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内蒙古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研究
《中国草食动物 》 2006
摘要:文章对内蒙古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和辽宁绒山羊毛囊各统计性状的周期性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表皮厚度从3月份开始增加,此时毛囊也开始伸长,绒山羊毛囊在8~9月份达到最长,为兴盛期;以后毛囊又逐渐变短,2~3月毛囊各性状基本不再变化,说明它已进入休止期.它们进入兴盛期和持续的时间不同.比较来看,初级毛囊除毛球宽外,其它各性状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均大于辽宁绒山羊,而次级毛囊各性状辽宁绒山羊都大于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在大多数月份二者差异显著,说明毛囊深、密度、S/P、毛球宽和生长期是影响它们产绒量的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农牧过渡带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内蒙古农牧过渡带是中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和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一个地区。地处阴山北麓的武川旱农试验区坚持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可持续性与可行性的紧密结合,狠抓突破性关键措施,提出以丘陵为单元的基本治理模式。从武川旱农试验区的实践表明农牧过渡带的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只要抓住改土治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把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和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措施,是能够扭转长期以来的生态、经济、社会3个恶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酸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畜牧与饲料科学(奶牛版) 》 2006
摘要:研究证明,苹果酸对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有促进作用,而且,苹果酸作为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对维持反刍动物瘤胃内环境的平衡有重要作用。笔者就苹果酸的理化特性、作用机理及其在反刍动物营养中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