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桃叶释放挥发性有机物成分及变化规律

经济林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在生长季桃叶片释放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动态顶空采集法收集叶片释放的BVOCs,结合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BVOCs成分的测定.[结果]在整个生长季(5-10 月),桃叶共释放12 类 266 种BVOCs,其中烷烃类(44)、烯烃类(41)和醇类(40)种类数量较多,组分总量从大到小的月份分别为:9月(115)、8月(84)、7月(79)、6 月(73)、5 月(72)、10 月(27),以释放烷烃类、烯烃类、芳香烃类、酯类、醛类、酮类和醇类为主;除5 月外,各月烯烃类BVOCs相对含量在一天中表现为上午>下午,其他类别BVOCs相对含量峰值会出现在任意时间点,当烯烃类BVOCs相对含量下降时,烷烃类、芳香烃类、酯类、醛类和醇类也会出现明显变化;桃叶共检测出 8 类 45 种有益BVOCs成分,主要包括烯烃类、酯类、醛类和醇类BVOCs,有益组分总相对含量为夏季(39.50%)>秋季(36.71%)>春季(35.99%);一天内各时间点有益成分的相对含量和数量随月份增加呈波动下降趋势,一般在 10:00 和 14:00 达到最高值,其中春季(5 月)08:00 释放有益BVOCs的相对含量为全年同时间点最高(77.85%),释放的主要有益BVOCs成分包括α-蒎烯、3-蒈烯、罗汉柏烯、乙酸乙酯、天然壬醛和庚醛.[结论]桃叶释放BVOCs组分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性和日变化差异,有益BVOCs成分丰富,且桃树林内最佳游憩时间段为08:00-10:00.

关键词: 桃叶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 动态变化 有益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亚小花蝽对温室辣椒及茄子花内西花蓟马的控害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敌投放的益害比是其田间应用的重要参数.为明确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Poppius)(Hemiptera:Anthocoridae)对茄科作物花内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Thysanoptera:Thripidae)的防治效果及其最佳益害比,本研究在辣椒和茄子生产温室中以 5个益害比水平释放东亚小花蝽后,测定了西花蓟马的种群变化;并在温室条件下比较了释放东亚小花蝽和使用生物农药对茄子、辣椒花内蓟马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短期内,与不释放东亚小花蝽的对照相比,释放东亚小花蝽 5龄若虫处理的辣椒、茄子花内西花蓟马 2龄若虫密度在 48 h后显著降低.当益害比为 5∶30时(即每 30头蓟马释放 5头东亚小花蝽),辣椒、茄子花内的西花蓟马密度最低,分别为 0.67 头/花和 1.17 头/花,防治效果分别为 97.67%和95.93%.东亚小花蝽对辣椒上的西花蓟马防治效果略高于茄子,但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当益害比为1∶30~5∶30时,按不同益害比释放东亚小花蝽的处理对温室辣椒、茄子花内西花蓟马防治效果与益害比均呈正相关性.在长期内,与使用生物农药相比,释放东亚小花蝽对温室辣椒和茄子花内西花蓟马具有良好的持久控制作用.本研究表明东亚小花蝽能够用于防治辣椒、茄子花内的西花蓟马,并明确了最佳释放的益害比水平范围为 1∶30~5∶30,为作物花内蓟马的防治和东亚小花蝽的大规模田间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关键词: 捕食性天敌 益害比 生物防治 害虫综合治理 田间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室微气候模拟与温室作物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现代的温室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其中土壤、作物和微气候三个子系统间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现象时常发生.农业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和预测温室内微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变化,从而推荐最优化的生产管理策略.本文对国内外温室气候模型和温室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了综述,温室气候动态模型可以预测关键气候因子,分为机械模型和黑箱模型.机械模型基于物理方程构建,它描述了基于过程的知识模拟的系统;黑箱模型属于经验模型,更多地用于温室系统控制、优化和设计的应用.作物生长模型是基于科学原理和数学关系的一种定量化工具,可以评估温室内土壤、微气候、水分和管理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预测作物生长状况.作物生长模型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性模型和解释性模型.温室作物模型是基于露地作物建立的最早的作物生长模型,并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对原来各功能模块进行修正、扩展和升级而来.功能-结构植物模型(functional–structural plant modeling,FSPM)是基于植物建筑学并结合气候和作物模块而形成,可以模拟单个植物的生长、形态以及它们与其生长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后指出未来趋势是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结合FSP模型,利用云数据储存计算分析.

关键词: 微气候模型 温室作物模型 预测 植物生长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对鱼类的生态毒性效应

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关键词: 微塑料 鱼类 水环境 毒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除草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设计与试验

农业工程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苗带准确检测与精准跟踪是玉米除草机器人实现自主作业的重要基础。针对玉米除草机器人苗带检测,该研究提出了基于感兴趣区域更新的玉米苗带实时识别及导航线提取方法,首先利用单目相机采集机器人前向玉米苗带,将苗带图像进行归一化和超绿处理,采用改进自适应响应阈值SUSAN(small univalue segment assimilating nucleus)角点法以及冗余离群特征点剔除法获得玉米苗特征点,以改进的顺序聚类算法对视频帧进行玉米苗带聚类处理,再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各玉米苗带,最后基于机器人航向偏差和其相对玉米苗带的横向偏差实时调整感兴趣区域和更新导航线;同时,针对除草机器人苗带行线跟踪,提出以运动学为模型的PID(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转向角决策方法,建立了导航跟踪控制模型;并在Visual Studio平台下,利用OpenCV库开发了导航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玉米除草机器人导航线提取准确率为96.8%,每帧图像平均处理时间为87.39ms,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抗干扰性;在模拟环境下,玉米苗带直线和曲线跟踪平均误差≤1.42 cm,标准误差≤0.41 cm;在农田环境下,不同速度导航跟踪平均误差≤1.51 cm,标准误差≤0.44 cm。研究结果可为玉米除草机器人田间自主作业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词: 机器人 机器视觉 玉米除草 苗带识别 导航跟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反刍动物重要乳性状表型测定方法及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乳性状作为农业反刍动物的重要经济性状,其表型测定指标内容丰富,测定方法繁多复杂.为进一步凝练重要乳性状表型测定内容,以更好地培育改良中国特色的乳用动物种质资源、创制产量品质优异的新基因资源,本文从乳性状表型测定的常规乳性状表型与特色乳营养成分性状表型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中红外光谱检测法,以及特色乳用畜种简介等四个方面,对我国主要农业反刍动物的重要乳性状表型的详细测定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农业反刍动物 泌乳性状 乳成分 表型测定方法 高通量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球对长额象鼻溞的毒性效应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微塑料对淡水生物的生物学毒性效应,选取淡水中常见的浮游动物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试验动物,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粒径(0.5、5、2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PS)对长额象鼻溞存活、形态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急性毒性均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各PS浓度组长额象鼻溞24 h致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5、20μm粒径的PS对长额象鼻溞的48 h LC50分别为21.65、19.26、47.61 mg/L;PS对长额象鼻溞母体和子代的形态影响显著,3种粒径PS组母体的体长、体高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而第一胎幼溞的体长、体高却变小,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PS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二胎幼溞的体长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PS可延长长额象鼻溞母体寿命,增加其总生殖量及缩短产前发育期,不同粒径PS组的内禀增长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以0.5μm粒径组最高,为(0.227 4±0.000 2)d-1。研究表明,PS对长额象鼻溞的存活、形态和繁殖均产生了影响,其毒性大小与粒径、浓度相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额象鼻溞 聚苯乙烯微球 粒径 毒性效应 内禀增长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新品种京箭70的选育

中国蔬菜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京箭70是由自交不亲和系16-1283和16-1366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绍菜类型大白菜一代杂种.生育期70 d(天)左右,植株直立,株高约55 cm,开展度约67 cm,外叶绿色,叶面多毛刺;叶球拧抱﹑长筒形,球顶尖,球高约50 cm,横径约11 cm;单球净菜质量2.3 kg左右,每667 m2 净菜产量5500 kg左右,田间对病毒病﹑霜霉病的抗性强于对照日本70绍菜,适宜北京、河北、天津、云南、广西等地种植.

关键词: 大白菜 京箭70 一代杂种 中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城市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及灌溉制度研究进展

世界林业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干旱缺水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筛选抗旱节水灌木树种和制定科学合理灌溉措施是有效的解决方法。文中分类归纳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指标,对比各评价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并从灌溉技术和灌溉量2个方面阐述节水灌溉制度,重点探讨了亏缺灌溉方式的内涵、类型以及在绿化灌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建议今后优先开展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1)目前大量使用的盆栽控水研究与城市干旱实际发生模式间存在着差异,应开展绿化灌木干旱原位控制试验;2)筛选并全面考虑各抗旱指标贡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绿化灌木耐旱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3)明确各灌木树种需水、耗水规律,探究不同时段内灌木需水量变化,并据此动态调整灌溉量;4)为了将亏缺灌溉应用于实际绿化管理中,需要明确灌木对水分亏缺的可接受度,验证保证绿化灌木使用功能前提下的最低灌溉水平。

关键词: 城市绿化 灌木 干旱胁迫 耐旱性评价 灌溉制度 亏缺灌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齿苋的基因组大小估算及基因组调查测序

分子植物育种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齿苋作为蔬菜、传统中药和动物饲料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然而,马齿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比较滞后,缺乏组学数据是一个重要的障碍。本研究以栽培品种‘北农1号’(BN1)为实验材料,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基因组调查测序等技术对马齿苋基因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细胞遗传学染色体计数表明马齿苋BN1的体细胞有52条染色体(2n=52)。流式细胞术分析估算BN1的基因组大小在1 089~1 445 Mb之间。运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和K-mer分析,估算马齿苋BN1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 295 Mb,基因组杂合率为0.103%,重复序列含量为59.27%。本研究进一步利用获得的DNA序列数据,从头组装了一个大小为963.2 Mb的马齿苋基因组,重叠群N50长度为20.1 kb。BUSCO分析表明基因组完整度为90.4%。本研究为马齿苋的基因组测序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关键词: 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基因组大小 基因组调查测序 流式细胞术 K-mer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