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加工工艺对白茶、乌龙茶、红茶生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福建茶叶 》 2016
摘要:选取丹桂、黄观音和金观音3个茶树品种,分别加工成白茶、红茶和乌龙茶3种茶类,测定其主要生化成分,以及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并采取综合模糊评价法评价抗氧化能力与活性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品种间、茶类间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茶类间的清除率顺序为:白茶>乌龙茶>红茶,茶树品种间自由基清除率的排列顺序为:黄观音>金观音>丹桂;抗氧化综合评价值与水浸出物、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成正相关,并且与茶多酚和EGCG差异显著,体现了多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的量效关系。


菌渣垫料堆肥过程碳素物质转化规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好氧堆肥是一种有效处理农业废弃物的方法,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但堆肥也有它的缺点,堆肥过程中的碳素损失是造成温室气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研究碳素在堆肥过程中的转化规律对于如何减少堆肥潜在的负面环境影响十分重要。该研究以生猪养殖发酵床废弃垫料及秀珍菇菌渣为原料,利用强制通风静态堆肥技术研究垫料和菌渣不同配比及添加EM菌剂对堆肥过程碳素物质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呈逐渐下降趋势;胡敏酸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堆肥结束时,碳素降解率为5.7%~10.2%,胡敏酸增加了56.0%~131.0%,可溶性有机碳增加了54.5%~81.5%,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了31.7%~73.4%。以垫料为主料的堆肥处理碳素损失高于以菌渣为主料的处理,添加EM菌剂可以加速有机质的矿化分解和提高腐殖质化指数。


国家甘蔗品种第12轮预备区试漳州试验小结
《中国糖料 》 2016
摘要: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种,对我国甘蔗科研机构选育的18个甘蔗品种在漳州龙文区试点进行试验种植。结果表明:福农09-12206、云蔗09-1601、粤甘48、桂糖09-12、闽糖09-104、粤甘50和云瑞10-187显示出高产或高糖的特性,云瑞10-187蔗茎产量高达144.99t/hm~2,闽糖09-104含糖量最高达19.02t/hm~2,福农09-12206和云蔗09-1601蔗糖分12月分别达到17.37%和16.48%;有5个品种发生枯心苗,枯心率(0.17%~1.26%)较低,无黑穗病、赤腐病和黄点病的发生。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丝瓜酚类物质组分及其含量
《园艺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丝瓜中酚类物质组分及其含量的方法,为丝瓜酶促褐变的后续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液相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A)/0.3%乙酸水溶液(B),柱温32℃,进样量2μL,流速为0.25 m L·min~(-1)。采用梯度洗脱,洗脱程序0~0.5 min,95%B;0.5~17.5 min,95%~67.5%B;17.5~18 min,67.5%~95%B。检测波长选取283 nm。14种酚类化合物标准品在18 min内完全分离,样品中检测出13种酚酸。线性范围在0.05~4mg·L-1,检出限(S/N=3)为0.004~0.049 mg·L~(-1),决定系数均大于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平均回收率在95.70%~106.89%,相对标准偏差在0.32%~4.71%。龙胆酸为丝瓜样品中主要酚酸,其次是绿原酸、多巴胺、L–酪氨酸,再次是焦性没食子酸、原儿茶酸、香草酸、儿茶酚、表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4–甲基儿茶酚、对香豆酸。


‘紫红’莲雾在福建的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
《中国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2006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从海南省引进‘紫红’莲雾扦插苗定植。经多年观察,‘紫红’莲雾在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表现良好,生长势较强,果实吊钟形,果面紫红色,色泽鲜艳,蜡质,有光泽,无籽,果顶内凹,果基钝圆,单果重100~160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3%~13.1%,果实中腔小或无,海绵质少,肉质爽脆,多汁,清甜,正造果裂果率<6%,果实综合经济性状优于台湾‘黑珍珠’;早结丰产,高接换种或扦插苗定植第2年即能开花结果,高接换种第4年或扦插苗定植5年后进入盛果期,株产40~60 kg,折合每667 m~2产量1 200~1 600 kg;耐寒性好。该品种适宜在福建省极端最低气温>1℃的区域推广栽植。


醇沉分级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变化机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粗茶多糖提取物为原料,设置50%、60%、70%、80%、90%等5个浓度梯度乙醇沉淀分级制得茶多糖样品TPs-50、TPs-60、TPs-70、TPs-80和TPs-90,探明其沉淀分级特性、抗氧化活性表达及变化机制。结果表明,TPs-50和TPs-80得率可达到9%以上,茶多糖含量变化趋势为TPs-60>TPs-50>TPs-70>TPs-90>TPs-80。TPs-80中茶多糖含量为8.06%,占总析出量的14.76%,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占总析出量的43.82%。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趋势为TPs-50>TPs-60>TPs-70>TPs-80>TPs-90,还原力亦呈降低趋势,与茶多糖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检测分析茶多糖样品中抗氧化组分含量发现,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咖啡因等组分皆有析出,析出量以TPs-50中最高。除茶多糖外,其他抗氧化组分析出量TPs-60、TPs-70和TPs-80之间逐渐变大,TPs-90中骤减至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总黄酮和咖啡因与茶多糖样品抗氧化活性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而茶多糖亦有正相关性,却未呈显著性相关,表明其抗氧化活性的表达更多依赖于其他活性组分的协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