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EMS诱变处理对洋葱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变异表型的观察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中原地区洋葱主要品种"钻石红N3"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0%~1.7%)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和不同浸泡时长(6、9、12、14、15、16、18 h)进行诱变处理,分析EMS处理对洋葱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率及相对发芽率的影响,以确定洋葱EMS处理的最优条件,以期为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洋葱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随着EMS浓度(0%~1.7%)的提高,种子的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EMS浓度下,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9、12、14、15、16、18 h),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显著降低;但当EMS处理时间为6 h、浓度为0.5%~1.7%和EMS处理时间为15 h、浓度为0.5%~0.8%时,洋葱种子的发芽率和相对发芽率与对照相比均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说明在该范围内EMS处理起到促进作用,即低浓度或短时间的EMS处理对种子发芽有轻微促进作用.以半致死浓度作为诱变标准,洋葱诱变育种时,最终确定浓度1.7%、浸泡16 h为EMS诱变洋葱品种"钻石红N3"及构建突变体库的最佳条件.EMS诱变处理可导致洋葱幼苗发生变异,主要表现有幼苗黄化、叶管皱缩、茎基部不规则膨大等.


桃NAC基因家族的鉴定及PpNAC050促进果实果糖积累研究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NAC(NAM,ATAF1/2,CUC2)在调控果实品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索NAC基因在桃(Prunus persica)果实可溶性糖调控中的作用,在桃基因组中鉴定得到117个NAC基因家族成员(PpNAC),其在桃8条染色体上呈不均匀分布。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显示,这些PpNAC可归为13个亚类群。克隆了一个在果实发育后期高表达的PpNAC050基因(Prupe.7G014100),其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具有转录激活活性。瞬时过表达PpNAC050显著提高了桃果肉中果糖和葡萄糖含量;EMSA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表明,PpNAC050作为转录抑制子,可直接与调控果糖含量的基因——液泡膜单糖外转运蛋白基因PpERDL6-1(PpERDL16)的启动子结合,暗示PpNAC050可通过抑制PpERDL6-1表达来提高果肉中果糖积累。
关键词: 桃 果糖 NAC PpNAC050 PpERDL6-1


关于科研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的几点思考
《大众标准化 》 2024
摘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基础,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环节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建设意图,降低项目风险,高效推进项目建设.结合科研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的实践经验,分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的重要性,阐述项目申报的任务及主要内容,深入挖掘农业科研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项目申报环节的工作要求,从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双轮驱动、注重效益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申报环节控制的措施,为项目的申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防控西瓜CGMMV机制初探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西瓜上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病害生物防治的有效生防菌剂,在接种CGMMV的西瓜幼苗上提前施用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246-1号、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4-2号、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5号生防菌剂,结果表明,多粘类芽孢杆菌246-1号、贝莱斯芽孢杆菌4-2号和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对CGMMV病害的防控效果分别达到了59.89%、46.71%和65.77%,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的防治效果最好。进一步测定21 d西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及表型变化,验证解淀粉芽孢杆菌前处理对CGMMV病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提前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后西瓜幼苗株高、根长、鲜质量和干质量比对照显著增加5.93 cm、2.92 cm、2.48 g、2.09 g;西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提高351.00%、133.33%、91.30%,胞间CO2浓度显著降低25.88%;同时使西瓜幼苗SOD、POD、PAL和CAT活性显著提高100.37%、126.46%、98.45%和98.99%。综上,解淀粉芽孢杆菌5号通过提高植株生长发育、叶片光合作用能力和抗性酶活性,进而提高西瓜对CGMMV的抗性。
关键词: 西瓜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 解淀粉芽孢杆菌 生物防控


辣椒秸秆原位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北方农业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探究辣椒秸秆不同原位还田方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辣椒秸秆为试验材料,设置不还田(CK)、秸秆原位还田(C1)、秸秆原位还田+秸秆腐熟菌剂(C2)、秸秆原位还田+石灰氮(C3)4个处理,采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进行16S r RNA和ITS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3种秸秆原位还田方式均可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显著增加土壤pH值(P<0.05);C1、C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和电导率(P<0.05);C1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磷、速效钾含量(P<0.05);C2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P<0.05),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C3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电导率(P<0.05)。不同处理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5%)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S0134_terrestrial_group、Longimicrobiaceae,C3处理Longimicrobiaceae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不同处理优势真菌属(相对丰度≥5%)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锥盖伞属(Conocybe)、毛壳菌属(Chaetomium)、Myriococcum、陡盖菌属(Clitopilus)、斑褶菇属(Panaeolus)、腐质霉属(Humicola)。C1处理毛壳菌属、Myriococcum、陡盖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被孢霉属、锥盖伞属、腐质霉属相对丰度降低;C2处理被孢霉属、毛壳菌属、斑褶菇属相对丰度增加,锥盖伞属、Myriococcum、腐质霉属相对丰度降低;C3处理锥盖伞属、毛壳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被孢霉属、Myriococcum、腐质霉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辣椒秸秆不同原位还田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秸秆原位还田+秸秆腐熟菌剂、秸秆原位还田+石灰氮处理效果优于直接秸秆原位还田处理。
关键词: 辣椒秸秆 原位还田 土壤 细菌 真菌 群落结构 群落多样性


基于水分传感器的灌溉决策对基质栽培草莓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灌溉决策对草莓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根据水分传感器位置和基于水分传感器决策灌溉停止的方法设置4个处理:T1、T2和T3处理水分传感器位置分别为距植株和基质表面0、0 cm,7.5、0 cm,0、10cm,灌溉停止由基质田间持水量和水分传感器监测值计算的灌溉量决策;T4处理水分传感器位置同T1处理,灌溉停止由水分传感器监测值直接触发,测定不同处理的草莓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4个处理总灌溉量依次为T4>T2>T3>T1,T2和T4处理分别提高了栽培中后期草莓叶片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效率。T2处理单果重最高,单株产量为107.8 g,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36.8%、18.1%和10.1%(P<0.05);T2处理的果实硬度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且栽培中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贮藏期间,T2处理腐败率最低、腐败速度最慢,第7天T2处理的腐烂率相比T1、T3和T4处理分别降低了25.0%、14.2%和7.7%。综上,水分传感器布设距植株7.5 cm、基质表面0 cm和灌溉停止由基质田间持水量和水分传感器监测值计算的灌溉量决策(T2)更利于草莓增产、提质,适用于草莓基质栽培中后期的灌溉管理。


连续施用城镇达标生活污泥对苹果和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连续施用生活污泥对苹果和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施肥(T1)、中量施用污泥(T2)、高量施用污泥(T3)和低量施用污泥(T4)4个处理,分析污泥不同用量、不同施用年限苹果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风险。结果表明,苹果中的Cd、Cr、Pb、Hg和As含量均未超过限量标准。施用污泥3 a,土壤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低于警戒线71.98%~75.98%、66.57%~69.90%、92.32%~94.01%、78.59%~90.40%、17.22%~23.29%;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低于警戒线9.51%~16.08%、82.50%~86.75%。施用污泥3 a,Hg和As含量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比背景值增长29.52倍、83.14%。T2—T4处理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与背景值相比升高78.38%、95.69%、48.18%,Hg的潜在生态风险贡献率从11.00%~17.02%增长至19.32%~33.70%,As从21.55%~24.61%增长至31.54%~39.17%。基于Cd和Hg计算的污泥安全施用年限较短,为32.30~116.31、36.07~129.91 a。综上,连续施用生活污泥3 a,苹果果实和土壤均处于无污染状态;随施污泥年限增加,土壤单因子污染指数(Hg和As)、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均升高,其中Hg和As是主要贡献因子。基于施肥量计算的污泥安全施用年限,Cd和Hg是最主要的限制性元素。污泥合理利用不会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


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竹林碳储量监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绿色科技 》 2024
摘要:竹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碳汇植被,具有生长迅速、碳固定效率高等优势,对减缓气候变化和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竹林碳储量监测方法往往依赖地面调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大面积、实时动态监测的需求。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凭借其高效、灵活、覆盖广和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在林业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综述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林业监测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分析了不同类型传感器(如多光谱、超光谱、激光雷达等)在获取生物量、碳密度和碳储量信息方面的优劣,探讨了基于遥感数据和机器学习模型的竹林碳储量估算方法。结果表明:无人机遥感技术对于准确估算竹林碳储量具有巨大潜力和应用前景。研究还展望了无人机遥感技术在竹林碳储量监测中的未来发展方向,指出将无人机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构建多尺度、多源的数据融合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竹林碳储量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无人机遥感在竹林碳储量监测中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将不断拓展,为实现精准碳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WGCNA探讨葛根素对呕吐毒素诱导C6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构建C6 细胞损伤模型,分析葛根素(puerarin,PUE)对DON诱导C6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通过RNA测序(RNA-seq)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挖掘与PUE缓解DON诱导C6 细胞损伤最相关的关键模块和关键核心靶点基因,探究PUE缓解DON诱导的神经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PUE可以显著抑制DON诱导的C6 细胞活力下降,对损伤的C6 细胞形态有所恢复,可有效缓解DON诱导的C6细胞损伤.RNA-seq和WGCNA结果表明,Blue模块是与PUE缓解DON诱导C6细胞损伤表型最相关的关键模块,从中筛选出S100a11、Pdia3、Hsp90b1 等基因是PUE发挥对DON诱导C6 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关键核心基因.[结论]PUE可能是通过靶向关键核心基因参与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途径从而缓解DON诱导的C6 细胞损伤.
关键词: 呕吐毒素 葛根素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C6细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