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中国蔬菜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及蒲公英种质资源抗病性,调查蒲公英白粉病田间发病症状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解析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评价蒲公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侵染蒲公英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5 d为分生孢子萌发期,10 d为分生孢子形成高峰期,15~20 d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30 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通过感白粉病蒲公英病样中分离和纯化获得白粉病病原菌BFBJ,病原菌BFBJ能在蒲公英叶片上产生明显的白粉状霉斑及竹节状纵横交错的菌丝分支;通过微生物多样性与宏基因组云分析,病原菌BFBJ为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macrospora).对92个蒲公英资源人工接种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BFBJ,按照病情指数划分为7个抗白粉病级别,其中40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易感(S)或高感(HS);37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中感(MS)或中抗(MR);9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抗病(R);5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高抗(HR);1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免疫(Ⅰ).试验成功从感病蒲公英植株中分离和鉴定病原菌,通过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获得1个免疫资源和5个高抗资源,可用于后期抗病育种研究.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信息与纹理特征融合的小麦叶面积指数估测
《农业机械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是作物生长监测和产量预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探究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技术的小麦LAI估测模型潜力,本文以小麦育种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无人机平台获取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的多光谱图像,得到12种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 VI)及各波段的8种纹理特征(Texture features, TF)。然后,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筛选与LAI相关性较强的VI和TF,在优选2类特征基础上,利用递归特征消除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RFE)筛选两者结合的综合特征(Comprehensive features, CF)。最后,基于3类特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梯度提升回归(Gradient boosting regression, GBR)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LAI估测模型,比较模型在各生育期的估测精度差异。结果表明:CF有效提高了小麦各生育期LAI估测精度;3种机器学习算法中,GBR更具稳定性,对3类特征均有较好的LAI拟合效果;以植被指数RVI、NDVI和纹理特征NIR_COR、R_MEA作为输入变量,结合GBR算法能够准确估测小麦LAI,所有时期训练集R2为0.91,RMSE为0.45,测试集R2为0.84,RMSE为0.67。本研究可为基于多光谱技术的小麦LAI估测提供应用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叶面积指数 无人机多光谱 植被指数 纹理特征 机器学习


梨园中黑斑病菌可接种侵染并显症的植物种类分析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梨园中存在感染Alternaria alternata显症的寄主植物种类,验证显症寄主植物中的A. alternata是梨黑斑病发生的一个潜在侵染源头。【方法】选取梨园中常见的25种植物为试验对象,室内接种A. alternata孢悬液,筛选和验证显症的植物为A. alternata的寄主植物;分离显症寄主植物中A. alternata,并将分离自不同显症寄主植物的A. alternata回接至健康的梨叶片上进行致病性验证。【结果】苹果、海棠、樱桃、月季、花生、枣6种植物叶片分别接种A. alternata孢悬液后出现明显的症状,而显症植物中分离的A. alternata回接至健康梨叶片可引起健康梨叶片显症。【结论】梨园中存在可接种侵染并显症A. alternata寄主植物,感染A. alternata的寄主植物是梨黑斑病发生的一个潜在侵染源头。
关键词: 梨黑斑病 A. alternata 寄主植物 侵染源


花生籽仁中10种氨基酸含量遗传与QTL定位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基酸成分决定蛋白品质。为阐释花生氨基酸成分遗传规律和遗传基础,以冀花6号和开选01-6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对10种氨基酸含量开展遗传和QTL定位分析。结果显示,10种氨基酸的平均值为0.24~2.42 mg/g,表型变异为4.35%~11.49%,遗传率为0.851~0.929,偏度和峰度绝对值为0.06~1.97,表明它们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表型变异主要由基因引起。绝大多数氨基酸性状之间显著相关,4种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及苯丙氨酸)之间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大于0.91。此外,8种氨基酸定位到23个相关QTL位点,LOD值在2.58~15.48之间,单个QTL可解释各自性状的2.95%~26.09%的表型,相同性状的QTL可累计解释8.13%~43.48%的遗传变异。贡献率超过10%的主效QTL有4个,分别为qMet_6,qLeu_1,qPhe_1和qHis_1。近等基因系结果显示qMet_6可显著增加32.61%蛋氨酸和12.70%组氨酸含量,说明qMet_6是一个主效QTL位点。本研究结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QTL的精细定位及关键调控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食品组分对面筋网络及面团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粉与水混合搅拌形成的面团是面制品加工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加工产品的品质。面团是由多种食品组分通过复杂相互作用形成的分散体系,其稳定性受到面筋网络结构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形成面筋的小麦蛋白组分构成与面筋网络及面团加工品质的密切关系,谷蛋白和醇溶蛋白通过二硫键相连形成面筋网络,是影响面团粘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淀粉作为面筋网络的重要填充物质,保持面团形态的完整性;脂类具有提高面团柔软性的作用;糖类增强了面团的抗剪切性,延缓产品老化,改善产品品质;酚类、酶类、无机盐及水分等其它食品组分也会对面筋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改善面团的流变学特性。通过阐述各食品组分对面筋网络及面团加工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面制品加工中提高面团加工适应性、改善产品品质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玉米选系群体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玉米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F2选系基础群体郑58×LH196(SS类群)和昌7-2×MBUB(NSS类群)为试验材料,在5个选系密度下,采用混合选择方法,分别获得选系群体C1~C4世代。2017年种植40个世代群体材料,评价选系群体产量遗传增益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选系密度的增加,不同类群的玉米选系群体产量遗传增益均先增加后降低,郑58×LH196和昌7-2×MBUB分别在150 000株/hm2和120 000株/hm2选系密度下产量遗传增益最高。高密度循环育种过程中选系群体株型性状受选择影响较小,产量与生育期及穗部性状相关性较高。为进一步提高遗传增益,高密度循环育种应从C1或更早世代开始加大密度选择压力,在后代材料中应注重早开花和行粒数的选择以及穗长和百粒重等性状的协同改良。


耐盐海棠新品种盐星嫁接不同苹果品种的亲和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决盐碱地苹果无法正常生产的实际问题,推广优质耐盐海棠砧木。【方法】以耐盐海棠新品种盐星组培苗为砧木,探究其与不同苹果品种的嫁接亲和性。选取富士、维纳斯黄金、冀苹1号和玉冠等18个常用苹果生产品种和优质新品种为接穗,根据嫁接成活率、嫁接口愈合程度、生长量和田间亲和力常数等指标,探究盐星海棠作为苹果生产砧木的适用性。【结果】调查统计后发现,18个品种接穗的嫁接成活率都在90%以上,嫁接口愈合情况良好;接穗和砧木生长量较均衡,略有小脚现象但并不严重;田间亲和力常数都接近于2,砧木和接穗生长比较协调;利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各个指标,富士、维纳斯黄金、冀苹1号、昌苹8号和冀苹5号与盐星的嫁接亲和性最优,冀苹2号和王林在生长量和植株状态上表现较差,冀苹2号在嫁接第3年死亡。【结论】综上,盐星海棠作为砧木与大多数苹果品种嫁接亲和性较好,仅有个别品种不适配。研究结果为盐星海棠在苹果砧木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盐星海棠与苹果砧穗互作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盐碱地苹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行途径。
关键词: 盐星海棠 耐盐苹果砧木 嫁接成活率 嫁接亲和性 盐碱地苹果生产


不同热处理方式的红豆全粉物化特性及其馒头品质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选取炒制、微波和湿热三种热处理方式,通过色度仪、低场核磁仪、扫描电镜、X衍射仪、RVA粘度仪、流变仪等研究不同热处理对红豆粉色差、水分分布、微观结构,淀粉晶体结构、糊化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并揭示热处理对淀粉改性后馒头消化性质的联系.结果表明,热处理色度ΔE变化为微波>炒制>湿热.热处理未改变红豆粉C型结构,但炒制和微波后红豆粉的颗粒形貌破损较大.热处理后WAI和SP有约25%的提升,但微波降低S指数.湿热降低红豆全粉的峰值粘度、谷值粘度、终值粘度和回生值,为1 031.67、921.00、1 541.33和620.33 mPa·s,均比微波和炒降低显著(P<0.05).湿热较其他方式,结合水丧失得更多.流变学研究表明面团G'和G"均升高,粘弹性增加,tanb的变化不显著,但持水性改善.炒制和微波6 min处理后馒头的抗性淀粉含量增加高达12.8%和13.69%.该研究为选择合适的处理手段提升红豆馒头品质提供数据参考.


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抗旱性鉴定与综合评价
《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是影响高油酸花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高油酸花生品种的抗旱性,筛选抗旱指标,对于培育抗旱品种和开展抗旱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6份冀花系列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材料, 2022年和2023年在旱棚抗旱池内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测定成熟期各品种的9个农艺性状、5个经济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以及抗旱性度量值(D)、综合抗旱系数(CDC)、加权抗旱系数(WDC),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下多数农艺、经济性状的测定值比正常灌水处理低9.73%~49.19%,品质性状比正常灌水处理低0.78%~9.84%。各测定指标的单项抗旱系数(DC)存在一定的相关性。8个主成分可以代表高油酸花生抗旱性89.81%的原始信息。基于D值、CDC值和WDC值的高油酸花生抗旱性排序相近。D值与CDC值、WDC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5、0.913。依据D值可将高油酸花生划分为3个抗旱级别,其中抗旱型品种9个,中等抗旱型品种10个,干旱敏感型品种7个。抗旱性较突出的高油酸花生有冀花1353和冀花712。产量、主茎高、单株果数和饱果率可作为高油酸花生品种成熟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可为高油酸花生抗旱育种、抗旱机理、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生产指导。


甲基磺酸乙酯对蒲公英胚性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草药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下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胚性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究EMS诱变对蒲公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对照(CK)、0.15%EMS处理8 h后的蒲公英胚性细胞进行测序并建立c DNA数据库,经拼接后得到Unigene,并进一步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共获得Unigene 45 551条,分别有32 954、12 923、21 752、28 115、9 764条被非冗余数据库(non-redundant protein sequence database,NR)、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Swiss-Prot、egg NO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等数据库注释,GO富集分析发现,蒲公英胚性细胞的DEGs在GO功能注释中主要集中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结合蛋白、氧化还原、催化活性等功能。KEGG途径富集结果表明,EMS诱变下DEGs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及光合作用-天线蛋白、胡萝卜素合成、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以及淀粉和糖代谢途径。EMS诱变能引起蒲公英胚性细胞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关键酶基因的表达上调,响应胁迫。结论 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表明EMS诱变下蒲公英胚性细胞差异基因的表达,并调控蒲公英胚性细胞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的相关酶基因,以期为从分子基因方面培育优质蒲公英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蒲公英 甲基磺酸乙酯 转录组测序 胡萝卜素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