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省晚熟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吉林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本试验选用30个晚熟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行粒数、株高、穗行数、千粒重、穗位高等5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P0.4=0.834 5**,r=0.805 6**)和千粒重(P0.3=0.527 0**,r=0.584 9**),相关和通径系数都达极显著水平,其次是穗行数,株高,穗位高。指出在吉林省晚熟玉米育种中,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适当增加穗行数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矮秆大豆株高遗传及主茎节间长度相关分析
《大豆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吉密豆1号与吉林35、长农13分别杂交,利用双亲及杂交后代F1、F2和F3的株高数据研究了吉密豆1号的矮生遗传特性。结果表明:F2代株高的频率分布图可明显观察出3个峰值,且根据χ2测验,F2代株高分离表现符合1(矮秆):2(半矮秆):1(高秆)的分离比率;F3代则有一部分株行表现出单基因控制的正态分布现象,部分株行表现出同F2代相似的1:2:1分离比率。说明控制吉密豆1号株高性状的为一对主效非完全显性基因和多个辅助数量基因,两者协同作用。另外根据株高指数概念,对两个组合F3代主茎节间长度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矮秆大豆合理株型的相关因子,认为进一步提高IL值,可使其株型更加合理。


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不同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4份中国水稻微核心种质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幼苗期、孕穗期等耐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在籼粳亚种间、各种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粳稻种质的耐冷性明显强于籼稻种质,但籼稻种质中也存在耐冷性较强的种质。高阳淀稻大红芒、肥东塘稻、木樨球、卫国、兴国、山酒谷、中花8号等粳稻种质和包选21号、红米三担白、寸谷糯、红谷等籼稻种质在水稻各生育时期均表现较强的耐冷性,在水稻耐冷性育种及耐冷基因发掘研究中应加以利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水稻结实率与低温下发芽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死苗率呈显著负相关,即低温下发芽期耐冷性和芽期耐冷性强的水稻种质一般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认为低温下发芽率和芽期低温处理后的死苗率可以作为孕穗期耐冷性早期鉴定的间接指标。
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研究进展
《玉米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弯孢菌毒素作为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之一,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致病作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致病机理,探索新的防治途径。本文对玉米弯孢病菌毒素的培养条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致病机理的研究作了概述。


温热种质改良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杂粮作物 》 2009
摘要:对应用温带骨干自交系和西南地方种质选育的15份玉米自交系,按GriffingD4模型进行双列杂交,组成105个杂交组合。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分析了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秃尖、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10个性状的GCA、SCA、TCA以及各自交系的SCA方差进行估算和分析[1]。结果表明:各自交系的GCA、SCA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W 17,W 16,W 18,6-25,W 14这5个自交系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是组配强优杂交组合的优良自交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