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萌发温度的研究
《中国草地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特性与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萌发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扁穗雀麦种子萌发吸水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吸水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在2h时达最大值0.1363g/h,种子萌发最低吸水量为种子原重量的83.66%。在不同温度处理下,扁穗雀麦种子在25~30℃恒温条件下萌发相对较好,发芽率达97%,发芽指数较高。25℃萌发条件下活力指数最大,为679.41,其次为30℃。胚根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胚芽为25℃。综合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最后确定扁穗雀麦的最适发芽温度为25~30℃。当温度降低到10℃或升高到40℃时,种子发芽受阻,发芽率均为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新猪的生存现状与保种发展前景
《现代畜牧兽医 》 2009
摘要:品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地方猪种是猪种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品系)不可缺少的基本素材,丢失则永远不可再生。阳新猪在七八十年代开展生猪经济杂交中作为优良母本被广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湖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得到6个黄萎病菌代表菌株和3个对照菌株。分别在22、25、28、30和33℃5种温度下将这9种菌株置于PDA平皿上培养,得到了不同培养性状的菌落。大多数菌系在25℃生长较快,22℃和28℃其次,30℃生长较慢。33℃下不生长或生长很缓慢。在30℃下各菌株产生的黑色素比例均比25℃下产生的低,其中以对照菌系T9降低最多。但将30℃下培养的T9转入PDA固体培养基后置于25℃下培养时,其仍能恢复产生大量的微菌核,黑色素比例回升。高温期所分离得到的HBV12、HBV25和HBV29白色-棕褐色菌系,在22℃和25℃下培养后不能产生微菌核,而是形成念珠状休眠菌丝体。对上述9个菌株的致病力分析表明,与25℃下相比,30℃下培养的菌株大多数致病力降低,由此可初步判断湖北省存在耐高温的较强致病力菌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