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小包装榨菜的胖袋与榨菜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关系的初探
《中国调味品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胖袋是与榨菜包装改革同时存在的一种榨菜变质现象,通常认为是由产气微生物的作用所导致。根据调查和观察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来,胖袋似以温湿度等外部环境条件较为适宜的春、秋季发生较多,但实际上即使是在同样的季节里,不同厂家、不同原料、不同批次生产的榨菜其胖袋发生的情况也可能是绝然不同的。这种胖袋发生似有规律又似无规律的现象,除了表明导致胖袋发生因子的


633菌剂对人工感染鸡白痢预防效果试验
《浙江农业科学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633菌剂对人工感染鸡白痢预防效果试验何永强,盛祖恬,何秉耀,杜青云,黄文彩,桑金隆,范世晶,夏湛恩(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鸡白痢是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雏鸡传染病,目前还严重危害着养鸡业的发展。虽然现有一些药物能预...


关于水稻稻瘟病病原菌学名的正确使用
《真菌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真菌历来被认为是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以前曾将属名写成Piricularia,1958年Hughes查考Saccardo(1880)定名时使用的属名是Pyricularia,后人误写为Piricularia,与原发表的不符,按照国际植物命名的法规,应订正为Pyricularia oryzac Cavgra,这一学名一直沿用至今(孙漱沅等,1986)。根据Rossman et al(1990)考证,Saccardo(1880)在描


玉米螟为害玉米的产量损失估计及单株允许残留虫量
《植物保护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秋玉米的产量损失,于1990年始在浙江东阳玉米研究所采用田间自然种群为害与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采取药剂控制使害虫造成一定梯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螟害对产量损失的影响。结果获得螟害对产量损失的两个曲线方程: 春玉米:Y_1=1-[0.67+(1-0.67)×0.7558~(P+0.7)] 秋玉米:Y_2=1-[0.70+(1-0.70)×0.7767~(P+1)] P为单株玉米上平均虫量,0.7和1为最后单株玉米上允许的残留虫量(包含蛀孔),损失率分别为5.9%、6.7%。


直接法McAb-Dot-ELISA在检测药物治疗血吸虫病耕牛血清循环抗原中的应用
《中国兽医科技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直接法McAb-Dot-ELISA在检测药物治疗血吸虫病耕牛血清循环抗原中的应用叶萍,施福恢,沈纬,田锷,林矫矫,张正达,石耀军,林邦发,钱承贵(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研究所200232)张雪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我们已报告应用...


虫生真菌在柑桔主要害虫上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浙江柑桔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虫生真菌在柑桔主要害虫上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叶琪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杭州310021)陈卫民,陈道茂(浙江省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黄岩317400)众所周知,一些重要的柑桔害虫易受微生物,尤其是某些虫生真菌的侵袭。世界上用虫生真菌防治柑桔害虫有许多成功事...


我国大麦种质资源抗病性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建立
《植物保护学报 》 199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对我国大麦赤霉病[Gibberdla zeae(Schw.)Petch.]、黄花叶病(BaYMV)和黄矮病(BYDV)三大主要病害进行的抗病性鉴定获得的38000余个病情数据,其中,抗赤霉病库的数据计有5000余份品种,抗黄花叶病库的数据计有1万余份品种,抗黄矮病库的数据计有3650份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库的数据汁有11862份品种,作者于1986—1990年在国产长城0520CH微机上,用汉字dBASE—Ⅲ初步建立了大麦种质资源抗病性数据库管理系统(BGRMS)。本系统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自顶而下形成一个四级树结构,整个管理系统由总控、数据编辑、查询、统计分析和系统维护共五个模块、十一个子模块组成。本系统经初步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晚粳城特232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鉴定研究
《作物品种资源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分析了城特232与其抗源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系W_1、P_1和T_1的抗性基因及其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城特232对3个菌系的抗性受2对重复显性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表明其中的1对基因来自农垦58,与Xa-3等位。而Tetep的抗性基因未导入到城特232中去。城特232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强,抗谱广,在抗病育种中可作为抗源亲本加以利用.
关键词: 白叶枯病,遗传,粳稻品种


水稻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世界农业 》 1994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朱乾浩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转基团技术的日臻完善,已为水稻的常规育种带来一场革命。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有效结合,使育种家能更快地达到育种目标。利用转基因技术对水稻进行遗传改良的前提是有可资利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