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夏玉米铜的吸收与器官间的分配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两种不同株型夏玉米品种为材料,就不同生育时期玉米植株对铜的吸收、积累及其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分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植株铜的含量在苗期较高,随生长发育的进程而逐渐降低;穗期吸收量最大,子粒灌浆期间对铜的吸收量也较多,两品种吸收铜的差异主要在花粒期,紧凑型品种在乳熟期吸收量较大,而平展型品种在子粒形成期吸收量较大。成熟期不同器官铜的积累量依次为叶片、子粒、茎秆(雌穗)、叶鞘(苞叶)、雄穗、穗柄、花丝。两品种间单株吸铜量差异不明显,单位面积吸收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密度造成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经济林树种根系分泌物主要成分的GC-MS分析(英文)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 2003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盆栽栽培技术,对包括板栗、杏、柿子、桃、核桃、梨和苹果等7个经济林树种的根系分泌物进行提取和分离,通过色谱/质谱(GC-MS)分析方法对其主要成分进行了检测。按照“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和美国环保署标准,检测到的200余种有机分泌物中有3种属于优先控制污染物,即萘、二甲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研究结果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内选择适宜发展的低污染经济林树种提供了参考依据。图1表2参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适宜性
《中国生物防治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分别来自英国和美国)对烟粉虱各龄若虫的寄生适宜性。结果表明,两品系都能寄生烟粉虱的各龄若虫,且在3龄若虫上的寄生率最高,英国品系为55 3%,美国品系为57 6%;1龄若虫上的寄生率最低,分别为41 2%和43 8%;寄生1龄若虫时小蜂羽化率最低,分别为79 5%和83 6%;寄生3龄若虫时羽化率最高,分别为91 3%和92 8%,品系间羽化率无差异。两品系寄生1龄粉虱时发育历期最长,分别为24 0d和23 4d;英国品系寄生3、4龄若虫时发育历期最短(18 9、19 3d),而美国品系寄生4龄若虫时历期最短(15 8d),两品系寄生4龄粉虱时发育历期差异明显。由4龄若虫寄生蛹羽化出的小蜂寿命最长,分别为4 8d和4 9d;从1龄若虫寄生蛹羽化出的小蜂寿命最短,均为2 5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的制备及其原位杂交的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限制酶HindⅢ和Ecorl双切鸡包涵体肝炎六邻体蛋白基因片段重组质粒 ,得到大小 6 36bp的基因片段 ,用地高辛标记制备DNA探针 ,其灵敏度为 0 .1~ 0 .3ng/ μL。用该探针对感染鸡包涵体肝炎病毒的雏鸡肝组织进行原位杂交 ,结果表明病毒经口感染后 12h肝细胞内出现病毒的复制 ,3~ 7d时病毒复制明显 ,9~ 16d病毒复制减弱。原位杂交表明鸡包涵体肝炎病毒主要定位于核内 ,同时也可进入胞浆中。地高辛标记鸡包涵体肝炎病毒DNA探针对检测该病毒DNA的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操作方便 ,该探针可用于本病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和特异性诊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DNA-AFLP技术及其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03 CSCD
摘要:cDNA AFLP是一种新的研究基因表达的技术 ,具有重复性好、稳定、可靠的特点 ,可对生物体转录组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简单介绍了cDNA AFLP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并对其在构建转录连锁图、与EST序列的互相转化、基因表达特性研究及分离特异表达基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昆虫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8~ 2 0 0 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 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 ,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 ;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 :( 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2、 3和 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 13 3%~ 14 3 %、 2 6 7%~ 2 8 2 %和 6 0 8%~ 6 1 4%。 ( 2 )棉铃虫 2代期 ,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 2次 ,其寄生率为 46 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 33 1%和 32 1% ;3代期 ,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 1次 ,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 4次的效果相当 ,分别为 73 7%和 6 8 1% ;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 ,分别提高 45 5 %、 6 1 8%和 47 0 % ;4代期 ,无论放蜂与否 ,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 ( 5 2 1% )均在 6 0 %以上。 ( 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 2代和 3代期 ,分别使用农药 2和 3次 ,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 5 5 %和 11 9% ,与对照田相比 ,分别降低 8 8%和 14 8% ;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 ,分别降低 40 9%和 5 6 2 % ;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 ,放蜂后 1天内施药 ,寄生
VA系统诱导烟草对TMV抗性与细胞内防御酶系统的关系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枯斑三生烟(NicotianatabacumL."Samsun"NN)经植物源抗病毒剂VA诱导处理后第7天(清水处理作对照),在其长出的新叶上接种烟草花叶病毒(TMV)。结果表明,VA可以诱导枯斑三生烟对TMV产生系统抗性,其枯斑抑制率可达57 25%,枯斑出现时间推迟10h。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酶的活性均比对照明显提高,其中48h时增加幅度最大;VA处理使枯斑三生烟叶片内的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其中接种48h时降低幅度最大。此外,在接种TMV后的12h内,清水对照的枯斑三生烟新叶中POX和SOD活性呈下降趋势,PAL活性几乎无变化,随后呈上升趋势,而经VA处理的枯斑三生烟新叶中的POX、SOD和PAL活性自接种后,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也高于对照;MDA含量的变化与3种酶活性的变化呈相反趋势。
关键词: 烟草 TMV 系统诱导抗性 活性氧 防御酶系 抗病毒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4种原生动物分布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生动物在土壤中是一类极其重要的生物。通过调查玉米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 4种原生动物的动态分布发现 :仅在玉米抽雄时期 ,根际土壤中 4种原生动物总数是非根际土壤 (R/S)中的 1.6倍 ,而在其它生育时期没有显著的根际效应。不同的原生动物的根际效应差异很大 ,肾形虫在抽雄期R/S比接近 90 ;变形虫在吐丝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根际效应 ;波豆虫在大喇叭口时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根际效应 ,但在抽雄期则表现出十分强烈的负根际效应 ,根际土壤中波豆虫数量不到非根际土壤的 10 % ;尾滴虫在玉米整个生育时期都表现出微弱的根际效应。笔者还讨论了根际土壤原生动物分布动态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