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宿主植物栽培密度对AM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菌物系统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室盆栽条件下宿主植物高粱(SorghumvulgarePers.)的栽培密度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株/盆密度处理的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一定栽培密度下(20~60株/盆),植株根系可溶性糖浓度与根外菌丝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根外菌丝量、根外菌丝量与孢子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适当密植虽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却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此时菌根共生体有可能由互惠共生开始向偏利共生或弱寄生转化。密植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菌剂生产中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侵染根段、菌丝及孢子等繁殖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光合作用与群体蒸散模拟研究进展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的光合和蒸腾的模拟已经从经验模型发展到生理生态过程模型的时代。本文在概括地论述植物叶片和群体生理生态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几个有代表性的模拟光合作用及蒸腾作用的数理模型的建立过程以及对这些过程的参数处理方法。即在叶片水平上,以Farquhar的叶片光合作用的生化模型,Ball-Berry的气孔导度模型等为基础。群体模型是在Ross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础上,从叶片扩展而来。尺度扩展带来了生理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的变化。寻求模型在简化和机理之间的平衡,是当前生理生态模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养基对胡萝卜悬浮系茄红素合成代谢活性的影响
《园艺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胡萝卜品种‘新透心红’稳定的细胞悬浮系为材料 ,研究了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和PO3 -4浓度对其茄红素合成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B5、MG5、ER和White培养基中 ,MG5培养基最适宜于茄红素合成代谢 ,细胞中茄红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培养基。以MG5为基本培养基 ,在 7个蔗糖浓度处理中 ,10 0 0~ 12 0 0g·L-1 范围内 ,细胞中茄红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茄红素合成代谢活性最高 ;在 13个PO3 -4 浓度处理中 ,30 0~ 50 0mmol·L-1 范围内 ,细胞中茄红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茄红素合成效果最佳。
关键词: 胡萝卜 培养基 蔗糖浓度 PO3~(-4)浓度 茄红素合成 悬浮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洋葱染色体核型的FISH分析
《园艺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挑选洋葱 (AlliumcepaL .) ( 2n =2x =16 ,CC)有丝分裂中期细胞 ,以洋葱卫星DNA序列(AC SAT DNA)为探针 ,DIG 11 dUTP为标记物 ,用荧光原位杂交 (FISH)方法观察其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并进行洋葱的核型分析。 6号染色体为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在其长臂末端有一个卫星DNA序列的主要位点。其余每条染色体在其长、短臂的末端都各具有一个主要位点。差异表现在各染色体上卫星DNA序列的次要位点分布不同。根据洋葱 8对染色体各自具有的独特的卫星DNA分布位点 ,可将洋葱 8对染色体全部分开。以此为基础 ,构建了洋葱卫星DNA在染色体上分布的模式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群体密度和追氮方法对不同熟相冬小麦产量效应的差异及对化肥氮去向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裂区和正交设计的田间试验 ,研究了不同熟相类型小麦在不同群体密度、不同氮肥追施策略下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 ,探讨了不同熟相类型小麦通过群体调节和氮肥追施实现高产的可能性。结果表明 ,群体密度和追氮方法均对不同熟相类型小麦的产量和产量构成产生显著影响 ,并且存在交互作用。黄熟型小麦获得高产的可能性较大 ,早衰大穗型小麦在适宜的栽培和气候条件下 ,也有可能获得高产。同时利用15N年示踪技术研究不同熟相下追肥方法对化肥氮去向。
京郊平原区粮田土壤水分垂直变异性的半方差表征
《华北农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半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土壤肥力的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京郊平原粮田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种植制度下,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变异的变程为50~60cm,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1 41%~9 26%,远小于25%。说明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水分在各自的变程范围内存在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其中土壤质地越粘重,变程越小,空间相关性越弱;同一质地肥力越高,变程越大,空间相关性越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近红外透射分析仪快速测定玉米子粒品质的初步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425份玉米自交系和1125份杂交组合的子粒品质进行测定,并对粗脂肪、蛋白质、粗淀粉的杂交优势和亲本的相关性作了探讨。结果表明,3种成分在不同材料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和蛋白质变幅和变异系数都较大,粗淀粉含量变幅和变异系数都较小,自交系中平均含量分别为4 24%,12 17%和71 10%,杂交组合中平均含量分别为4 86%,9 93%,72 56%。458个杂交组合子粒的3种成分含量与亲本的相关性均较低,粗脂肪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均表现较大的正向,蛋白质均表现为负向优势,粗淀粉的杂交优势变异幅度较大,平均正向杂交优势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适宜区域界定与优化布局模式研究
《草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恢复该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符合生态规律。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实地调查测定,结合遥感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研究,将土地沙漠化程度、土地盐碱化程度和皮棉单产作为指标界定适宜退耕区域。依据植物区位和景观生态学等理论,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退耕还林还草5类生态景观的优化布局模式,即沙漠前沿、绿洲外缘已毁林草开垦农田构建荒漠乔灌草生态安全防护模式;重度盐碱化低产农田构建发展当地特种经济植物和荒漠草种模式;绿洲腹地盐碱化相对较轻农田构建优质饲草料基地,发展养殖业模式;绿洲内部低产棉田构建名优特经济林模式;沿农田灌溉渠系构建农田防护林网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