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动物沙门氏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GyrA基因的突变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纸片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测定动物沙门氏菌(Salmonella)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PCR扩增沙门氏菌GyrA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s,QRDR),扩增的片段长度为487bp,PCR产物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盐酸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甲磺酸培氟沙星和烟酸诺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分别为16~128μg·mL-1、32~128μg·mL-1、32~256μg·mL-1、128~512μg·mL-1和64~512μg·mL-1。GyrA基因QRDR的突变位点均位于83和87位氨基酸位点,主要的变异方式为Ser83→Phe(12/15)和Asp87→Asn(10/15),其次为Asp87→Tyr(5/15)和Ser83→Gly(3/15)。同时发现QRDR外的119位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异(Ala119→Val),说明试验用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表现为多重耐药,其GyrA基因QRDR的突变表现为多种形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红袍'桃杂交F1代若干性状遗传倾向初步分析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 2009
摘要:以''大红袍''和''金华大白桃''、''杭蜜2号''杂交组合为试材,分析了F1代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结果证实果实成熟期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后代出现较广泛的分离,50%的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在亲本之间或接近亲本.受非加性基因的影响,果实大小低于双亲,仅有3.8%的后代呈超双亲现象;后代中约有1/3果肉颜色为红色;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呈现变低的倾向,后代中约25.1%远低于亲本;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果实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红肉 桃(PRUNUS PERSICA) F1代 性状 遗传倾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降雨条件下太湖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太湖水网地区稻田氮素径流流失特征,在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小区的不同时期,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降雨后稻田总氮(TN)流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初期是氮素流失高峰期。第一次施氮后5 d(降雨前有田面水),0、225、300和375 kg/hm2 4种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递增,依次相差均在0.15 kg/hm2以上;第二次施氮后15 d(降雨前无田面水),施氮量对TN流失量影响不大,各施氮水平的稻田TN流失量依次相差均在0.05 kg/hm2以下。氮素流失形态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为主,在第一次施氮后3 d的稻田径流TN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所占比例近50%。此外,在一次降水过程中,无论降雨前有无田面水,产生径流的初期都是氮素流失的高峰期。
百·霉威28%可湿性粉剂的气相色谱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以5%OV-101色谱柱固定相,邻苯二甲酸二正戊酯为内标物,用FID检测器利用程序升温对百.霉威28%可湿性粉剂两种组分的气相色谱分离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百菌清和乙霉威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44、0.047,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37%,百菌清的回收率为99.11%~101.01%,乙霉威的回收率为99.23%~100.64%。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的氮矿化
《生态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设置了施用EM堆肥、传统堆肥、化肥和对照处理的田间试验,在2004年和2005年取样测定土壤的矿质氮和氮矿化率。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前期矿质氮含量是:化肥处理>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对照;但是在施用化肥前和小麦生长的后期矿质氮含量是: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土壤的氮矿化率是:EM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化肥处理>对照。小麦的产量是:EM堆肥处理显著高于传统堆肥处理,传统堆肥处理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化肥处理显著高于对照。与传统堆肥相比,EM堆肥提高了土壤的矿质氮含量,提高了土壤的氮矿化率,增加了小麦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