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低丘红壤四种垦用方式土壤养分平衡和消长研究
《土壤通报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对浙江省兰溪市茶场土壤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垦用方式中,土壤养分来源除林地主要靠雨水外,旱地、桔园、茶园均主要来自化肥,其次是有机肥补给;四种垦用方式土壤养分收支皆有盈余,年均盈余量为茶园>桔园>旱地>林地;土壤养分的消长趋势与土壤养分年均盈余量趋势基本一致。
关键词: 低丘红壤;垦用方式;养分平衡帐


杨梅优良新品种──早色
《中国果树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杨梅早熟品种一般都果实偏小,品质不良,适应性差。为选育出早熟的优良新品种,适应杨梅生产发展需要,从1971年开始,在浙江萧山杨梅产区开展了良种选育工作。经过几年努力,于1975年选出了6月中旬成熟的“早色”优株,其果实品质优良,果型较大,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综合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当地同期成熟的杨梅品种。其营养系后代的优良性状亦表现稳定。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1994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作为推广品种在适宜地区发展。目前早色品种已栽植有530多公顷。
关键词: 杨梅,品种,早色,早熟性


减少测定纤维素酶误差的研究
《浙江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减少测定纤维素酶误差的研究林开江,陈兵(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测定纤维素酶有许多方法,底物主要有两类:一为改性纤维素,如羧甲基纤维素钠(Amano测定法)、羟基乙基纤维素(国际药品联合会提供的测定法)、磷酸纤维素(Merz测定法);另为天然结...


妇女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与潜力
《农业科技管理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对本单位女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科技工作中贡献及发挥作用因素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女科技人员如何在农业科技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条件和必备因素。
关键词: 妇女,农业科技


浙江省杨梅施肥若干问题的探讨
《浙江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浙江省杨梅施肥若干问题的探讨孟赐福,吴益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杨梅是我国的特产果树。而浙江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产杨梅省份。据统计,1991年杨梅栽植面积已逾50万亩,投产面积也达44、3万亩,成为我省仅次于柑桔的第二大水果。杨梅的管理历来十...


鸭TD饲料添加剂饲喂效果试验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鸭TD饲料添加剂及基础饲料配方系经浙江省农科院畜牧所TD鸭课题组多年研制,旨在最大限度发挥种鸭和产蛋鸭生产性能的一项成果.几年来此成果被推广至慈溪、镇海、余杭、建德、临海、松阳、温州及江苏南通等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余杭某种鸭专业户使用后,连续三个月产蛋率保持90%以上,最高的一个月平均达96%,其受精率也超过90%.为证实其实际应用价值,我组在松阳县饲料公司的协助下于1992年8~10月在浙江松阳县做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试验.


吸水链霉菌桂林新变种的分类研究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从广西桂林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为2345),它的发酵产物对线虫、菜青虫、松毛虫等畜禽寄生虫及作物害虫等的防治效果显著,它对一些格兰氏阳性菌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的结果如下:按照链霉菌的分类法,该菌细胞成份属于细胞壁I型,糖C型。该菌在高氏培养基、ISP-4等培养基上产生丰富的孢子,在斜面上则呈现一片褐色斑。该菌在培养特征、碳源利用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均近似于淡紫灰吸水链霉菌,但对淀粉利用能力很强。另外,它对枯草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等阳性菌的抗菌作用强,尤其是它的发酵产物可以杀死禽畜体内的线虫,故属淡紫灰吸水链霉菌桂林变种Streptomyceslavendulohygroscopicusvar.guilinn.Xia.
关键词: 吸水链霉菌桂林新变种;分类


赤霉素对筛选水稻非等位矮秆突变墓因作用的探讨
《浙江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赤霉素对筛选水稻非等位矮秆突变墓因作用的探讨金卫,孙漱芗(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材料和方法1.赤霉素处理210份水稻矮秆突变体各分成两组,播于水泥槽中,待生长至三叶一心后,一组喷10-5mol赤霉素(上海溶剂厂生产)溶液,另一组喷清水。以...


网室放蜂对提高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产量的效果
《浙江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网室放蜂对提高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产量的效果宋敏霞,韦顺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十字花科蔬菜系虫媒植物,露地繁种常因空间隔离达不到要求,引起昆虫自由传粉时造成花粉混杂,导致品种纯度下降,加速品种退化。网室繁种虽可保证品种纯度,但因缺乏昆虫授粉不充...


浙江太湖稻区稻瘟病菌流行小种及群体毒性分析
《浙江农业科学 》 1995 北大核心
摘要:1991~1993年从浙江太湖稻区采集、分离406个水稻稻瘟菌单孢株,鉴定出7群15个小种,其中中A49、中D1、中D3、中E1、中E3及中G1为主要流行小种。供试稻瘟病菌对Pi-ks、Pi-a、Pi-k、Pi-km、Pi-z、Pi-ta、Pi-ta2及Pi-t等8个抗病基因具有较强的毒性,毒性菌株广泛分布于各县(市)。Pi-i、Pi-kp、Pi-kh、Pi-zt及Pi~b等5个抗病基因对多数菌株仍显示抗性,侵染这些基因的毒性菌株在部分县(市)尚未测到或分布数量较少,因此在生产和抗病育种上尚有利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