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216条记录
小麦单株穗数响应氮胁迫遗传位点挖掘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株穗数(Spike number per plant, SNPP)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单位面积穗数直接相关且对氮素极其敏感。为了鉴定单株穗数耐低氮胁迫的遗传位点,促进氮高效或耐低氮的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本研究利用黄淮北片冬麦区132份小麦品种(系)在高、低氮水平共8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及单株穗数耐低氮胁迫系数,结合Affymetrix Wheat 55K SNP芯片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共检测到4个位点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与单株穗数显著关联,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0.20%~17.5%;3个位点在2个环境中与单株穗数耐低氮胁迫系数显著关联,可解释11.4%~16.3%表型贡献率。显著关联位点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及分布频率表明,加强AX-108733649-2B、AX-108889870-4A、AX-111667100-5B和AX-111039914-7D位点的选择,对小麦氮高效品种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小麦 单株穗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氮素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港流域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农艺性状评价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6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在黑龙港流域特殊的干旱气候条件下,对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间农艺性状的变化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宜河北省低平原地区种植的冬油菜品种,为地下水超采区域内旱作雨养和轮作休耕制度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冬油菜品种的种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黑龙港流域,选择株高较高(146.1~152.7 cm)、一次分枝数(14.5~14.9)和主花序角果数(60.7~63.1)较多、二次分枝数较少且越冬率为95%~100%的油菜品种进行种植,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参试品种中综合性状较好的品种为‘陇油16’、‘天油1358’、‘冬油-2’,适宜在本地区及气候条件相似地区种植。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农艺性状 方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棉铃虫和松毛虫赤眼蜂的选择毒力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指导棉铃虫防控中化学杀虫剂和天敌昆虫协调使用,本文采用浸叶法和玻管药膜法测定了4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和松毛虫赤眼蜂成蜂的毒力。结果表明,供试双酰胺类杀虫剂中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氟氰虫酰胺对棉铃虫幼虫表现出了较高的毒力水平(LC50分别为0.2882、0.3894、0.8609 mg/L),稍低于对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LC50为0.06493 mg/L);而溴氰虫酰胺对棉铃虫的毒力(LC50为3.7638 mg/L)明显低于甲维盐。从对天敌昆虫安全性来看,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和氟氰虫酰胺对松毛虫赤眼蜂的毒性(LC50分别为1.0060、0.9933、1.1541 mg/L)明显低于甲维盐(其LC50为0.1646 mg/L),表现出了较高的安全性;但是,溴氰虫酰胺对松毛虫赤眼蜂毒性较高(LC50为0.4952 mg/L),安全性较差。本研究将为棉铃虫防控中药剂与天敌协调使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棉铃虫 松毛虫赤眼蜂 双酰胺类杀虫剂 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咸水利用方式对棉花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土壤盐分的影响

棉花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科学合理地利用浅层咸水资源.[方法]依托短期定位试验开展了在第3年和第4年不同咸水利用方式下(CK:造墒和蕾期灌淡水;T1:造墒和蕾期灌咸淡混配矿化度3 g·L-1的微咸水;T2:淡水造墒蕾期灌矿化度5 g·L-1咸水;T3:造墒和蕾期灌矿化度5 g·L-1咸水;T4:淡水造墒蕾期不灌水)棉花长势、叶绿素荧光参数、土壤盐分累积及其运移的变化.[结果]T1和T2处理的齐苗率、株高、干物质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荧光参数、产量及霜前花率与CK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含量较CK有所增加,但未对棉花生长产生明显抑制.T3处理的棉花长势指标、叶绿素荧光参数较CK显著降低,0~100 cm土壤盐分含量较CK明显增加.[结论]从土壤质量安全和咸水高效利用的角度考虑,连续4年用3 g·L-1的咸淡混合水灌溉或用淡水与5 g·L-1的咸水轮灌不仅能节约淡水,且不影响棉花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当地在棉花生产中安全利用咸水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咸水利用 棉花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土壤盐分 产量 生长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咸水灌溉对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咸水灌溉对麦—玉两熟轮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效应,在长期定位咸水灌溉试验(始于2006年)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矿化度咸水连续灌溉第13~14年农田土壤盐分(ECe)及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指标的变化规律。试验设置5个灌溉水矿化度处理,分别为1,2,4,6,8 g/L。结果表明,0—40 cm土层土壤ECe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4,6,8 g/L灌水处理与1 g/L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咸水灌溉改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灌溉水矿化度≤4 g/L时,0—4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大团聚体(>0.25 mm)为优势粒级,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大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黏团聚体(<0.053 mm)质量分数增大,当灌溉水矿化度达到6 g/L时,粉+黏团聚体占比最大。咸水灌溉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随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减小,分形维数增大,但2 g/L与1 g/L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该研究灌溉制度下,≥4 g/L咸水灌溉显著增加土壤盐分,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应谨慎使用。

关键词: 咸水灌溉 麦—玉轮作 土壤盐分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药食同源花叶类植物对高尿酸血症的功效及机理研究进展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患者明显上升且呈年轻化发展趋势。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枢纽。药食同源指既有食用功能,也有药用功能。花叶类植物提取物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具有饮用方便、药性温和的特点,在调控机体代谢方面疗效显著。基于药食同源原料目录、相关药典及Patsnap、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筛选适合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食用的低嘌呤特色花叶类植物,并对其主要功能成分和功效进行了论述。旨为高尿酸血症患者日常生活中合理搭配饮食提供参考,引导人们健康饮食,有助于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关键词: 花叶类植物 高尿酸 桑叶 银杏叶 紫苏 菊苣 绞股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耕作对冬小麦品质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有机耕作方式下小麦品质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以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凤归巢公司有机农场为试验基地,以常规耕作为对照,检测了小麦产量和品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有机耕作5年冬小麦在返青、抽穗和成熟期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结果表明:(1)有机耕作5年小麦的产量、籽粒粗蛋白、湿面筋含量有所降低,但面粉筋性增强,最大拉伸阻力提高了12.1%;小麦籽粒Se、Mg和Zn含量分别提高了8.30%、2.06%和11.79%,重金属Pb、Cr和As的含量分别下降26.08%、45.10%和2.8%,差异性显著;(2)有机耕作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提高,细菌和真菌的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提高,Simpson指数下降;(3)鞘酯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和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为试验样地小麦根际优势细菌科,抽穗期根际微生物种群数和丰度最高;有机耕作下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和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比常规耕作提高了24.98%和75.18%,而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诺卡氏菌科(Nocardioidaceae)下降了67.95%、33.76%和25.22%;在真菌属水平上,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Subulicystidium、锥毛壳属(Coniochaeta)、裂壳属(Schizothecium)和尾柄孢壳属(Cercophora)的丰度较常规耕作高50倍以上,几乎是有机耕作的特有真菌,而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帚枝霉属(Sarocladium)等植物病原菌比常规耕作分别减少了61.53%、50.82%、50.39%和44.06%。有机耕作下小麦品质得到改善,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群落特征更宜于植物健康生长。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耕作 根际 微生物多样性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层重构对棉田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棉花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耕层重构技术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提供新途径和方法。【方法】2019年以冀棉315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旋耕(对照)和耕层重构(将0~20 cm土层与20~40 cm土层土壤互换,同时松动40~60 cm土层土壤)2种耕作方式,调查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以及棉花产量和生物量。【结果】与对照相比,耕层重构棉田0~20 cm土层的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降低,而20~80 cm土层的养分含量升高。耕层重构处理0~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低于对照,而20~4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耕层重构降低了0~20 cm土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0~40 cm土层的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真菌数量、脲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全磷、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呈显著线性关系。耕层重构处理棉花地上部生物量比对照显著提高8.91%,对棉花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耕层重构能够提高较深土层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较深土层的养分代谢,增加棉花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棉花 耕层重构 土壤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2种无花果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盐性评价

中药材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22个无花果品种盐胁迫下生理指标的测定,筛选出耐盐性强、适合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的无花果品种,为后续大田筛选和在沿海滩涂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对22个无花果品种盐胁迫7、14、21 d之后进行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测定,初步筛选出6个耐盐性较强的品种.对6个耐盐性较强的无花果品种进行盐胁迫0、6、12、24、48 h,测定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等8种生理指标,利用SPSS 19软件以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出的综合评价值对6个无花果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6个无花果品种耐盐性的综合排序为:维尼>焦黑>西莱>布兰瑞克>龙波>青皮.结论:维尼和焦黑可作为无花果耐盐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

关键词: 无花果 耐盐性 生理指标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防控玉米蛀穗害虫对减轻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及伏马毒素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引起的穗腐病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其产生的伏马毒素威胁食品安全.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等穗期害虫危害可导致玉米严重减产,并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目的]评估2种杀虫剂(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3种杀菌剂(氰烯菌酯、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对玉米穗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玉米产量和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的影响;明确施用杀虫剂后接菌对穗腐病发病的影响,探究防治玉米穗期病虫害的有效方案,为玉米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郑单958为供试玉米,在2019年春、夏两季于河北廊坊进行田间试验.玉米大量吐丝后5 d和20 d两次施药,接菌处理于吐丝后7 d进行.在玉米完熟期调查虫害级别、穗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果穗穗长、行粒数、穗重和百粒重,计算防治效果和增产情况,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籽粒中伏马毒素B1、B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施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均可显著降低平均虫害级别、穗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伏马毒素含量.与单独施用杀虫剂相比,施用杀虫剂与杀菌剂的混剂未显著降低平均虫害级别、穗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伏马毒素含量,也未显著提高产量和对上述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与仅接菌的处理相比,施用氯虫苯甲酰胺后接菌处理在穗腐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和伏马毒素含量方面均显著下降.在春玉米和夏玉米试验中,25 g·hm-2氯虫苯甲酰胺及其与杀菌剂的混剂对穗部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2.1%—92.7%、94.2%—95.0%,而30 g·hm-2甲维盐及其与杀菌剂的混剂对穗部螟虫的防治效果显著低于25 g·hm-2氯虫苯甲酰胺,仅为57.8%—78.0%、83.1%—89.9%.2种杀虫剂对穗腐病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春玉米防治效果均>60%,夏玉米防治效果均>88%.对于产量而言,各处理均对果穗穗长和行粒数无显著影响,药剂处理后的果穗穗重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用杀虫剂后接菌对产量无显著影响.分别施用2种杀虫剂单剂或其与杀菌剂的混剂后,春玉米可增产5.49%—13.49%,夏玉米可增产9.20%—13.95%,玉米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均低于500μg·kg-1,而对照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达2817μg·kg-1.喷雾接菌处理的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高达8710μg·kg-1,而接菌前施用杀虫剂可将伏马毒素含量降至1500μg·kg-1以下.[结论]施用25 g·hm-2氯虫苯甲酰胺和30 g·hm-2甲维盐均可通过显著降低玉米蛀穗害虫的危害,从而减轻穗腐病的发生并降低籽粒中伏马毒素含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而杀虫剂/杀菌剂混用与杀虫剂单用对虫害防控效果差异不显著;穗期害虫对果穗的伤害在穗腐病的发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综合各方面因素,25 g·hm-2的氯虫苯甲酰胺是防治穗期玉米害虫、减轻穗腐病较为理想的药剂.

关键词: 化学防治;虫害;拟轮枝镰孢;玉米穗腐病;产量;伏马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