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刘万学 1 ; 万方浩 1 ; 郭建英 1 ; 张帆 2 ; 孙光芝 3 ; 孟昭军 3 ;

作者机构: 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

2.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3.吉林农业大学现代化研究所

关键词: 棉铃虫;螟黄赤眼蜂;转Bt基因棉;控害作用

期刊名称: 昆虫学报

ISSN: 0454-6296

年卷期: 2003 年 46 卷 03 期

页码: 311-31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1998~ 2 0 0 0年在河北省南皮县棉区转Bt基因棉田及常规棉田中设置 4种不同的组合处理 ,通过释放螟黄赤眼蜂控制棉铃虫的方法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达到提升和增强自然生物控制力的生态效应 ;并以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常规棉田为常规棉对照田。研究表明 :( 1)转基因棉和常规棉棉田中自然寄生率随棉铃虫世代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2、 3和 4代棉铃虫卵被寄生率范围分别为 13 3%~ 14 3 %、 2 6 7%~ 2 8 2 %和 6 0 8%~ 6 1 4%。 ( 2 )棉铃虫 2代期 ,在常规棉综防田释放赤眼蜂 2次 ,其寄生率为 46 4% ,比未释放赤眼蜂的转基因棉棉田和常规棉对照田提高 33 1%和 32 1% ;3代期 ,转基因棉棉田释放赤眼蜂 1次 ,其寄生率与常规棉综防田释放 4次的效果相当 ,分别为 73 7%和 6 8 1% ;但与转基因棉不放蜂田、常规棉化防田及对照田相比 ,分别提高 45 5 %、 6 1 8%和 47 0 % ;4代期 ,无论放蜂与否 ,各处理棉田中的寄生率除化防田外 ( 5 2 1% )均在 6 0 %以上。 ( 3)常规棉化防田棉铃虫 2代和 3代期 ,分别使用农药 2和 3次 ,其自然寄生率分别为 5 5 %和 11 9% ,与对照田相比 ,分别降低 8 8%和 14 8% ;与常规棉综防田相比 ,分别降低 40 9%和 5 6 2 % ;释放赤眼蜂的效果与施药时间有关 ,放蜂后 1天内施药 ,寄生

  • 相关文献

[1]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田间抗性效果分析. 孟昭军,文明寿,张帆,孙庆田,刘佳,王春一. 2007

[2]两种赤眼蜂对捕食性天敌昆虫卵选择性观察. 耿金虎,沈佐锐,张帆. 2006

[3]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王坤,王甦,宋丽芳,张帆,李永丹. 2014

[4]稻螟赤眼蜂rDNA特异引物设计及诊断引物在赤眼蜂分子鉴定中的应用. 郭震,阮长春,臧连生,张帆,靳锋云. 2012

[5]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吴红波,张帆,金道超. 2008

[6]高效氯氰菊酯和啶虫脒对螟黄赤眼蜂繁殖的亚致死效应. WANG Ku,王坤,WANG Su. 2014

[7]转Bt基因棉生态风险的研究进展. 孟昭军,郭淑艳,张帆,孙庆田. 2007

[8]2种防治棉铃虫措施对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种群动态的影响. 孟昭军,郭淑艳,文明寿,张帆,孙庆田. 2008

[9]异色瓢虫胁迫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压力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闫硕,熊晓菲,褚艳娜,李贞,巫鹏翔,杨清坡,崔维娜,徐金涛,徐丽霞,张青文,刘小侠. 2017

[10]辐照对棉铃虫雄虫交配能力的影响. 魏蕾,王恩东,刘晓辉,路大光. 2008

[11]黄淮海地区玉米主要害虫发生种类与危害. 王素琴,石洁,刘玉英,康总江. 2010

[12]人工卵赤眼蜂对番茄地二代棉铃虫控制效果研究初报. 王素琴,黄宁兴,秦凯,张帆,张文山,王德清,崔文青,田兆迎. 2002

[13]转基因抗虫棉田间棉铃虫发生及控制技术. 张帆,罗晨,王素琴,王大生,刘小京. 2001

[14]转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发生及控制技术. 王素琴,张帆,罗晨,王大生,刘小京. 200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