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938条记录
北京粮食生产时空特征及供给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粮食生产时空特征,研究供给能力提升对策,对于持续提高北京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保障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国粮食安全做出首都贡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从北京粮食生产总量、结构、单产及效益四个方面分析北京粮食生产特征,深入探讨北京粮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北京粮食产业供给能力提升策略。【结果】(1)近13年来,北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先降后升趋势。北京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比重持续下降,粮食生产地位和作用均需加强。(2)北京的主粮品种玉米、小麦和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前三,粮食产品以原粮为主,粮食消费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粮食自给率较低。(3)北京粮食单产增幅较慢,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13个粮食主产区平均单产,不同作物单产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4)北京粮食种植收益不高,土地租金和种粮补贴对粮食种植大户收益影响较大,北京的种粮收益低于毗邻的河北省,粮食生产的竞争力较差。【结论】制约北京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有:耕地面积小且质量不高、粮食新品种与技术成果转化不足、全产业链条缺失且三产融合乏力、产业支持政策不完善。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的背景下,应从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品种更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完善粮食产业链条、优化粮食产业政策四方面提升北京粮食供给保障能力。

关键词: 粮食产业 生产特征 供给 对策 北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协同视角下县域数字乡村建设路径-基于河北省肃宁县的案例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系统,涉及乡村生产、生活、服务等全方面,需要多领域建设、多维度发展、多机制推进。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提出数字乡村建设协同生态系统概念,构建了以县域为本位的“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机制—协同效应”分析框架,以河北省肃宁县数字乡村建设为例,呈现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多元协同过程,阐释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多元协同路径。研究显示,一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开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应由基层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化机制驱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高效运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全面高效参与,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共同体;二是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因地制宜找准核心切入点,以“小切口”撬动“大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建设运维管理、支撑保障体系等内容维度的协同演进,形成互促合力和叠加效应;三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多维子系统需要技术驱动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动态攀升机制驱动内部交换、互动和传导,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村流通高效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生活形态智慧化和文化观念现代化。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协同理论 多元协同 农业农村数字化 乡村数字治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限根处理对空心菜营养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京狐竹叶”空心菜为试材,采用限制容器体积的方法,设置T1 (90 cm~3)、T2 (250 cm~3)和CK (700 cm~3)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体积栽培对空心菜生长、光合特性、基质理化性质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我国高品质设施蔬菜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减小;根表面积、体积、根长和根尖数、干物质量相应减少,而单位根域体积内T2根系活力较高,是T1和CK的2.40、1.64倍。与CK相比,限根降低了植物的净光合速率,T1、T2分别降低17.46%和13.65%;对于叶绿素荧光而言,T1、T2处理后Fv/Fm降低至0.78和0.80,NPQ表现为CK>T2>T1。T2限根处理后速效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较CK显著提高了21.27%、32.18%和53.95%。限根后pH增加缓解了基质酸性化问题,EC值增加但也在植物正常生长的范围内。此外,与CK相比,T2限根处理后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了2.06、1.43倍;可滴定酸含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综合T1和T2处理,尤其是T2处理(250 cm~3)根区矿质营养积累较多,空心菜维生素C和可溶性含糖量较高。

关键词: 限根 光合 空心菜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苗期相关指标的杂种优势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氮代谢相关指标的遗传差异,选用了5个不同氮效率的小麦品种及其组配的6个杂交F1,设置低氮(LN,0.4 mmol·L-1)和正常供氮(CK,4.0 mmol·L-1)两个氮水平,研究不同氮处理下小麦苗期形态、抗氧化酶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差异,并对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根鲜重在低氮水平下明显高于正常氮水平,6个F1的杂种优势表现为超中亲或偏低亲优势;苗鲜重在低氮水平下低于正常供氮水平,其F1杂种优势表现为中亲优势。两种氮水平下,氮高效品种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氮低效品种,6个杂交F1的上述6种酶活性大多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正常氮水平下,小麦叶片MDA含量低于低氮水平;低氮水平下,6个F1的MDA含量杂种优势表现为超中亲或偏低亲优势。两种氮水平下,6个F1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其中低氮水平下,表现为超亲优势。综上所述,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品种较氮低效品种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潜力;利用氮高效品种作为亲本能提高杂交F1的氮利用效率,可用于小麦氮高效育种。

关键词: 小麦 氮效率 氮代谢 生理指标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和建议-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3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之一,对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总结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成效,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和生态振兴三个方面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从凸显科技优势、培育科技人才、推行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农业科研单位更好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人才振兴 生态振兴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冀西北高寒区露地架豆高产优质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北方园艺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冀西北高寒区俗称张家口坝上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高原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非常适合露地架豆生产栽培,但目前露地架豆规模化的生产水平仍比较落后.该研究从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整地施肥、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收以及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等方面进行介绍,实现冀西北高寒区露地架豆的高产优质.

关键词: 冀西北高寒区 露地架豆 栽培技术 病虫害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3型Cap重组鞭毛蛋白融合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重组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 Cap重组鞭毛蛋白并研究该蛋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为开发PCV3亚单位疫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对Cap基因进行最适密码子优化并与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基因Flagellin进行融合后克隆到pFastBacTMⅠ载体。通过Bac-to-Bac系统,筛选获得重组Cap-Flagellin杆状病毒,利用SDS-PAGE、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IF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杆状病毒,将重组Cap-Flagellin杆状病毒免疫小鼠评价其免疫原性。【结果】重组Cap-Flagellin杆状病毒在Sf9细胞中能有效表达重组蛋白,SDS-PAGE检测可见68 ku的目的条带。IFA结果显示,重组Cap-Flagellin杆状病毒感染后72 h在Sf9细胞膜及胞浆中均出现绿色特异性荧光;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重组蛋白能与PCV3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重组Cap-Flagellin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小鼠免疫试验结果表明,与Cap杆状病毒组相比,重组Cap-Flagellin杆状病毒免疫小鼠2l和28 d后可诱导产生更高水平的Cap特异性抗体(P<0.05;P<0.01),且Cap-Flagellin杆状病毒组小鼠脾细胞白细胞介素-8(IL-8)细胞因子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0.01),表明重组Cap-Flagellin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PCV3 Cap重组鞭毛蛋白,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为PCV3亚单位疫苗的开发研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PCV3) 重组杆状病毒 Cap蛋白 鞭毛蛋白 免疫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致劣变大米的无损判别及不同遮挡方式有效性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基于线性渐变分光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建立光致劣变大米无损判别模型,并评估不同遮挡方式对大米光致劣变的预防效果.方法 以北方粳米、南方粳米、籼米、糯米、紫米、黑米为研究对象,分别各采用直接暴露于紫外光下、纸遮挡、白布遮挡、红布遮挡、玻璃遮挡、聚乙烯塑料遮挡方式制备实验组样品.采用线性渐变分光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大米样品近红外光谱.首先对 6 种大米分别建立单品种大米的光致劣变判别分析模型并优化数据预处理和光谱波段;然后将 6 种大米合并一起建立判别模型;最后采用优化模型预测各种遮挡的大米样品,以评估不同遮挡方式对大米光致劣变的预防效果.结果 基于全谱数据的标准正态变量结合去趋势校正预处理,所建判别模型的效果最佳,6种大米判别模型的马修斯相关系数皆达到100.0%;而将 6 种大米一起建立判别模型,所建模型的预测性能有所下降.对每种大米采用各自优化模型对不同遮挡方式的实验组样品进行预测的结果表明,玻璃遮挡、聚乙烯塑料遮挡对大米光致劣变的预防有效率在97.0%以上,而纸遮挡、白布遮挡、红布遮挡在大米光致劣变的预防方面效果甚微.结论 基于近红外技术建立单品种大米光致劣变无损判别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采用玻璃、聚乙烯塑料遮挡可有效防止大米发生光致劣变.

关键词: 光致劣变 近红外光谱 判别分析 大米 遮挡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根瘤菌对林下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及土壤特性影响

草地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设置接种根瘤菌(IR)、接种根瘤菌+次年返青追施氮磷钾复合肥(IR+AF)和不接种根瘤菌+不施肥(对照组CK)三种处理,对林下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的生长表型、结瘤数量、初花期草产量和营养品质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R和IR+AF处理均可促进林下红三叶植株生长,提高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特别是IR+AF复合处理下的初花期红三叶株高、茎粗、叶长和叶宽分别较CK增加18.70%,19.39%,8.96%和6.98%,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较CK提高22.67%,13.46%和17.78%,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较CK显著降低16.22%和14.57%,相对饲喂价值显著增加28.29%;IR单一处理利于促进初花期植株根系结瘤,有效结瘤总数达92.33个·株-1,是CK的1.94倍;IR和IR+AF处理均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特别是IR+AF处理下0~10 cm和10~2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显著增加41.28%和35.59%,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12.50%和51.75%,本结果为林下红三叶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林草复合 红三叶 根瘤菌 产量与品质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叶片显微结构综合评价杏不同品种(系)的抗旱性

果树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杏不同品种间叶片解剖结构特征的差异,并据此进行抗旱性指标的筛选和综合评价,为杏抗旱性资源的高效筛选和利用提供方法.[方法]以10个抗旱性不同的杏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石蜡切片以及扫描电镜技术观察比较其叶片的解剖结构,测定叶片厚度、上表皮细胞厚度、下表皮细胞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和疏松度以及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共9项叶片结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0个杏品种(系)的抗旱能力.[结果]叶片解剖结构在品种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9个抗旱性指标在10个品种(系)间有较大差异,变异系数在10.73%~34.58%,灵敏度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取栅栏组织厚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片结构紧密度和下表皮厚度这5个指标作为评价杏资源抗旱性的有效指标.对10个杏品种(系)的5项抗旱性特征指标的隶属函数值累加并求均值,该值越大代表抗旱能力越强.10个杏品种(系)的抗旱能力排序为:青密沙>G 4-25>皮乃孜>骆驼黄>串枝红>G 4-43>G 4-40>G 4-26>红金榛>大优佳.[结论]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计算,评价并筛选到抗旱性相对较强的杏品种有青密沙、皮乃孜、骆驼黄、串枝红等,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杏资源的抗旱性评价、筛选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叶片 显微结构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