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侵染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土壤质地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发生危害的影响,分别测试了6种土壤质地中禾谷孢囊线虫的侵染、发育及其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在整个小麦生长季,不同土质中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J2)的种群变化趋势一致。冬前土壤中少量线虫孵化,11月下旬各种土质中J2种群密度达到10.8~14.2条/100 mL土壤;4月初为J2发生高峰期,其种群密度为54.6~77.1条/100 mL土壤,且土壤中含壤土比例越高J2数量越大;J2在壤土与砂土比为6∶1和1∶0土壤中侵入根系的数量最多,单株根系J2数量为672.7~685.0条,且土壤中砂土比例越大J2侵入数量越少,相应地根系内3龄幼虫和形成的孢囊数量也越少;不同土质中不同时期孢囊内虫口减退率不同,但在生长季末不同土质中孢囊内虫口总减退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土质对孢囊内虫口减退率无影响,土质沙性越大越不利于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危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GGE叠图法分析种植密度对冀绿7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绿豆新品种冀绿7号为材料,设置9.0、10.5、12.0、13.5、15.0、16.5、18.0万/hm2 7个密度处理,利用GGE双标图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个体发育及群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变化对冀绿7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单荚粒数、百粒质量影响较小,对单株荚数、单株粒质量影响较大。随密度增大,分枝数、收获指数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则逐渐增大。冀绿7号的籽粒产量在低密度时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密度为13.5万/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继续升高产量保持相对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枯萎病药剂筛选及其防效研究
《北方园艺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出了4种抑菌效果好的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温室盆栽生物测定。结果表明:80%多菌灵2 000倍、25%戊唑醇4 000倍、40%氟硅唑3 000倍、25%丙环唑2 000倍、12.5%烯唑醇4 000倍的抑菌效果达到90%以上。烯唑醇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1901mg/L,其次是戊唑醇和多菌灵,EC50值分别为1.8723mg/L和1.8847mg/L;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播前灌施烯唑醇和多菌灵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好,36d时的防效分别为89.52%和72.07%。然而烯唑醇明显抑制西瓜幼苗的正常生长。可见,播前拌土施用多菌灵对西瓜枯萎病有理想的防治效果,可优先用于西瓜枯萎病的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沿海区耕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系统掌握河北沿海耕地土壤质量的现状,获取土壤质量提升的优化调控措施。采用GIS与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沿海区耕地土壤质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与分级,获得土壤质量综合评判分级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土壤质量状况总体较低,有机质中等偏低,全氮较为贫乏,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对丰富,土壤全盐含量已达到中度盐渍化土标准,地下水矿化度高且埋深浅。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与地下水埋深是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区不同行政区土壤质量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其pH变异系数最小,全盐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其空间分布规律与土壤全盐含量相似;研究区土壤质量最差的区域是沧州沿海中东部、唐山沿海南部,其面积约占总耕地总面积的5.3%。土壤质量分级图可用于研究区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综合治理,土壤质量较差的区域采取先种盐生植物、再种经济植物的"梯次推进"植物利用模式,通过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质量。全面掌握区域的土壤质量状况,对河北沿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花药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技术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花药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率,以小麦冀5006/9204和核生2号/08004 F1杂交组合为试材,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分别对小麦花药和植株分蘖节进行了处理,其中花药处理方法为在C17诱导培养基中分别加入浓度0.02‰、0.05‰和0.10‰的秋水仙碱,分蘖节处理方法为分别用浓度0.20‰、0.50‰、0.75‰和1.00‰的秋水仙碱浸泡单倍体再生植株分蘖节各5 h和10 h,研究秋水仙碱不同浓度与处理方法对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秋水仙碱0.02‰的诱导培养基上再生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冀5006/9204和核生2号/08004 F1代杂交组合的染色体加倍效率分别为52.38%和47.37%;0.75‰秋水仙碱溶液浸泡分蘖节5 h的染色体加倍率最高,为65.06%。尽管我们用秋水仙碱处理花药的加倍率不如处理分蘖节的效果好,但该方法可能比处理分蘖节更经济、简便,可达到快繁与加倍同时进行的目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杏种子适宜处理方法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解决极早熟杏种子发芽难的问题,以极早熟杏种子为试材,进行赤霉素浸泡鲜种仁、鲜种冷藏、鲜种沙藏和常规沙藏4种处理。结果表明,前3种处理种子的发芽率依次分别为6.06%~86.67%,40.00%~97.84%和10.00%~84.21%,常规沙藏只有部分品种的种子发芽,发芽率为6.67%~11.43%;赤霉素浸泡鲜种仁、鲜种冷藏和鲜种沙藏各品种种子的成苗率分别为6.06%~81.48%,17.24%~68.24%(秦杏1号除外)和6.67%~67.37%,常规沙藏种子的成苗率只有3.33%~5.71%;赤霉素浸泡鲜种仁、鲜种冷藏、鲜种沙藏和常规沙藏发芽种子的成苗率分别为87.50%~100%,35.00%~77.33%(秦杏1号除外),66.67%~92.31%和50.00%~66.67%。赤霉素浸泡鲜种仁、鲜种沙藏发芽种子的成苗率较高,可在育种研究过程中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种仁含油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相关分析(英文)
《棉花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油分棉花品种选育成为棉花育种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明确陆地棉棉子油分含量与其他主要经济性状的关系对高油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DPS V3.01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了108份不同种质的种仁油分含量与粗蛋白含量、皮棉产量、衣分、铃重、单株结铃数、纤维长度、比强度及马克隆值和枯萎病病情指数、黄萎病病情指数等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棉花种仁油分含量与棉花的皮棉产量、单株成铃、铃重和衣分主要产量构成性状不存在显著相关;棉花种仁油分与纤维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有一定的正相关,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与纤维比强度和纤维细度间无相关性;棉花种仁油分与枯萎病抗性有微弱的负相关,与黄萎病抗性不存在相关性。但是棉花种仁蛋白含量与油分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育种中提高陆地棉油分含量不会影响其皮棉产量,对抗病性的影响也很微弱,并且对纤维品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保证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基础上,选育高油分含量的棉花新品种是切实可行的,但选育种仁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均高的品种难度较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