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台风活动特征及其对渔业活动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知台风在南海渔场的活动规律,满足我国南海渔业生产安全及渔场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利用1959-2014年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分析了56年间影响南海渔场的台风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南海渔场的台风生成源地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其中67. 2%的台风来自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主要移动路径由西北移进入南海中北部和西移进入南海大部海域,并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年均台风频数约有10个,研究期内台风频数呈现小幅振荡,年累积气旋能量(ACE)呈下降趋势并存在周期性变化,影响南海的台风数量或强度呈增大趋势。6~11月是南海台风盛行期,月平均ACE逐月上升,极值出现在10月。北部渔区和中部渔区北部是受台风影响较严重的区域,其中中沙东部渔场和东沙渔场附近海域是台风活动的高频中心,南部渔区受台风活动影响较小。南海渔场台风活动对捕捞生产和渔业设施存在较大影响,基于南海台风活动规律和影响范围角度考虑,认为2017年南海伏季休渔制度规定合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磺胺甲噁唑与吉富罗非鱼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研究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磺胺甲噁唑(Sulfamethoxazole,SMZ)与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实验研究了体外平衡透析法测定SMZ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最佳测定条件,从而推断出体内超滤法的最佳测定条件,最后进行了两种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SMZ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受温度影响,但具有p H依赖性和药物浓度依赖性。在4℃、p H 7. 4条件下,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结果如下:0. 5~10. 0μg SMZ/m L透析液范围内,体外SMZ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5. 48%~25. 12%,10. 0~60. 0μg SMZ/m L透析液内,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维持在14. 65%~15. 48%内;在血浆含药浓度为1~5μg/m L内,体内SMZ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5. 34%~20. 1%;在10~20μg/m L内,体内结合率趋于稳定,维持在12. 7%~14. 9%内,与体外测定结果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通过两种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确定体内超滤法为SMZ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磺胺甲噁唑 血浆蛋白结合率 体外平衡透析法 体内超滤法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3—2016年《中国水产科学》文献计量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2017年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对《中国水产科学》2013―2016年发文和文献引证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6年,165家机构在《中国水产科学》上发表论文605篇,其中390篇论文在该段时间内被引881次,论文引用率为64.46%,篇均被引用频次为1.46次。有4221篇论文在统计截止时间(2016年12月31日)前获得过引用,总被引频次7458次。核心他引率一直保持在90%的较高水平,核心即年指标基本保持在13%左右,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论文占比保持在80%左右。通过发文的关键词分布,发现热点研究主题为"生长",其次是"基因克隆",第3位是"凡纳滨对虾"。2013―2016年,本刊被引第一作者总人数为1463人,高被引论文分别属于渔业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渔业生态与环境、水产遗传育种、水产营养与饲料、渔业病害研究、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7个学科。此外,筛选出了20位高发文作者、20家高发文机构和20位高被引作者,为期刊提供了专家信息储备。通过对本刊文献计量分析,探究2013―2016年水产科学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和机构,可为期刊的发展提供支撑,并为科研人员了解学科发展状况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浅滩沉积物中的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的垂直分布和物种多样性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在2017年秋冬季组织实施的2个绿潮种源调查航次,研究苏北浅滩紫菜养殖区沉积物中的大型绿藻微观繁殖体的垂直分布和物种多样性。对沉积物中的微观繁殖体的定量实验结果表明:表层泥样中绿藻微观繁殖体的丰度最高,随着深度的增加迅速降低。在9月份表层沉积物中丰度为9±2ind./g,而在11月份表层丰度达到98±25ind./g;与9月份相比, 11月份浅滩沉积物中绿藻繁殖体数量呈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通过对51个绿藻样品的分子鉴定发现:沉积物中存在石莼属(Ulva)、尾孢藻属(Urospora)、盘苔属(Blidingia)等大型绿藻的微观繁殖体;数量占优是石莼属繁殖体,主要包括曲浒苔(Ulva flexuosa)、浒苔(Ulva prolifera)、扁浒苔(Ulva compressa)、缘管浒苔(Ulva linza);其中曲浒苔占据的比例最高,在9和11月份分别达到80.94%和73.33%。在2个调查航次中,都从沉积物中发现了绿潮浒苔的微观繁殖体,这些微观繁殖体是绿潮浒苔在苏北浅滩种源维持的重要方式和关键阶段,也构成了黄海浒苔绿潮连年暴发的"种子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土迁移入海后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土研究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其入海后工程力学性质变化如何,是目前研究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黄土入海堆积形成的现代黄河三角洲采集沉积物样品,在均等固结条件下,采用应变破坏标准,开展系列动荷载作用下的固结不排水循环三轴强度试验;获得不同动荷载下的动应变、动孔隙水压力发展曲线,建立孔隙水压力增长模型;并探讨了其孔压及动强度特性较陆地黄土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黄土迁移入海后,在动荷载作用下,沉积物样品的应变与孔隙水压力发展不同步,孔隙水压力最终稳定,应变则不断发展;土样发生破坏时孔压未完全达到围压,主应力也未完全减小为零;黄土迁移入海后孔隙水压力发展与陆上黄土类似,同样可用一个五级多项式表示;黄土在迁移入海后其动强度增强.研究成果对黄河三角洲动力地质灾害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蟹、虾养殖池塘移动投饲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蟹、虾池塘养殖过程中存在投饲不均匀的问题,设计制作了一种用于大中型蟹、虾塘养殖池塘的移动投饲装置。该装置可实现行动轨迹自动控制,可不间断向池塘抛撒饲料。通过自动行走机构在池塘中行走,其绞龙结构将饲料从饲料箱输送到撒料盘,撒料盘配有可调频伺服电机,通过变频器调节撒料盘转速,可控制撒料半径和撒料量。设计投饲储料箱容积0.08 m3,撒料盘距水面高度0.62 m。试验选用养殖池塘长100 m、宽33 m。结果显示:满储料箱饲料可满足面积0.33 hm2蟹、虾池塘投喂一次的要求;直线行走时,投饲直径可调节范围为1.2~5.8 m;投饲速度可调节,饲料破碎率在1%左右,储料箱残饲率在2%~8%。研究表明:该移动投饲装置具有自动行走、投饲均匀、投饲范围广等优点,能有效提高蟹、虾池塘饲料利用率,减少劳动力成本,可推广到各大中型养殖池塘使用。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蟹塘 虾塘 投饲装置 移动投饲 自动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验室培养下温度和盐度对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 (Asano,1951)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基于形态测量
《微体古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三个温度(6℃,12℃和18℃)和四个盐度(20‰,25‰,30‰和35‰)完全交互条件下,对中国近海常见底栖有孔虫Ammonia aomoriensis活体进行单个体分组培养实验,每组12个体,实验周期为28d,每两天测量虫体长径和短径、记录房室数目和存活情况,以研究温度和盐度对A.aomoriensis存活、生长和形态变化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在实验设计的温度和盐度范围内,低温对其存活具有抑制作用,6℃时虫体出现死亡早且最终存活率低,而盐度无明显影响;温度对A.aomoriensis长径和短径的生长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随着温度升高,生长加快;盐度对A.aomoriensis长径和短径的生长均无显著的影响。实验设计中最适宜的18℃时,两圈房室以上的A.aomoriensis每生长一个房室平均时间3.5-7d,长径和短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7~1.3μm/day、1.2~1.9μm/day。培养结束后A.aomoriensis的虫体长宽比与温度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显著相关,且温度升高,个体长宽比减小,形态更接近于圆形,推测其可以作为指示温度变化的指标。温度和盐度对A.aomoriensis的交互作用在长径的生长中显著,在短径的生长和长宽比中不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相比于盐度,温度对A.aomoriensis存活、生长和形态变化影响更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5—2016年利用底拖网对大亚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均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春秋季略有不同。其中,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106 574ind/km2),春季次之(17 361ind/km2),冬季最低(4 615ind/km2),而秋季为12 702ind/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夏季最高(632.62kg/km2),秋季次之(344.90kg/km2),冬季最低(115.39kg/km2),而春季为156.02kg/km2。其中,秋季鱼类平均体质量最大(27g),夏季最小(6g),春季和冬季分别为9和24g。从空间分布上看,鱼类资源尾数密度分布特征表现为湾中部海域最高(72 273ind/km2),沿岸海域次之(50 905ind/km2),湾口海域最低(18 074ind/km2);而鱼类资源质量密度分布特征则是沿岸海域最高(673.90kg/km2),湾中部海域次之(404.24kg/km2),湾口海域最低(170.78kg/km2)。其中,沿岸海域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1.4g,湾中部海域为8.1g,而湾口海域为10.8g,这与各区域栖息环境、鱼类组成和捕捞压力有关。当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以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等小型鱼类为主。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发现,近30多年来大亚湾鱼类资源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为312.23kg/km2,低于1985年(42 317.49kg/km2)、1992年(3 414.20kg/km2)和2003—2004年(5 033.33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9g,低于1985年(18g)、2003—2004年(10.09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种变化主要是由过度捕捞开发、栖息地破坏因素引起的,也反映了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某种适应性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海域大规模绿潮成因与应对策略——“鳌山计划”研究进展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计划"支持下,本项目围绕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的防控减灾,联合山东和江苏两地多个单位协作攻关,于2016年到2018年展开了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绿潮藻浒苔(Ulva prolifera)的附着、入海等行为的加密观测,在大规模浒苔绿潮成因机制和防控策略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确认了苏北浅滩源地,确认本海区大量紫菜(Pyropiayezoensis)栽培筏架提供的大面积合适附着基、典型的富营养化环境特点以及北向风生流是黄海大规模浒苔绿潮形成的重要条件。本项目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锁定关键时段和海域并开展打捞船与无人机配合打捞;2.发现苏北浅滩存在独特浒苔种源;3.定量化研究了紫菜筏架拆除时人为去除筏架及绠绳上的附生绿藻量,明确这一过程大大促进了浒苔大量集中入海,成为浒苔绿潮形成的重要环节;4.定量化研究了浒苔在向北漂移,生物量和分布不断增加的过程;5.依据对浒苔緑潮的源头及其早期发生、发展几个关键过程的科学认识,提出了设置三道防线进行浒苔绿潮防控的策略以及在苏北浅滩开展浒苔绿潮初始生物量源头控制的具体建议。6.评价了浒苔绿潮对生态环境和养殖业危害的同时,关注了高生物量输入对受灾地可能带来生物北侵的生态风险。7.为保障2018年青岛上合峰会,项目组先期提交了绿潮防控建议,部署和开展的各项研究和现场调查结果为绿潮的预测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本项目还针对浒苔绿潮灾害的年际变化、马尾藻(Sargassumsp.)金潮灾害加剧、南黄海"三潮齐发"的复杂态势等新问题展开了观测与研究,为进一步制订更科学高效的防灾减灾方案,阐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近海藻华灾害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断面高程数据的河道冲淤计算方法—曲线正交网格地形法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应用河道固定断面高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一种基于曲线正交网格的河道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而进行河道冲淤定量计算的普适方法。应用1991—2012年黄河孙口-艾山河段河道断面高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别应用本文方法、断面法和基于矩形网格的网格地形法计算了孙口-艾山河段的冲淤演化,比较了不同方法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方法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基于三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研究区河道冲淤演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冲淤量差异较大。断面法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较为接近,平均相对误差约为9%,其计算误差主要源于未考虑河道宽度变化和断面方位与河道夹角的变化。基于矩形网格建模计算结果与本文方法结果相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可达40%以上,主要由于现有断面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导致计算网格对于弯曲河道的控制不足,进而导致河道高程插值失真。本文方法考虑了河道河势与河长变化,计算网格与河道边界拟合较好,优化了河道高程插值方法,降低了断面方位对插值结果的影响,能够准确的计算河道的冲淤通量。
关键词: 河道冲淤计算 断面高程数据 曲线正交网格 数字高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