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植株叶片病害光谱识别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谱反射率差异区分健康植株与患病植株,通过基于光谱特性研究提前获知病情,在最关键的潜伏未表征早期进行防治。试验选用万寿菊幼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接种一定数量的黑斑病孢子在其叶片上,并对不同染病对照组开展黑斑病侵染的监测试验。首先利用SG卷积求导法与多元散射校正法的不同组合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各对照组万寿菊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中各个最佳主成分对应的载荷图,提取对各对照组万寿菊识别敏感的特征波长,最后以特征波长为输入变量,用簇类的独立软模式(SIMCA)分类法对各对照组万寿菊黑斑病害进行识别,精确度达到98%以上。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万寿菊叶片病 SIMC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氧胁迫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理状态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低氧胁迫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血液基础指标、抗氧化和能量代谢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体质量为(19.46±4.9)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低氧(2.3mg/L)胁迫3h和自高氧(18.5mg/L)逐渐降至低氧(2.8mg/L)又恢复到正常溶氧(7mg/L),这两种不同情况下的低氧胁迫试验。检测了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质量浓度,以及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酶活力和鳃组织三磷酸腺苷酶活力。结果显示,低氧胁迫下西伯利亚鲟幼鱼血红细胞数升高,血红蛋白质量浓度、血液pH、肝脏和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以及碱性磷酸酶活力均低于正常溶氧组,而鳃组织钠/钾—三磷酸腺苷酶活力无明显变化。试验结果显示,急性低氧胁迫能较快使西伯利亚鲟幼鱼血液红细胞数目增加,并影响肝脏、肌肉的抗氧化应激及代谢相关酶活力,但是短时间内西伯利亚鲟幼鱼可能还未实现鳃部的能量调节。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血液指标 抗氧化酶 三磷酸腺苷酶 碱性磷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管式射流集污特性试验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工厂化养殖池内的污物聚集效果是养殖池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重要指标,对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种典型的工厂化鱼类养殖池,对边侧管式射流系统驱动下的流场特性和污物聚集效果进行研究,探讨了射流角度、射流流速和循环抽吸方式等因素对养殖池内水体流场特性及污物聚集分布规律的影响。利用手持式ADV流速仪在养殖池内进行布点测量,获得各点流速数值,然后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流场插值构图,研究养殖池的流场分布特性;污物聚集特性采用图像法进行处理分析。研究表明:管式射流驱动作用下,流速从池心向外呈"V"型变化。在射流角度固定为40°条件下,射流速度越大,池心低流速区域范围越小,污物聚集效果越好。当射流速度达到0.3 m/s时,污物基本聚集于池心;在流速固定的情况下,对污物聚集效果存在一个最佳的射流角度,约为40°。池内循环抽吸模式对流场和污物聚集效果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底部抽吸时,排污孔附近的径向流速与切向流速均高于边侧抽吸模式,且污物聚集效果明显优于边侧抽吸模式。该研究成果可用于工厂化鱼类养殖池管式射流水力驱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在不影响养殖对象生长的前提下,可尽量提高射流流速,最佳射流角度一般为40°左右,并尽量采用底部抽吸模式。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管式射流 水力特性 集污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的作物分布信息遥感提取

农业机械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我国2012年4—11月覆盖主要农作物全生育期的23幅中分辨率HJ-1A/1B卫星时序影像,采用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分类方法提取黑龙江省双河农场主要农作物分布信息,并与传统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影像预处理构建时序HJ星影像集,先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道路,为作物提取排除田间道路及附属地物干扰;再结合作物物候历分析不同地物光谱和时序特征,筛选出7个特征指数和14个敏感时相,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提取出玉米和水稻。研究表明,多特征指数辅助作物分类十分有效,尤其是归一化水指数NDWI对水稻提取非常有效;较之传统决策树分类,决策树和面向对象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能有效剔除田间道路及附属林带沟渠对作物分类的干扰,总体分类精度从89.22%提升至95.18%,该方法可为其他地区利用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低成本高精度提取作物分布信息提供借鉴。

关键词: 遥感 作物分布 信息提取 决策树 面向对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日光温室内负水头灌溉条件下茄子生长及生理特性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日光温室内负水头灌溉对茄子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温室水分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设定灌溉系统的负压值为70hPa,每周常规灌溉的灌水量为负压自动灌溉系统下植株耗水量的1.5倍,在日光温室内进行负水头灌溉与常规灌溉下的茄子栽培试验,分析2种灌溉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动态、一周内2种灌溉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及生育期内茄子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70hPa负压灌溉下温室土壤含水量基本控制在14.48%左右。负水头灌溉下茄子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展开度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常规灌溉,其中株高和叶片数与常规灌溉相比差异显著。2种灌溉方式下茄子叶片的光合、蒸腾作用及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双峰曲线;负水头灌溉下茄子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灌溉。负水头灌溉下茄子产量为常规灌溉的1.44倍,负水头灌溉和常规灌溉下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分别为17.86,8.27kg/m3,两者差异极显著,负水头灌溉的水分生产率为常规灌溉的2.16倍。【结论】负水头灌溉在持续供水的同时又能精确控制土壤含水量,有效减少土壤渗漏和地表蒸发,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且更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茄子的产量和水分生产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 负水头灌溉 常规灌溉 茄子 生长发育 光合作用 作物水分生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硬头鳟与溪红点鲑杂交三倍体育种技术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同时具有杂交及三倍体优势的鲑鳟鱼苗种,开展了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溪红点鲑(Salvelinus fontinalis)正反杂交受精卵的实验。杂交结果,溪红点鲑(♀)×硬头鳟(♂)实验组卵子在受精10 min后全部死亡,而硬头鳟(♀)×溪红点鲑(♂)组的受精卵正常,可以进行6-DMAP三倍体诱导实验。6-DMAP诱导受精卵结果,起始诱导时间在12~15 min,受精卵的发眼率最高,为75.87%~76.64%,在5个起始诱导时间梯度内,受精卵的孵化率在86.44%~90.31%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2.45%~95.55%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诱导持续时间为10~15 min时,受精卵发眼率达到最高,为74.28%~76.81%,在5个诱导持续时间梯度内,受精卵孵化率在87.28%~90.24%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3.67%~96.25%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药物诱导浓度为120~150 mg/L时,受精卵的发眼率达到最高,为73.57%~76.27%,在5个不同的药物浓度梯度内,受精卵孵化率在88.57%~90.03%之间,苗种三倍体率在92.56%~96.38%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利用6-DMAP诱导受精卵制备杂交三倍体苗种的方法是可行的,实验最佳方法为硬头鳟(♀)×溪红点鲑(♂)卵子受精后12~15 min内,利用浓度为120~150 mg/L的6-DMAP溶液诱导,持续时间为10~15 min,然后放入孵化桶内正常孵化,获得苗种的三倍体率可达92.56%~96.38%,可满足正常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 硬头鳟 溪红点鲑 杂交三倍体 6-二甲基氨基嘌呤 诱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竹DlSCL6基因amiRNA前体合成及表达载体构建

世界竹藤通讯 2016

摘要:Web MicroRNA Designer(WMD3)是一个专门应用于植物人工miRNA设计和前体序列设计的专业网站,其中利用重叠PCR法合成amiRNA前体序列,涉及多个PCR和纯化回收过程,步骤繁琐,周期较长。本研究利用WMD3设计了麻竹转录因子DlSCL6基因的人工miRNA序列和其前体序列,采用改进的重叠PCR方法,快速克隆获得了该前体序列,并以改造的pCMABIA1301载体为框架,构建了该前体的植物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利用amiRNA调控SCL6基因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麻竹 人工miRNA 重叠PCR 表达载体构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唐徕渠支渠灌溉专家决策系统应用研究

中国水利 2016

摘要:唐徕渠灌区位于宁夏青铜峡灌区腹地,东西宽5~30 km,南北长约160 km,灌区可控制面积约300万亩(15亩=1 hm~2,下同),其中灌溉面积120万亩。可覆盖青铜峡市,银川市的永宁县、兴庆区、金风区、西夏区、贺兰县,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大武口区、惠农县等9个县区,西湖农场、南梁农场、暖泉农场等6大农场。灌区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水稻、玉米等为主,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素有"塞上乳管"之称。唐徕渠最大引水流量127 m~3/s,由于唐徕渠灌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

关键词: 灌区 专家决策系统 宁夏 唐徕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u~(2+)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

硅酸盐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工业废水含有重金属离子,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不可避免地对生物处理过程产生毒性。本研究采用SBR反应器考察Cu~(2+)浓度对活性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浓度较低时(<2 mg/L),Cu~(2+)对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SOUR和Zeta电位影响较小,SVI、SOUR和污泥表面Zeta电位分别保持在67 m L/g、7.24 mg O_2/(g MLSS·h)和38.41 m V,COD去除率为84.31%。但是,当Cu~(2+)浓度较高时(≥2 mg/L),COD去除率下降,污泥絮凝沉降性差,污泥表面Zeta电位降低,活性污泥具有发生膨胀的趋势。SVI升高至149 mg/L,污泥表面Zeta电位下降至21.21m V,SOUR下降至3.37 mg O_2/(g MLSS·h),COD去除率下降至34.11%。

关键词: Cu2+ 活性污泥 SVI ESS Zeta电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速气流条件下标准扇形喷头和空气诱导喷头雾化特性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标准扇形喷头与空气诱导喷头均为地面喷雾常用喷头,其在低速条件下的雾化特性已有较多研究,而在高速气流下的雾化特性尚不清楚。为了探究对比2种喷头在高速气流条件下的雾化特性,以及其用作航空喷头的可能性,基于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设计制造的IEA-I型高速风洞,采用马尔文Spraytec喷雾粒度仪对德国Lechler公司生产的LU-120-03标准扇形压力喷头和IDK-120-03空气诱导喷头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类型喷头在距离出口0.15 m时,雾滴并未完全雾化。而在距离出口0.35 m时雾滴均已充分雾化。其中LU-120-03扇形压力喷头雾滴体积中径随风速增大从210μm逐渐减小至130μm,在管道压力达0.4 MPa以上时,其雾滴粒径分布跨度随风速增大逐渐从1.3增至1.5。而IDK-120-03空气诱导喷头产生的雾滴粒径相对较大,在风速为120 km/h时,达420~450μm,但其随着风速进一步增加快速减小,在风速达305 km/h时,其产生的雾滴体积中径降低到150μm。试验还发现管道压力变化对LU-120-03扇形压力喷头产生雾滴体积中径影响较大,而对IDK-120-03空气诱导喷头产生的雾滴体积中径影响较小。该研究可为固定翼有人机航空施药方案,如喷头选型、压力选择、作业速度选择等提供试验数据指导。

关键词: 喷雾 喷头 航空 风洞 雾滴 植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