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渤海区域耐盐碱冬油菜品种全生育期鉴定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成苗率和越冬率;冬油菜相对产量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冠比、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等性状均呈正相关,与相对越冬率、相对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盐碱胁迫明显抑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同冬油菜品种(系)间在9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试验材料被划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高度耐盐碱(Ⅰ级)、较耐盐碱(Ⅱ级)、盐碱弱敏感(Ⅲ级)、盐碱高敏感(Ⅳ级)。通过对20个材料在成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共计筛选出衡油6号、16RTS309轮选6、16QD-15轮选8、衡油8号、JR6与H614共6个适宜河北滨海盐碱地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本研究表明,9个指标可作为冬油菜耐盐碱鉴定指标,即相对成苗率、相对越冬率、相对冬前根冠比、相对株高、相对一级分枝数、相对单株角果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和相对产量。


丹参SmDREB2A基因的克隆与抗盐功能鉴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DREB家族基因是研究植物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转录因子之一。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和丹参遗传转化体系对丹参SmDREB2A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验证,同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荧光定量PCR(qRT-RCR)分析。结果表明,丹参SmDREB2A开放阅读框(ORF)全长为1 014 bp,编码氨基酸337个,等电点为5.00;丹参SmDREB2A蛋白为不稳定亲水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不存在信号肽区域及跨膜区域;丹参与紫苏亲缘关系较近。qRT-PCR分析显示,盐胁迫能显著诱导SmDREB2A基因的表达,转基因丹参抗盐性鉴定显示盐胁迫下过量表达SmDREB2A基因能够提高丹参的耐盐性。这是首次从丹参中克隆出SmDREB2A基因,获得了转基因丹参植株,验证了SmDREB2A基因参与了丹参逆境胁迫下的表达,为培育丹参抗逆品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丹参 DREB转录因子 基因克隆 转基因 抗性鉴定 盐胁迫


超高油花生种质SW9721-3品质性状的QTL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质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栽培花生遗传基础狭窄极大地限制了优质花生育种的效率,挖掘与品质相关的优异等位基因资源,为丰富栽培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依据。【方法】以二倍体A基因组的A.villosa型野生花生种质PI 210553为供体,与栽培花生进行杂交选育,从中筛选具有野生血缘的超高油花生种质,并进一步利用该种质与栽培品种冀花5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在3个环境下对花生4个品质性状进行遗传解析和QTL定位分析。【结果】从粤油551×PI 210553组合中筛选获得4份SW9721系列超高油种质,其中,SW9721-3含油量为62.50%,超国家花生高油标准7.5个百分点。RIL群体表型分析结果显示,受环境影响RIL群体品质性状平均值的变异幅度为11.02%—40.80%,它们之间相关系数为0.23—0.97(P<0.001),其中,含油量与蛋白含量、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之间关系密切。此外,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率为3.78%—10.61%,遗传率均在0.6以上,偏度和峰度的绝对值均小于1,其表型值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表明4个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主要受遗传调控,属于数量性状。QTL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2个QTL位点,LOD值为3.26—17.82,可解释1.97%—24.56%的表型。其中,qPOC_7在所有环境下被稳定检测到,LOD值为6.01—17.82,可解释蛋白含量和含油量4.59%—24.56%的表型变异,含油量增效基因来源于SW9721-3,表明该QTL位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根据qPOC_7双侧分子标记物理位置推测qPOC_7的关键调控基因位于第7染色体末端的426 363—606 659 bp范围内,候选区间大小约为180 kb。在候选区间内共包含22个注释基因,其中2个参与糖代谢的基因Ah.CKCA5J和Ah.805HV8被认为是qPOC_7的重要候选基因。【结论】获得一份超高油花生种质SW9721-3,并从中鉴定出一个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主效QTL位点qPOC_7。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建立检测范围宽、适用于优良单株筛选的蔗糖含量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折光技术测定325份材料的蔗糖含量,并利用波通DA7200型近红外分析仪采集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法,构建基于18~23粒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预测范围可达2.07%~12.37%,决定系数为0.9054,均方根误差为0.6774。利用20份材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独立测试集决定系数为0.9478。该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预测准确,可实现杂交早期世代单株蔗糖含量的快速、无损测定,提升高蔗糖含量花生品种的育种效率。
关键词: 花生籽仁 蔗糖含量 HPLC-RID 近红外预测模型


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贝莱斯芽胞杆菌HMB28023筛选及其抑菌物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但目前缺乏安全有效的微生物杀菌剂。本研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了对源于番茄的灰葡萄孢菌表现较高拮抗活性的27株细菌的拮抗活性,发现同一细菌菌株对源于两种作物的灰葡萄孢菌的抑菌带和抑菌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进一步通过离体叶片试验、盆栽防病试验及田间防病试验筛选获得高效防治葡萄灰霉病的生防细菌HMB28023,田间防效达到74.3%。通过形态学、16S rDNA结合gyr A、gyr B、rpo B和rpo C多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离体叶片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发酵液、无菌体上清液和菌体悬浮液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效均较好,分别为81.9%、75.1%和64.8%。通过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证明菌株HMB28023可以产生伊枯草菌素A(C14—C15)、丰产素(丰产素A(C14—C17)和丰产素B(C16—C17))及表面活性素(C12—C16)。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伊枯草菌素A和丰产素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灰霉菌的生长,并造成菌丝畸形。


超微粉碎对杂粮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应用研究进展
《粮油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杂粮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深受人们喜爱,并对预防各类癌症、肿瘤、慢性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杂粮加工特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杂粮产业的发展。超微粉碎作为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之一,可有效降低杂粮粉体粒径、提升加工适应性、改善加工制品口感。本文阐述了超微粉碎对杂粮淀粉、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的影响,超微粉碎对杂粮结晶特性、水合特性、糊化特性、流动性等理化性质的调控机制;总结了杂粮超微粉在食品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与杂粮加工提供参考。


中熟红皮梨新品种灿玉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灿玉是红茄梨自然杂交选育的优质鲜食中熟红皮梨新品种。平均单果质量325.1 g,粗颈葫芦形,果皮底色黄绿色,盖色橘红,果心小,无籽,可食率高,果肉乳白色,软溶,肉质细腻多汁,风味酸甜、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为14.5%,鲜食品质上等。树势强,成枝力、萌芽力强,树姿开张,1年生枝向阳面主要颜色为赤黄色。叶缘锐锯齿,叶尖长渐尖。花芽较易形成,早果丰产性好,适宜纺锤形栽培。在河北昌黎地区3月中旬花芽开始萌动,8月中旬果实成熟,果实发育期约120 d。适宜在河北昌黎、曹妃甸、泊头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石家庄地区10个小麦品种理化特性及其面条品质研究
《粮油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以石家庄地区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麦粉物化指标和面条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究其物化品质及其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冀麦U80、藁优2018、冀麦765及中麦886四种小麦粉品质较好,其制作的面条具有较好的质地和口感。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麦粉持水力、吸水率与面条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与面条质构指标及感官评价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面条品质呈显著负相关(P>0.05),面条感官评价与峰值粘度、衰减值,面条硬度、内聚性、咀嚼性,L*值、a*值、白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可为石家庄地区小麦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石家庄地区小麦品种 小麦粉品质 面条品质 物化特性 相关性


大豆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启动子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生育期是衡量大豆生态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关乎其产量形成的重要性状。研究大豆生育期主效基因E1和E2启动子及其表达模式,为生育期基因功能研究及其分子调控网络的解析提供依据,为大豆品种适应性改良及产量提高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网站PlantCARE分析生育期基因E1和E2的启动子序列,检测其中包含的重要调控元件。克隆E1和E2的启动子,构建GUS表达载体,并进行拟南芥遗传转化,检测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器官的GUS活性。在弱光和强光条件下,比较长日照和短日照下E1和E2表达量的差异。在不同生育期组大豆品种中检测E1和E2表达量,分析其表达量与大豆品种生育期的相关性。【结果】E1和E2的启动子序列均包含AE-box、Box4和G-box等多个光反应元件,另外,E1启动子区还包含生长素、脱落酸等响应元件,E2启动子区包含低温、干旱等响应元件及分生组织表达相关元件。转基因拟南芥GUS活性检测发现,E1启动子在植株整个生长期各器官均有较强转录活性,E2启动子在幼苗下胚轴、叶片和根的维管组织中具有较强转录活性。在弱光和强光条件下,E1表达量均表现为长日照高于短日照。在弱光条件下,E2表达量表现为短日照高于长日照;在强光条件下,E2表达量表现为长日照高于短日照。随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的延长,E1表达量呈现逐渐升高趋势,E2表达量无规律性变化。【结论】E1的启动子是一个广泛表达的启动子,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受光周期调控,与大豆品种生育期有明显相关性;E2的启动子在各器官维管组织有较强表达,在强光和弱光条件下,该基因受光周期调控模式存在差异,其表达量与大豆生育期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大豆 生育期 基因E1 基因E2 启动子 表达模式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研究进展与展望
《华北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植物抵御多种逆境胁迫的重要调节因子,植物热激转录因子(Hsf)家族基因数目多,结构、特性和功能复杂多样。植物Hsf不仅通过直接转录调控热激蛋白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对多种逆境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过程,还介导植物诸多生命活动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酵母Hsf被首先克隆以来,多个物种的Hsf家族被识别和研究,模式植物番茄和拟南芥Hsf研究比较早且相对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HsfA族,B族研究较少,C族报道更少。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已严重威胁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深入研究作物耐热性机制从而挖掘功能基因、通过生物技术方法改良作物的耐热性,是抵抗高温逆境的关键。大田作物中Hsf家族数目大小不等,基因组复杂,研究起步晚。为此,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从2009年开始对作物Hsf家族基因进行研究,依据最新的基因组信息,确定了家族基因数目及核酸和蛋白质结构特性、明确了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响应规律。克隆获得多个基因并借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创制转基因材料和突变体,对其耐热性以及抗逆性调控功能多层面进行了鉴定,并对下游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不仅丰富了大田作物耐热性调控理论基础,也为作物耐热性研究和生物育种提供优异新种质。目前,关于Hs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鉴定和对下游基因的转录调控方面,其上游哪些组分通过何种方式介导Hsf参与耐热性调控方面的研究还缺乏证据,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本研究室多年来对小麦、玉米Hsf家族的研究结果,结合他人的相关研究报道,详述了近年来植物Hsf在抗逆性响应和适应过程中调控功能、机制及其主要研究进展,以期为深入阐明Hsf家族的作用及其调控网络提供理论依据,为耐热生物育种挖掘强效的基因资源和备选位点。
关键词: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 非生物胁迫 功能与机制 调控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