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8423条记录
陇南雨养旱区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分析,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天选45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的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从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来看,适宜播种期为9月25日至10月1日,播量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9月25日的390万/hm2增加到10月1日的570万/hm2。但随播期的推迟,粗蛋白含量和沉降值呈降低趋势,湿面筋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当密度为390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最大,分别为14.24%和31.72%。因此,可根据需要,确定最适的播期和种植密度,使产量和品质协调统一。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密度 产量 品质 雨养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IMMYT种质对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春性小麦产量遗传增益的贡献

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历史品种产量潜力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小麦育种水平。2007—2009连续2年度将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的代表性59个品种分别种植在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甘肃武威和新疆昌吉,在肥水供应充足、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分析了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份显著增加,年遗传增益分别为0.73%、0.34%、0.58%和1.43%。产量遗传增益四川品种表现与产量构成因子关系不密切;云南品种主要表现为减少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甘肃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穗粒数;新疆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并与成熟期提早及株高降低有一定关系。各地区品种中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均来自CIMMYT种质,其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CIMMYT种质的引进和有效利用,在四川和云南,CIMMYT种质的主要贡献是提高品种的条锈病抗性;而在甘肃和新疆,其被利用的主要特性是矮秆、高产、穗粒数多及广泛适应性。

关键词: 普通小麦 产量潜力 CIMMYT种质

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7号选育报告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冬小麦品种兰天27号以法国抗源材料Fr81-1为母本,兰天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7—2008年甘肃省陇南片山地组区试结果,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 235.5 kg/hm2,较对照品种中梁22号增产22.66%。该品种冬性,属弱筋小麦。接种鉴定表现对当前主要流行条锈病生理小种全部免疫,适种区为甘肃天水、陇南两市的高山、二阴半山区及平凉市的庄浪、华亭等地。

关键词: 冬小麦 抗锈性 兰天27号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高海拔冷凉区洋葱产量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研究了氮磷钾平衡施肥对高海拔冷凉区洋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洋葱最高产量施用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分别为45.0、110.0、36.7kg/667m2,最高产量为7 173.96kg/667m2;最佳经济施肥量为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分别为38.0、95.8、17.3kg/667m2,最佳利润为4 768.23元/667m2。

关键词: 氮磷钾 高海拔冷凉区 洋葱 产量 利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陇薯9号的品种特性及脱毒种薯繁育技术

种子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新品种陇薯9号的品种特征,并就其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的核心要领和关键技术作了阐述。

关键词: 陇薯9号 脱毒种薯繁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虫夏草和中国被毛孢形态学再研究

微生物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自甘肃省冬虫夏草主产区的冬虫夏草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少数具有2-4个子座,个别子座叉状分枝。通过移栽培养,对冬虫夏草Ophiocordyceps sinensis子座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并对子囊孢子的萌发及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再研究。观察到:在子囊孢子弹射期,子座可孕部产生明显的缩胀变化;中国被毛孢在培养条件下产生无色和近黑色两种颜色的分生孢子。

关键词: 虫草 发育 形态观察 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8号”

农村百事通 2011

摘要:"陇薯8号"马铃薯2010年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16天左右。幼苗生长势强,成株繁茂,茎绿色局部带褐色网纹,叶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密玉米品种在甘肃河西地区种植密度试验

中国种业 2011

摘要:研究了陇单3号、先玉335、郑单958在甘肃河西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各个品种在不同密度下的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陇单3号的适宜栽培密度为82500株/hm~2,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000株/hm~2,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90000株/hm~2。分析结果还表明,各穗部性状中,随着密度的增加秃尖变长,其余性状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都在降低。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皂角表面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其对农药的增效作用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2011

摘要:以皂角为原材料提取植物源表面活性剂TZR,并研究不同用量对药物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皂角粗提物的最佳提取溶剂为85%乙醇,产出率高达38%。植物源表面活性剂TZR的配方为皂角提取物浸膏20%+75%乙醇76%+甲醛2%+乙二醇2%。田间试验表明,添加TZR 3ml/L时,20%杀虫双水剂300倍液药后1~10d对桃蚜防效提高10.23~13.00百分点,对菜青虫防效的提高11.38~15.31百分点。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番茄早疫病防效的提高12.29百分点,对叶霉病防效的提高13.38百分点。在10%草甘膦药液中添加TZR3ml/L,当用药量为9L/hm~2时,对藜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90%以上;在用药量为12L/hm~2、TZR用量3ml/L的条件下,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以上的条件下,用水量可以降到450kg/hm~2。

关键词: 植物源 表面活性剂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外引进油用亚麻品种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与评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从国外引进的256份油用亚麻品种资源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7.51%~92.43%,表明各材料间农艺性状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2)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凝聚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单株果数因子"、"株高因子"、"千粒重因子"和"果粒数因子",这4个主成分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33.85%、25.95%、16.32%和12.05%,累计贡献率为88.17%;3)系统聚类分析将256份品种资源在欧氏距离D=34.42水平上聚为六大类群,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主要集中在第Ⅲ、第Ⅳ类群,包括76份材料,这些材料株高适中,单株分茎、分枝能力强,单株果数多,单株生产力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作为优异基因资源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

关键词: 亚麻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