响等。掌握鱼类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特征是研究性腺发育规律的基础。鱼类的PGCs出现于胚胎发育早期,以不同方式迁移到生殖嵴,与生殖上皮共同形成原始性腺,之后向精巢或卵巢分化。鱼类性别决定和性分化呈多元性,既有雌雄同体也有雌雄异体。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激素和pH等)影响性腺的性别分化,具有可逆可塑性。判断鱼类性腺分化方向依据两方面:一是观察性腺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变化;二是以性原细胞的出现及其减数分裂的细胞学分化。性腺分化主要包括雌雄异体、雌雄同体和性逆转三种类型;雌雄异体型又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本文通过综述鱼类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性别分化以及性腺发育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鱼类性腺发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胶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水产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尾/km~2),春季最低(18 080尾/km~2),秋季和冬季分别为32 246、40 746尾/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冬季最高(1 593.16 kg/km~2),秋季最低(337.91 kg/km~2),春季和夏季分别为681.96和825.55 kg/km~2.其中,冬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最大(39.10 g),夏季最小(3.54 g),春季和秋季分别为37.72 g和10.48 g.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30多年来胶州湾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1 593.16 kg/km~2)低于1981-1982年(10 857.00 kg/km~2)和2008-2009年(2 196.00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0.60 g,低于1981-1982年(37.70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粤北地区禾花鱼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从粤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殖基地随机取禾花鱼67尾,对其形态进行拍照测量和统计分析,依据形态比例数据可将目前养殖的禾花鱼分为偏向修长型和偏向团圆型两类,与目前已有报道的6种鲤鱼(Cyprinus carpio)的形态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以总体体型为特征的第1主成分中,长体型禾花鱼与兴国红鲤(C. carpio var. Xingguonensis)、镜鲤(C. carpio var. specularis)和建鲤(C. carpio var. Jian)聚在一起,而与和瓯江彩鲤(C. carpio var. color)、荷包红鲤(C.carpio var. wuyuannensis)聚在一起的团圆体型禾花鱼区分开;在以头部形态为特征的第2主成分中,长体型禾花鱼与团圆体型禾花鱼聚在一起,而与镜鲤和欧江彩鲤区分开。形态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体型禾花鱼与兴国红鲤、镜鲤、黄河鲤和建鲤聚合为一支,荷包红鲤与瓯江彩鲤聚为另一支,而团圆体型的禾花鱼介于两支之间。COⅡ基因测序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禾花鱼为鲤属鲤种的一个群体,2种体型禾花鱼的COⅡ多态位点比例仅为0.3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禾花鱼的下一步选育提供参考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与可持续 利用管理对策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保护我国中华绒螯蟹天然资源,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方法]采用文献调研、 政策分析和统筹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剖析我国中华绒螯蟹资源开发与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针对影响中华绒螯蟹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水利工程、 湖泊围垦、 水质污染、 酷鱼滥捕等主要问题,综合应用资源生态、 资源管理等多学科理论开展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了5条中华绒螯蟹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策略:(1)扩大放流规模,加强增殖保护,尽快恢复中华绒螯蟹资源和自然种群规模;(2)控制捕捞强度,落实限额捕捞制度,全面保护好中华绒螯蟹亲蟹、 抱卵蟹、 幼蟹和蟹苗资源;(3)强化渔政管理,加强巡航检查,及时取缔各种有害渔具渔法,严厉查处违规非法捕捞行为;(4)加强资源监测,科学评价放流效果,指导资源增殖管理与可持续利用;(5)开展种质管理,建立中华绒鳌蟹种质评价标准,防止种质混杂和退化.[结论]建议中华绒螯蟹资源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加强水污染治理,理顺监管体制,建立增殖放流及相关配套制度,以及加大资源保护宣传力度等.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渔业资源管理 可持续利用 政策研究 长江流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水生动物中的维氏气单胞菌和无乳链球菌的耐药性评估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广东省水生动物中的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从广东省9个地区人工养殖的水生动物体内分离维氏气单胞菌及无乳链球菌.其中分离出32株维氏气单胞菌和16株无乳链球菌.利用药敏纸片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4种抗生素的药物感受性,发现两种病菌对其中的7种抗菌药物有明显的敏感性.利用最小抑菌浓度法检测分离菌株对7种敏感抗生素的耐药性,发现32株维氏气单胞菌对甲砜霉素(29%)部分耐药,盐酸土霉素(41%)和交沙霉素(38%)部分敏感,对盐酸环丙沙星(82%)、强力霉素(82%)、氟苯尼考(75%)和磺胺二甲嘧啶(100%)都敏感.16株链球菌对甲砜霉素(100%)全部耐药,对交沙霉素(25%)部分敏感,对盐酸环丙沙星(100%)、强力霉素(100%)、盐酸土霉素(100%)、氟苯尼考(100%)和磺胺二甲嘧啶(88%)都敏感.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对今后抗生素在维氏气单胞菌与无乳链球菌的使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标准化池塘养殖场自动管控系统设计与开发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水产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需要,设计一套适用于标准化池塘养殖场的生产自动管控系统,采用太阳能水质浮标和岸基式水质浮标对池塘水质进行在线监测,借助气象站对养殖场区域的天气情况进行自动监测,通过布置在养殖区域的控制柜实现对增氧机和投饲机等设备的远程集中控制,通过高清摄像机和光纤网络构建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养殖过程的可视化监管.所有监测仪器和控制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入养殖场监控中心,采用监控计算机及专用软件对监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监控,实现养殖生产的集成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关键词: 标准化养殖场 水质监测 气象监测 远程控制 视频监控 集成管理 自动管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应激应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刀鲚(Coilia nasus)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PPARγ)基因的应激调控表达,克隆并获得了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全长。刀鲚PPARγ基因的cDNA全长1951 bp,开放阅读框1470 bp,预测编码489个氨基酸。刀鲚PPARγ包括4个功能结构域,即A/B区, DNA结合区(DNA binding domain, DBD区),铰链区,配体结合区(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区)。运用荧光定量PCR (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检测刀鲚PPARγ基因在不同组织、运输胁迫和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结果显示,刀鲚PPARγ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中表达量最高,在脑、肠、心脏、肾、头肾、肌肉中相对高表达,在鳃和脾中微量表达。运输胁迫过程中, PPARγ基因表达显著上调(P<0.05),在4 h达到峰值,随后显著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PPARγ在胚胎发育时期各时期均表达,其中在受精卵时期高表达,随后表达量急剧降低,并在此后的时期一直处于较低的表达水平。PPARγ基因在应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基因。本研究为刀鲚的人工繁育和应激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目13种淡水鱼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目、不同种淡水鱼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本文探究了4个目13种淡水鱼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发现,不同目淡水鱼的水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鲈形目脂肪含量比鲤形目低56.0%,鲤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5.7%、12.4%,鲈形目水分含量比鲶形目、鲟形目高7.9%、14.7%;从鱼种来看,不同鱼种的蛋白质、水分、灰分、脂肪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鳜(Siniperca chuatsi)的蛋白质含量为20.3%,高于鲤(Cyprinus carpio)、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罗非鱼(Oreochromis spp)、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太阳鱼(Lepomis gibbosus)、乌鳢(Ophiocephalus argus);鲤(Cyprinus carpio)水分含量要高于鲇(Silurus asotus)、匙吻鲟(Pelteobagrus fulvidraco).草鱼的灰分含量为2.0%,高于鳜并高于其他11种淡水鱼.鲤、草鱼、鲇的脂肪含量比其他10种鱼高,乌鳢脂肪的含量最低,为0.1%;从氨基酸含量来看,13种淡水鱼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在41.8%~43.3%之间,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推荐的比例(EAA/TAA:40%),将13种淡水鱼所含17氨基酸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659%.13种淡水鱼的氨基酸得分排序为:罗非鱼>太阳鱼>鲤>鲇>鳜>鲈>乌鳢>草鱼>武昌鱼>黄颡鱼>鳙>鲫>匙吻鲟,罗非鱼氨基酸含量最丰富.根据因子得分将13种淡水鱼以聚类分析法聚为3类,其中第一类为罗非鱼、太阳鱼和鲤,为氨基酸高营养区;第二类为鲫、武昌鱼、鳙、草、鲈、乌鳢、鳜、鲇和黄颡鱼;第三类为匙吻鲟.本实验为淡水鱼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旨在为人群提供更优质的淡水鱼膳食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aqMan qPCR检测凡纳滨对虾样品中虾肝肠胞虫并样检测方法的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山东海阳和潍坊的2个养殖凡纳滨对虾群体取样,采用TaqManqPCR逐尾检测肝胰腺中的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载量,再将提取的DNA样品按5并1(5∶1)、25并1(25∶1)、50并1(50∶1)、100并1(100∶1)和150并1(150∶1)进行并样,检测并样的EHP载量.设定不同临界循环数为假定灵敏度,定性判断各单尾检测阳性及并样组阳性,比较不同并样模式与检测阳性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等之间的关系以及定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过低,会降低高并样率检测的准确性;阳性率在30%以上时,高并样率的检测结果与单样品检测相符性很好;高载量感染的阳性率不低于6.7%时,50∶1以内的并样能准确得出检测结果;低载量感染的阳性率不低于16%时,25∶1以内的并样能得出较好结果;高载量感染的1.3%阳性率和低载量感染的8%阳性率可能导致所有并样出现假阴性结果;各种并样模式均有很好的诊断特异性,50∶1并样的诊断灵敏度与OIE标准推荐的5∶1并样的接近;各并样检测的EHP载量与单样品检测平均值之比在0.27~2.83范围,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各种并样模式的定量检测结果在数量级水平能大致反映样品的平均EHP载量.本研究为水生动物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肝肠胞虫(EHP) qPCR 并样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渔业现代化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隔池塘养殖系统是绿色高效池塘养殖设施研究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提出了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的定义,阐述了系统设计的原理和国内外发展历程,归纳了标准分隔池塘、简易分隔池塘和流水槽池塘3种国外发展的主要系统模式类型,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调研对3种系统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比较了国内外发展模式的养殖品种、水循环方式、研究概况和产业应用情况,通过进一步讨论分级序批养殖池塘、跑道池养殖池塘2种在国内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系统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分隔池塘养殖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技术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池塘养殖设施 水产绿色发展 分隔池塘 分级序批养殖池塘 跑道式养殖池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