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为害北苍术根螨的种类鉴定与防治初探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河北省深泽县北苍术种植田根螨的种类、为害情况,以及使用苏云金杆菌对其的田间防效,开展了调查与试验,采用5点取样法调查根螨为害情况,利用mtCOⅠ和ITS2分子标记鉴定其种类,施用苏云金杆菌JQD117悬浮剂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深泽县北苍术根螨mtCOⅠ和ITS2核苷酸序列与罗宾根螨mtCOⅠ和ITS2核苷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98%以上和99%以上,成螨形态特征也与罗宾根螨一致,由此确定北苍术根螨为罗宾根螨Rhizoglyphus robini Claparede。罗宾根螨严重为害调查田的北苍术,死苗率达12%。JQD117对北苍术根螨的防效为85.63%,表现出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113份樱桃番茄分离单株抗病基因检测及品质鉴定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多抗、优质樱桃番茄亲本资源,本研究采用PARMS检测技术对44个樱桃番茄品种,113份樱桃番茄分离单株进行17个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13份樱桃番茄分离单株中,含有叶霉病抗性基因Cf-5的材料最多,占80.6%;而含有枯萎病抗性基因I-3的材料占2.7%,资源较为稀缺。对单一材料含有的抗性个数汇总发现706-1含有13个抗性基因,637-7、649-8含有12个抗性基因。含6个以上抗性基因的材料共67份,多抗樱桃番茄材料较为丰富。根据抗性检测结果,筛选出25份纯抗樱桃番茄材料进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等的测定。其中643-2的TSS含量最高为8.91%,固酸比10.72,含有7个纯抗基因;647-5的TSS为7.65%,可溶性酸含量较高,含有7个纯抗基因,为本研究筛选的较好的优质多抗亲本资源;706-3、648-6、717-4的TSS较低,分别含有8、9、7个纯抗基因,可利用其较好的抗性进行多抗樱桃番茄的育种研究,本研究筛选的资源为多抗优质樱桃番茄的选育提供丰富的基础。


晚熟梨新品种‘美香’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晚熟梨新品种‘美香’是由1991年在河北省魏县一株80年生的鸭梨树上偶然发现的枝变育成。果实卵圆形,果皮黄绿色,果面光滑,果点中大、稀疏;单果质量220g,果形指数1.1,果肉细腻松脆,果汁丰富,酸甜,石细胞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7%,香味浓郁,品质优。在河北邯郸地区9月中下旬成熟,盛果期产量60 000 kg·hm~(-2)。在河北省魏县、阜城、玉田等地及生态环境近似地域栽培。


高粱地方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为依托,采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2020-2021年在河北省内普查收集的136份高粱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高粱地方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15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0.0844~1.9926之间,变异系数在4.69%~68.00%之间,千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最高,穗形的变异系数最大;株高与穗部性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将136份高粱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无明显地域聚类特点.第Ⅰ类群在穗部性状方面表现最好,可进行工艺用高粱资源选育;第Ⅱ类群株高较低,可筛选矮秆高粱资源进行种质创新;第Ⅲ类群在产量性状方面表现最好,可作为粒用高粱育种材料加以利用.主成分分析将表型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0.182%,株高、穗部与籽粒性状是高粱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136份高粱的综合得分范围在0.107~1.147之间,以综合得分排序,筛选出肃宁高粱、长穗高粱、笤帚高粱、落黍等排名前10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新征集的河北省高粱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及评价,以期为高粱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及种质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分析 综合评价 普查收集


利用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进展与展望
《应用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物健康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及粮食安全.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提升作物健康水平,但长期过度使用会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农产品安全风险,亟需创制高效且环境友好的绿色投入品.作为植物的第二基因组,根际微生物组与作物健康密切相关,明确核心功能微生物、微生物-微生物以及植物-微生物的相互关系是深入挖掘有益微生物潜力、保证和维持作物健康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异质性和复杂性,激发土著微生物发挥功能仍存在一定限制.合成菌群是人为地将两种或多种具有不同分类和遗传特征及功能特性的微生物进行组合,因菌群兼具多样性及稳定性的优势,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体健康、环境治理和工业生产等领域,在促进作物健康方面也具备巨大潜力.本文阐释了合成菌群的概念及研究现状,解析了菌群构建原则及方法,并从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抗胁迫能力等方面总结了合成菌群促进作物健康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利用合成菌群提升作物健康水平提供指导.
关键词: 合成菌群 作物健康 微生物生态 合成生物学 生物肥料


振动式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挖掘装置设计
《农机化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日益增长的中药材收获作业需要,在借鉴已有成果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较高含水率土壤的深根茎中药材振动挖掘装置,并通过理论计算确定了主要结构参数。挖掘铲采用条形铲结构,振动机构采用曲柄摇杆机构,其工作幅宽为1800mm,最大工作深度为500mm,入土角为20°;挖掘铲总长为283mm,偏心距为20mm,铲尖振动幅度为10.4mm。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最大应力发生在铲体与前刀轴连接处,为3.07MPa,远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235MPa;最大变形发生在铲尖处,为0.0126mm,与铲的尺寸相比变形量很小,可以忽略;运动学分析中铲尖运动曲线平滑,符合简谐运动规律。对比田间实测该振动铲收获机所受拖拉机牵引力与理论计算所得出固定铲收获机工作阻力,结果表明:振动铲收获机的工作阻力小于固定铲收获机的工作阻力,减阻效果明显。


长期定位条件下氮肥对小麦面粉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河北省优质专用面条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在3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于2019—2021年采用施氮量×品种二因子裂区设计方法,施氮量为主区(氮用量分别为0、60、120、180、240和300 kg/hm~2),品种为副区(冀麦738和济麦22),研究了施氮量对小麦面粉品质、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面条性状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面粉及面条品质。面条总评分与面粉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延展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氮量达180 kg/hm~2以上时,面粉大多品质指标得到改善,面团弹性较好。面条总评分与面粉糊化特性指标均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显著水平,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回升值冀麦738为施氮量120 kg/hm~2左右表现较优,而济麦22对氮肥不敏感,同样峰值黏度和糊化温度对氮肥也不敏感。面条总评分与面条质构指标最大拉力、拉伸面积和拉伸距离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生熟面片的亮度L*值和黄度b*值相关性不显著,冀麦738施氮量大多在180~240 kg/hm~2之间、济麦22在180 kg/hm~2条件下面条质构指标及亮度较佳。面条总评分与面团的最大拉伸阻力呈负相关,因此中筋小麦品种济麦22更适宜做面条,而中强筋品种冀麦738面粉品质较高,但筋力过大,造成面条感官变差,评分降低。综合考虑小麦产量、面团品质、淀粉糊化特性、面条性状等指标,优质面条小麦较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左右,此研究结果为河北省优质小麦高产提质提供支撑。
关键词: 施氮量 优质小麦 面粉品质 淀粉糊化特性 面条评分


不同抗螨性板栗差异次生代谢物筛选与分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分析抗螨性不同的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叶片中的差异次生代谢物,为抗螨机理解析与高抗螨板栗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板栗品种'燕兴'('Yanxing')和'丽抗'('Likang')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抗螨性鉴定,确定'燕兴'和'丽抗'对针叶小爪螨的抗性等级;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差异倍数(fold change)和 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使用R软件ComplexHeatmap包和MetaboAnalystR包分别绘制聚类热图和OPLS-DA得分图;利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注释,并按通路类型分类.[结果]'丽抗'和'燕兴'对针叶小爪螨的抗性等级分别为1级(高抗)和7级(感);两品种共检测到704个次生代谢物,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65个,有7 3个代谢物在'丽抗'中的含量显著高于'燕兴',有92个差异代谢物在'丽抗'中的含量比'燕兴'低;差异代谢物种类包括酚酸(56个)、黄酮(60个)、木质素和香豆素(19个)、鞣质(4个)、生物碱(5个)、萜类(16个)和其他类(5个),差异代谢物中黄酮和酚酸类占比较高,分别为36%和34%;仅在'丽抗'中检测到的代谢物有7个,分别是咖啡酰胆、6'-O-反式肉桂酰-8-表金吉苷酸、落叶松脂素-4'-O-葡萄糖苷、阿尔本酚B、地榆素H11、3-羟基-5甲基苯酚-O-葡萄糖苷和苜蓿素-7-O-葡萄糖醛酸苷等;仅存在于'燕兴'中的代谢物有15个,包括4-甲基-5-噻唑乙醇、2,4-二羟基苯甲酸、异嗪皮啶、水杨苷、刺梨酸等.'燕兴'和'丽抗'中有33个差异代谢物被注释到12条通路上.[结论]感螨品种'燕兴'和高抗品种'丽抗'次生代谢谱存在差异,可能与板栗抗螨性相关的次生代谢物有樱黄素、表没食子儿茶素、咖啡酸、阿魏酸、几种木质素以及4-甲基-5-噻唑乙醇;'燕兴'和'丽抗'的差异次生代谢物主要注释和富集在黄酮、黄酮醇生物合成及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


长期有机种植模式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机种植能够通过保护土壤有机质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温室栽培可以人为控制植物生长环境,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极端天气条件和农药漂移等室外干扰.本研究以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日光温室和露地)(0~15)cm表层土壤和(15~30)cm深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差异,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dbRDA)明确影响真菌群落结构的土壤环境因子,结合FunGuild分析土壤真菌功能对日光温室栽培的响应.结果表明,温室有机栽培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势真菌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没有改变土壤优势真菌的种类,但显著影响了其相对丰度.日光温室栽培增加了Chaetomium、Mortierella、Orbilia、Acaulospora等有益真菌的数量和丰度,抑制了表层土壤中植物病原菌Fusarium的生长.组间群落差异分析(LEfSe)表明,温室及露地土壤分别检测到 22 和 21 个显著差异物种.温室土壤中的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及Chaetomium、Mortierella、Humicola 3个真菌菌属为显著差异菌群;露地土壤中Fusarium、Stachybotry、Cephaliophora 3个菌属起主导作用.dbRDA分析表明,全钾(total potassium,TK)、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pH、全氮(total nitrogen,TN)、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是显著影响温室土壤真菌群落的环境因子.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显示,温室土壤中最优势的功能类群为土壤腐生菌,露地土壤中最优势的功能类群为病理-腐生菌.综上,有机种植模式下温室蔬菜栽培能显著影响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提高土壤有益真菌相对丰度,降低病原真菌丰度,真菌生态功能的改变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环境变化相适应.本研究揭示了有机种植模式下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的影响,可为温室条件下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和长期有机耕作提供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