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7013条记录
腾格里沙漠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的生态功能及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

中国沙漠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1998—2001年的野外调查,沙坡头地区固定沙丘结皮层藓类植物共3科、11属、24种,新发现 8 个本地区新记录种。人工固定沙丘仅分布有7种藓类,而自然固定沙丘包括了所有的 24 种藓类,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构成了复杂的苔藓植物群落。沿坡向随高度的上升,藓类植物的盖度减少,而藻类植物的盖度却有上升的趋势。自然固定沙丘藓类植物盖度明显小于围封的人工固定沙丘。人工固定沙丘随着固定年限的增加,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增高,不同种类藓类植物的生物量明显不同,综合盖度因素,真藓拥有该地区最大的生物量。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藓类植物结皮厚度和株高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 01)。不同固定沙丘藓类结皮土壤的总盐量、阴、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藻结皮和流沙,苔藓结皮中苔藓植物体内Mg/Ca率在0 50~0 98之间,结皮土壤Ca2+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种离子,Na+、K+ 离子含量较少。苔藓植物生物量与土壤磷、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P<0 05),土壤pH值与土壤磷含量和苔藓植物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P 分别为<0 01 和<0 05),表明高的 pH值显著影响土壤磷含量和植物生物量。磷含量还与氮含量显著相关(P<0 05),充分表明磷是荒漠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生长发育首要的限制因子。藓类结皮土壤中的有机质、全磷、全氮、速磷、速氮

关键词: 腾格里沙漠 固定沙丘 生物结皮 苔藓植物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起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胡萝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细胞结构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l胁迫明显抑制胡萝卜种子萌发,当NaCl浓度为50 mmol/L时,种子发芽率下降1/2,当NaCl浓度达到150 mmol/L时,种子发芽率下降82.9%;无论NaCl浓度高低,都对胡萝卜幼苗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使幼苗生长量、干物质积累及含水量显著下降。NaCl浓度对叶细胞结构也有很大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细胞核缩小、变形或降解。

关键词: 盐胁迫 胡萝卜 发芽率 幼苗生长 细胞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BMP4基因部分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

摘要:参考人和老鼠BMP4基因序列信息,选取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扩增牛的BMP4基因部分cDNA序列。将该片段重组到载体中,筛选阳性克隆,提取质粒DNA,并进行序列测定,首次获得了牛BMP4基因的部分外显子序列。序列分析比较发现,牛与羊、人、小鼠、大鼠等动物的BMP4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3%、93%、91%。该研究结果反映了BMP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

关键词: BMP4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用人工瘤胃筛选奶牛日粮配方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5

摘要:运用DFCOS-Ⅱ型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对精粗比为4∶6的A、B、C、D、E5种泌乳料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各组的瘤胃液pH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A、B组的NH3-N浓度低于C、D、E组;A、B组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高于C、D、E3组。

关键词: 双外流连续培养系统 奶牛泌乳料 日粮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功能性寡糖的作用及其在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中国奶牛 2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精粗比日粮条件下绒山羊瘤胃内环境和发酵指标动态变化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5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绵羊常用粗饲料GI的测定及其代谢能模型化研究

现代畜牧兽医 2005

摘要:在测定5类9种粗饲料及3个混合粗饲料的常规成分基础上,实测了它们的粗饲料分级指数(GI):大青山草地早熟禾3.4758、沙打旺3.3731、苜蓿1.7202、混粗C21.1797、青干草1.1029、混粗C10.7852、羊草0.5684、玉米青贮0.4152、玉米秸0.1985、谷草0.1728、混粗D0.0805、苏丹草0.0687,并就GI与饲料相对值(RFV)对粗饲料品质的分级进行了比较,表明GI要优于RFV,同时证明:GI还可以用于混合粗饲料的优化与牧草刈割期的确定。研究并建立了预测粗饲料代谢能(ME)的模型:ME(MJ/kg)=-11.7492+0.5959IVDM(D%)-0.0044[IVDM(D%)]2,其中IVDMD为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关键词: 绵羊 粗饲料 分级 GI M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与其对丛根病抗性的关系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比较生理学方法,以抗丛根病(rhizomania)性不同的4个甜菜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丛根病地和无丛根病地上抗、感病品种的几丁质酶(chitinase)和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活性与甜菜抗丛根病的关系。抗病品种在病地和无病地上皆比感病品种具有较高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表明这两种酶与甜菜抗丛根病性有关;另外,病地上两种酶的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无病地上,是病原物侵染诱导抗性的表现。

关键词: 甜菜 丛根病 几丁质酶 β-1 3-葡聚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半干旱地区生物结皮层藓类植物氨基酸和营养物质组成特征及适应性分析

生态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藓类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变化、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藓类结皮土壤相应营养元素含量变化的分析,以揭示藓类的营养组成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机制。研究样地选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区和宁夏腾格里沙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区。通过实验,从藓类植物体内检测出17种氨基酸,表明其体内的氨基酸组成大部分与高等植物相同,其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最高,约占总氨基酸的50%。脯氨酸含量在所有氨基酸中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只占氨基酸总量的3.12%。草原化荒漠区与典型草原区分布真藓平均总氨基酸含量均大于土生对齿藓,两地区间真藓有10种氨基酸(包括脯氨酸)含量有显著性均数差异(p<0.05),而土生对齿藓只有脯氨酸有显著性差异(p<0.05)。赖氨酸、精氨酸含量在两个地区各种藓类体内有相对稳定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脯氨酸的含量在同一地区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不同地区却有显著性差异。藓类体内营养元素显著高于结皮层土壤,表明苔藓植物有很强的元素富集能力,其中N含量最高,P含量最低。不同种类植物体内营养元素Ca、Mg、K的含量存在差异,表明藓类植物对金属营养元素有很强的选择吸收能力。元素相对利用能力(植物/土壤),K最大,P最小,Ca、Mg因种类不同存在差异。N/P比率在草原化荒漠区分别为真藓10.25,刺叶赤藓13.59,土生对齿藓15.78;在典型草原区分别为真藓11.91,土生对齿藓10.55,盐土藓11.37,可知N、P在干旱区不是藓类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元素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N和P,Ca和Mg明显相关(p<0.05),而K和Ca、Mg之间则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K和Ca、Mg之间存在制约关系。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分析表明,随降雨量增加二者含量明显呈现递减趋势,说明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与苔藓植物的抗旱性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 生物结皮层 藓类植物 营养元素 氨基酸 脯氨酸 可溶性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