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棉苜间作棉田天敌群落结构与动态及其对棉蚜的控制效应
《植物保护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取不同的棉苜间作方式,研究了棉苜间作棉田天敌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规律、棉蚜与天敌的消长动态,以及棉苜间作对棉田蚜虫的控制效应。与常规单种棉田相比,间作苜蓿棉田内的瓢虫、蜘蛛、草蛉种群数量大幅度增长,尤以每隔1膜间作75cm苜蓿带处理区为甚,分别增长了318.0%、120.9%和79.6%。间作或邻作苜蓿的棉田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丰富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常规单种棉田,表明间作和邻作苜蓿带并适时刈割,可以提高棉田内天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刈割苜蓿带对棉田棉蚜及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的数量动态影响较大。在棉蚜上升初期刈割苜蓿带,使棉田内瓢虫类、蜘蛛类和草蛉类天敌数量急剧上升,棉蚜数量大幅下降,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棉田棉蚜的暴发。
关键词: 棉苜间作 棉蚜 捕食性节肢动物 群落结构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粉及全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
《中国马铃薯 》 2007
摘要:1品种来源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93年以武薯85-6-14为母本,以陇薯4号为父本组配杂交,在其杂交组合中经系统定向选择,至2003年选育完成了淀粉与全粉加工兼用型马铃薯新品种陇薯6号(原代号L9408-10)。2004年8月31日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2005年5月23日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名优地方李品种——泾川梅李
《西北园艺(果树专刊) 》 2007
摘要:泾川梅李是甘肃地方名优梅李品种,在甘肃陇东的平凉、庆阳等地分布较广,面积达到400hm2。笔者在甘肃泾川县城关兰家山农家李树园观察了泾川梅李的品种特性。该园海拔1028m,年平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对紫粒小麦籽粒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光照时期和光照时间对小麦籽粒色素含量的影响,在紫粒、红粒小麦籽粒发育的不同时期对穗部进行遮光处理,成熟后分别测定籽粒中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积累与光照时期关系密切。从开花后15 d开始,光照时间直接影响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形成,处理Ⅱ较处理Ⅰ花色素含量高,黑色素含量更高。紫粒、红粒小麦色素对光照时间反应不一,花色素和黑色素含量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迅速增加,且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当光照时间达到376.5 h时,花色素含量均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籽粒成熟时,三个紫粒品种花色素含量较红粒品种高2.2倍。当光照时间达到89.6 h时,紫粒品种黑色素开始积累,且呈直线增加趋势,至籽粒成熟时达最高值;红粒品种在光照时间达到305.3 h时黑色素才开始积累。籽粒成熟时,紫粒品种高原115、黑小麦76和陇春432黑色素含量分别为0.281、0.241和0.223,分别较红粒品种陇春15高2.77、3.23和2.56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甘肃科技 》 2007
摘要:通过分析,指出甘肃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园区建设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重展示、轻实效现象较普遍,尚未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相关政策与法制不够健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寒阴湿区玉米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甘肃农业科技 》 2007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衡施肥可促进其生长发育,改善群体结构和经济性状,施钾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施磷可促进穗分化,降低穗位高,增加双穗率。P、K单施或配施较CK增产16.9%-24.0%,施P较不施P增产10.7%-12.5%,增收1 283.6-1 717.5元/hm2,施P增产玉米10.2-10.9 kg/kg,产投比3.3-5.5;施K较不施K增产5.8%-12.2%,增收473.1-1 559.8元/hm2;施K增产玉米5.3-33.6 kg/kg,产投比1.5-14.9。该区种植玉米在施N 225 kg/hm2、S 75 kg/hm2基础上,适宜的P、K肥施用量为P2O5120 kg/hm2、K2O 45-90 kg/hm2,即P∶K=2.7∶1.0-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