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2
摘要:为了给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3个氮源,0、75、300kg/hm23个硫酸镁施用量,研究不同氮源与镁配合施用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氮源与镁肥配施对马铃薯块茎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单施硝态氮与镁肥配合或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与镁肥配合都能提高马铃薯大、中块茎比例。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块茎总淀粉、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全硝态氮或50%硝态氮+50%铵态氮混合与硫酸镁75kg/hm2配合对马铃薯鲜块茎维生素C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氮源与镁配施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有显著的影响。不同氮源对马铃薯块茎氮、磷、钾和镁养分吸收量没有显著影响。除钾吸收量没有受到施镁的影响外,马铃薯块茎中的氮、磷和镁养分吸收量随施镁量增加而相应增加。本研究结果表明,等量硝态氮和铵态氮混合与适量镁肥配合施用可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提高养分吸收、改善品质和提高商品率。


几种不同仔猪教槽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 2012
摘要:选择品种、胎次一致,体质量相近,产期相差2~3d,发育良好(28d断奶)的杜长大三元仔猪进行试验,研究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教槽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饲料报酬、采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仔猪教槽料中使用乳糖代替部分乳清粉时,增质量和饲料报酬效果较好;在仔猪早期断奶时使用合理的教槽料是必需的,且可以节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晋北绿豆主要经济性状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试验以11个全国绿豆品种为材料,进行主要经济性状对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增多和植株的增高有利于籽粒产量的增加,籽粒产量随着开花至结荚天数的增加而提高,随着一级分枝的增加籽粒产量降低,缩短结荚至成熟天数有利于籽粒产量的增加,籽粒产量与其它性状相关不密切。因此,选择高植株和增加结荚数量是提高籽粒产量的主要途径。通过增加开花至结荚天数,可间接提高籽粒产量,减少结荚至成熟天数和一级分枝数亦可间接提高籽粒产量。适宜晋北地区种植的绿豆品种为郑绿9号、洮9947-6、汾绿豆2号。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西葫芦果实生长速度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通过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2,4-D与拉长坐果王对5个不同皮色西葫芦品种果实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可以促进西葫芦的生长,2,4-D处理效果优于拉长坐果王;不同处理对西葫芦果实生长速度的影响差别较大,不同药剂处理对同一西葫芦品种的效果也存在差异;5 mg/kg的2,4-D处理对寒丽、合玉秀的果实生长速度影响效果最好,10 mg/kg的2,4-D处理对合玉青、合玉丽的果实生长速度影响效果最好;25 mg/kg的拉长坐果王对春葫一号的果实生长速度影响效果最好。这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西葫芦类型的生殖生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去除分蘖对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我国甜高粱栽培以去除分蘖栽培为主,去蘖栽培需耗费大量人力,已成为甜高粱生产和大面积推广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用7个甜高粱杂交种,对7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去除分蘖和自然生长对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去蘖处理使穗长显著变短,鲜重极显著降低。甜高粱留蘖栽培不仅可免除栽培中去除分蘖造成的人力财力浪费,同时可获得更高的产量。


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对“三农”发展的影响——以山西山阴县北周庄镇郑庄村粮食合作社为例
《山西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科学技术是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有力的推动力量,对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社会,提高农民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科层制科技推广方式制约了科技对"三农"作用的发挥,而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则弥补了传统科层制推广的种种不足,建立了规模经营与技术效益的有机结合模式,放大了技术效益的敏感度,把科技的供与需对接起来,有力地发挥了科技对"三农"的影响作用。以山西省山阴县北周庄镇郑庄村粮食合作社的科技推广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了合作社对于农业科技推广的促进作用,并探讨了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三农"的影响。


山西猪流感分子流行病学调研
《养猪 》 2012
摘要: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群发性猪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以突发、高热、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反复发作、衰竭、高发病率、低死亡率为特征,称为猪流行性感冒[1],是规模猪场普遍存在且难以根除的群发性疾病,不仅可直接引起患猪死亡,而


山西农田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自然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西省农田土壤交换性镁(Mg)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山西省主要农田土壤(0~20 cm)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255.1 mg/kg,变幅为78.1~641.8 mg/kg,其中85%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在100~400 mg/kg之间,随地区不同而异。土壤剖面(0~100 cm)交换性镁含量为78.1~717 mg/kg,其含量随土壤层次加深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不同类型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高低依次为潮土>褐土>栗褐土>石灰性褐土>黄绵土>褐土性土。土壤交换性镁含量与土壤pH值、EC值、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与K/Mg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全磷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Ca/Mg呈显著的曲线关系。

